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原第一城西山古城

文/李鑫城市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史前城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中国早期城市的面貌正逐渐清晰起来。迄今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揭示了中原地区早期城市较完整的发展脉络。在中原地区既发现有从龙山时代到战国时期与早期城市相

中原第一城西山古城文/李鑫城市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史前城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中国早期城市的面貌正逐渐清晰起来。迄今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揭示了中原地区早期城市较完整的发展脉络。

在中原地区既发现有从龙山时代到战国时期与早期城市相关的聚落遗址,同时,该地区又是中国早期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

城市与文明在同一地区的同步发展显示了中原地区早期城市起源的特殊重要性。

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的西山城址,是目前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座有城墙的聚落。

自1984年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性质和成因都有学者进行了研究,这一城址为认识中国早期城市起源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标本。

本文以西山城址的兴衰为切入点,结合塞维斯(ElmanR.Service)理论中的一个酋邦兴起模式和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试图揭示出城与市结合的原动力,为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塞维斯认为某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是酋邦兴起的主要环境。

城的兴起与自然地理环境可能更为密切。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北距黄河约4公里,北依邙山余脉——西山,南面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枯河。

遗址位于枯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南缘。

西山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当时人的生产、生活和防御,他们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天然防御设施,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劲去建一座城?西山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跨越了仰韶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

考古发掘简报把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依序发展的七组。

其中第一组对应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前二期;第二至四组的年代与庙底沟文化相当,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的第三期分别接近;第五至七组,报告并未给出确切的相对年代。

西山城址始建于第四组,到第七组时被废弃。

由于西山城址没有C14测年资料,所以考古发掘简报比照附近的郑州大河村、荥阳青台等遗址同期遗存的测年结果认为,西山城址的绝对年代大约在距今5300-4800年。

根据发掘简报和有关论文,本文对西山城址功能的讨论主要从城址所处的环境和城址的内涵两大方面展开。

地理环境与聚落群布局从大的自然地理环境来看,西山城址处于黄河中游的豫陕晋冀邻近地区,地理位置适中,是第三级台地的过渡带,具有山地、高原、平原和小盆地等多种地形,这种地形区也是人类流动最频繁的地区。

从西山城址所处的小环境来看,古城背山面水,风水极好。

这里很符合塞维斯所说的地区差别大、有助于经济交换的特殊的地理环境。

西面是高低起伏的丘陵,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北面是滔滔的黄河和高耸的西山。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表明,两种不同地形、地貌交接的地方往往是城市兴起的良好场所。

在多种地形的结合处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山地和平原的交接处容易成为不同类型农副产品的交换中心。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必然造成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西山古城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聚落,因为各个聚落所处的小环境在地形、地貌上各不相同,决定了它们拥有资源的差异性较大。

平原和湖泊适合农耕和捕鱼,山地和丘陵适合采集和狩猎,而且即使是同样的农耕,不同的海拔对农作物的要求也不同,所以不同地形的土地所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品种也会有很大差异。

正如塞维斯所说,这种差异是进行经济交换的前提。

毫无疑问,这一地区的居民过着一种稳定的定居生活,而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别非常有利于地区交换的发展。

所以这一地区的聚落很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和平的交往关系,互通有无,互补所缺。

从所处的聚落群来看,西山城址周围至少存在着18处同时期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遗址的规模从3万平方米到40万平方米不等,遗址内涵的丰富程度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此地区聚落分化很明显(图一)。

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器物的精美程度,西山城址都无法与位于其东南17公里处的大河村遗址相比,所以有学者认为“在郑州一带,北依黄河,可能存在着以大河村遗址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的聚落群址。

西山城址可能是次于大河村遗址的外围次中心聚落之一,是这一聚落群中北部聚落组群的中心”。

中原第一城西山古城在史前聚落群的研究中,通常的做法和思路是把聚落群内部的从属关系同聚落的规模相对应,规模大者便为中心。

这种简单的推理其实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即相距较近的一组聚落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如果说聚落的发展必然导致层级关系的出现,那么最初这些聚落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除了这种简单的层级隶属关系,是否还有其他的聚落群形态?西山城址所处的聚落群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规模和发展水平上都超过西山聚落的大河村聚落却并未发现城墙。

如果像大家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聚落群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城墙的产生,难道大河村聚落就不怕外界的威胁吗?没有理由说,大河村聚落不具备建造城墙的技术,就其发展水平,它完全可以建一座更大的城。

合理的解释是,大河村聚落并不具备建造城墙的外在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它没有必要建城墙。

在这一聚落群中不同的聚落可能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造成了对外界压力的不同反应。

如果不考虑外在的力量,单从聚落群内部关系来看,西山聚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成为了它们进行经济交换的中心。

其重要性并非是一开始就显现出来的。

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是受规模经济制约的,市场的扩大使交易费用下降。

随着贸易量的增长,进行个人交易的成本下降”。

最初西山聚落可能和其他聚落一样,处于平等的交换位置,这种交换是杂乱并带有偶然性的;逐渐地,西山聚落所处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主要可能是处于丘陵、山地、平原等不同地形的交接处,交通便利和处于聚落群较为中心的位置)就显现出来了,周围的聚落都愿意到这里来进行交换,这里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市场。

固定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和族群前来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