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形

文/任会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形文/任会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

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

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

’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此段文字记述齐庄公在伐晋返回途中,齐将领杞梁率兵袭击莒国,不幸战死,齐侯归来时路遇其妻而吊,杞梁之妻因野外凭吊而表示不满,齐侯于是到其家中吊唁。

襄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50年。

周代以崇尚礼治著称,“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在总结殷商典章的基础上,礼乐制度严密规范,等及春秋,礼更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根本。

关于丧礼,《礼记·丧大记》云:“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

……大夫于君命,迎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

”《仪礼·士丧礼》亦云:“君若有赐焉,则视敛。

”意即君王如果加恩惠于士,就必须要亲临士的大殓之礼,也就是因为此,文中的杞梁之妻认为庄公的行为不合乎礼法,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所言:“古礼,唯所谓贱者受郊吊。

杞梁乃大夫,故其妻辞吊。

”此段文字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以“拒效吊”而折服齐侯、聪明知礼的妇女形象。

此部分“杞梁妻”之事,已被学界公认为孟姜女故事的原形,“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之妻’”。

孟姜女研究,最初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顾颉刚,顾先生以历史演进和传统考据方法,借鉴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堪称是现代民俗学史上一个最成功的研究范例。

就《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杞梁”,在其工作中也有涉及,后来魏建功等学者也曾对其做过考证,但研究多以文字本身为侧重,本文结合近年一些新的材料,就此做一点粗浅的补充讨论。

就文中记述的齐国此次伐晋还袭莒行动,事实上,齐在桓公后,霸业中衰,继而晋、楚崛起。

出于争霸需要,晋最初联齐制楚。

但城濮之战后,齐、晋交恶。

顷公十年(前589年),晋郤克借鲁、卫求援之机,出兵攻齐,“战于鞌”,齐师大败。

后平阴之战中,晋又得胜。

鲁襄公二十三年,栾氏于晋叛乱,齐以此为时机,挥师伐晋。

此事件还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晋世家》及清华简《系年》等文献。

而莒地近齐国南部,亦是春秋之世的一个东方大国,伴随齐国复兴,齐、莒关系也变得紧张。

公元前596年,齐因“莒恃晋而不事齐故”出师伐莒,此后,齐、莒纷争不断,鲁襄公十六年(前557年),莒公因为“通齐、楚之使”(《左传》襄公十六年)而被执,莒转而服从他国伐齐,由此带来的是此后齐国对莒国持续的军事行动,以上即为杞梁事件之主要背景。

杞梁,即杞殖,为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杞殖:齐臣,‘杞梁’二见,‘杞殖’一见,俱出襄传二三·七”。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提到:“梁是杞殖之字,以其妻云‘殖之有罪’知之。

”“先秦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在死后还有谥。

”“杞”,姒姓,据《元和姓纂》卷六“杞”云:“姒姓,夏禹之后。

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后为楚所灭,子孙氏焉。

”又《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国为氏》:“杞氏,姒姓,夏禹之后。

成汤放桀,其后稍绝;武王克纣,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子孙以国为氏。

”就周代男性的姓名之称,与“女子称姓”相对应的是“男子称氏”制度,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以上看来,杞梁应系出于杞国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