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吗?

陈桥兵变史上第三次没有血的兵变。第一次是大禹的儿子启通过禅让得到王位,第二次是魏文帝曹丕也是通过禅让得到汉家的天下,这次的陈桥兵变也是一次没有血的政变。通过这次的兵变,让原本不属于宗亲世家的赵匡胤得到皇位。开启了大宋朝模式。我个人觉得陈桥兵

陈桥兵变史上第三次没有血的兵变。第一次是大禹的儿子启通过禅让得到王位,第二次是魏文帝曹丕也是通过禅让得到汉家的天下,这次的陈桥兵变也是一次没有血的政变。通过这次的兵变,让原本不属于宗亲世家的赵匡胤得到皇位。开启了大宋朝模式。我个人觉得陈桥兵变应该不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后周的皇帝柴荣已经驾崩了。继位的是年纪仅七岁的柴宗训,天下还在战乱之中,北面还有契丹、北汉等政权。南面荆州往东一带还有着南唐政权,西面还有这后蜀、南汉等政权,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真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且后周的皇帝仅仅是个七岁的小屁孩,这让大臣感觉很不踏实,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时又没有周公、伊尹、诸葛亮这样的贤能辅臣。这样的环境下从将军到小兵,从百姓到大臣,能踏实么?

在乱世中。人人都知道良禽择木而栖,更何况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加上当时赵匡胤立下很多战功,积累了很多的人气和威望,并且是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是当时最有能力来挽救后周的臣民的人,所以士兵和大臣选择他是没错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通过陈桥兵变收益最大的人,他不是赵匡胤,而是他弟弟赵光义。不管从哪方面来看,从哪里来讲,这个皇位怎么也落不到赵光义的手里。可是在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匡胤的儿子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兄终弟及的方式落到了赵光义和他的子孙手里。而且赵匡胤是离奇去世,在夜里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宫里喝酒,第二天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继位,所以受益最大的就是赵光义,所以我觉得陈桥兵变应该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导演的,他联络赵普和各位将军等人,来将他的哥哥赵匡胤推向皇位,为他将来的继位做铺垫。

中国是酒的故乡,是酒的最早发祥地之一,酒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就是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作为发酵剂。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特点。中国的酒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而成,目前已发展为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三大系列。

酒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却具有其它物品无法替代的功能,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因此通过酒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有了酒就有了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酒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与政治、经济、军事、商业等等都密不可分,并渗透于民俗、礼仪等领域,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有人就曾把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但酒也能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有不少国君因沉湎酒色,引来亡国之祸。如殷人好酒,所以纣王常常整夜喝酒,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终于因此亡国。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历代都有嗜酒如命的名人,后代的文人几乎没有不喝酒的,包括女作家在内。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的永恒的主题。

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就不能不研究酒文化史。酒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对酒的追求体现着中国人对人世、人生、人性的看法、价值取向和境界等,酒文化不仅体现在酒的酿制工艺过程,还体现在饮用器具、酒制、礼仪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关于酒文化是一个值得深研的课题,它让人类走出寂寞,找到了一种寄托,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人类的情感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但人们在感激酒给人类带来滋养的同时,也在思索一个厚重的历史问题,那就是酒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是谁发明的,最早的酿酒者是谁?这恐怕是无法考证得到的,正如宋代《酒谱》所说:“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但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大致推出我们祖先造酒的历史。

有一点可以确定,酒文化肯定晚于食文化,至于是否应晚于农耕文化,值得考证。有人认为只有粮食过剩才有酿酒的可能,汉代的刘安就持这种观点,他在《淮南子》中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也有人认为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如在1937年,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这种观点在国外是较为流行的,但一直没有证据。时隔半个世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们最初种粮食的目的是为了酿制啤酒,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该观点的依据是:远古时代,人类的主食是肉类不是谷物,即然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对人类种植谷物的解释可能也可另辟溪径。国外发现在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而那时,人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但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谷物散在地上能酿出酒吗?肯定不能,需要容器发酵。粮食发酵是否非要等到作物成为人类的主食后才能大量采集呢?显然不是,原始人也会为自己储存粮食或为动物储存饲料。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食肉的,植物也是人类最初的重要食物来源,如植物的果食等,鼠类尚知道在秋天沉积食物,何况人类呢?粮食的大量堆积为酿酒提供了可能,但粮食最早的来源未必就一定靠农耕收割。所以酒在有的人类那里可能早于农耕,在有的民族那里可能晚于农耕。在中国最大的可能是早于农耕。

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这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总之,人类开始酿造谷物酒,并非发明创造,而是发现。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

人类有意识地酿酒,是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还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发酵所生成的果酒。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

酿酒历史起于何时?还应着重考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酿酒的原料;二是酿酒容器。据考古发现,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和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中国人已有了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具备了酿酒的物质条件。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一百平房米,折合重量五万公斤。同时还发现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地处四川省广汉的三星堆遗址的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其形状之大为史前文物所少见。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

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业已较为发达。

谁是中国最早的酿酒人

基于酿酒的历史悠久,远在文字能记载之前,因此谁是最早酿酒人已无法知晓。至于记载倒有几个,不过在我看来,都只是酿酒大师或技术的改进者,因善于酿酒而留名罢了。

有关最早酿酒人的传说主要有三个:一是夏朝的仪狄。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所著《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大致意思是说夏禹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就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美好。关于仪狄造酒的说法,《太平御览》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另有一种说法是“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有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使之流传于后世的。

二是说酿酒始于夏朝人杜康。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三是酿酒始于黄帝。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国人文始祖,很多功业都被附会在他身上,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