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三重证据证明伏羲氏原为虎图腾

文/范三畏摘要: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最早的始祖。晚近以来,闻一多掲示其为氏族之龙蛇图腾,刘尧汉又进而揭示其原为先民虎图腾,笔者继以为“伏羲”古音读如“白虎”,古义实本“驺虞”即“黑文白虎”之省称。其分化态则有“白虎”、“黑虎”两大类,而为

三重证据证明伏羲氏原为虎图腾文/范三畏“伏羲”为虎图腾的语言学根据1.字形一“伏羲”字之古写或书作虎字头:虙戲。2.字音——“羲”、“戲”古读如“虎”:“羲”、“戲”、“虎”声同属晓母,韵部属支、鱼、鱼旁转(“於戲”读为“呜嘑”,“社戲”天水市甘谷县读为“社虎”;"羲”从“兮”得声,而“兮”在帛书《老子〉中皆写作“謼”。“嘑”与“謼”,从“口”与从“言”同)。

3.字义——“伏羲”之“伏”,或记作“包”“炮”“苞”等。

伏羲为氐羌戎之祖(伏羲考),至今西南氐羌戎遗裔各族(如白族)仍呼白色为“跑”或“伏”音。

故“伏羲”应读为“白虎”;其实为“黑文白虎”的驺虞之省称,因为好多华夏支民族如彝、纳西、景颇等所祀的伏羲图腾却是黑虎。

“驺虞”亦作“驺吾”,又衍变为“陆吾(肩吾)”、“白泽”之类,见《诗经》、《山海经》、《抱朴子)等,皆虎的神化。

伏羲或有“大皞氏”“太皞氏”等之别支。

“皋”义为虎,故“太皞氏”本义犹“大虎氏”或“大白虎氏”。

大皞风姓,而原始哲学认为“风从虎”;原始宗教认为“大人迹出雷泽。

华胥履之,生伏羲”、“大人虎变”。

“羲”义为虎,略见上文;“皋”义为虎,其证更多,下列八证,以见一斑:虎皮,古代也叫皋比。

菊科植物的中药泽兰,即皋兰、又名虎兰。

井上桔槔,美称玉皋,或称玉虎。

天子之门,外门曰泽门或皋门,也称虎门。

苏州西门外之山为虎丘,西门内之桥名皋桥。

河南荣阳为古之成皋,有虎牢关;虎牢亦谓之皋落。

精锐之师谓之虎貔,亦称皋貔。

唬,虎声也,“或作‘皋号’”。

——这是因为“皋”像白额虎形(“白”像头,“大”像身肢,“巾”像长尾)。

(二)“伏羲”为虎图腾的民族学根据1.汉族: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指出:“解放前,民间也有人敬奉伏羲,但其神像不是半人半兽,而是脚下踩着猛虎或身边带着猛虎的人像”。

笔者所见甘谷华盖寺石窟伏羲坐像(据云传自元代),伏羲身畔无虎,但坐在一虎皮纹的垫墩上。

2.藏缅语族各族:藏缅语族各族分为藏语支的藏族,彝语支的彝、傈僳、纳西、哈尼、拉枯、基诺、白、土家族,羌语支的羌、普米族,景颇语支的景颇、独龙族,还有语支未定的阿昌、怒、珞巴族。

全是古代氏羌戎族群的遗裔。

上古时代,陕、甘、青的氏羌戎东进中原,融合东夷,成为华夏族,余部受中原诸侯和王朝兼并排挤,直到近代。

由于这些民族和汉族是同源的,所以,汉族以伏羲为虎图腾,这些民族也基本上都是崇拜伏羲虎图腾的。

不过所祀虎有黑白雌雄之分别罢了。

(1)祀奉白虎(雄虎)图腾:如白族、土家、普米。

(2)祀奉黑虎(雌虎)图腾:如彝族、傈僳、怒族、纳西、拉枯、哈尼、景颇、阿昌。

合而观之,伏羲的原生图腾应是黑文白虎“驺虞”,分化为次生图腾白虎和黑虎。

(三)伏羲为虎图腾的民俗学依据1.前华夏先民还处在猎牧时代,故而以“虎求百兽而食之”的“百兽之王”的虎伏羲为图腾形象。

2.氏羌戎营猎牧生产方式,其遗裔的现代西南少数民族,晚近或仍然猎牧或兼营猎牧,故而一直以“百兽之王”的虎为图腾形象。

3.华夏族进人农业文明以后,伏羲的原生图腾虎便被转型为龙,以为龙司水利。

这就是所谓“大皞氏以龙纪”、“伏羲鳞身”和闻一多先生论证伏羲是龙蛇图腾。

但是,这种转型还是留下了刊落未尽的遗痕,如既认为“大皞氏以龙纪”,却又遗留下“皞”、“风姓”的虎和大白虎信息。

4.虎是猎牧时代的最高图腾,龙是农业时代的最高图腾。

但由于后者或是从前者演化而来,故农业时代的普通民俗中,仍然遗留下了较多的虎崇拜习惯。

如民户家最尊严的“中堂”挂虎图、“虎”字,表层义是发家、镇宅(上山虎表示发家,下山虎表示镇宅),潜藏义是“我们是虎的子孙”。

又男孩作为家庭未来之传承者,故自幼从头到脚为其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裹虎兜肚,甚至起小虎名等。

5.古人以伏羲为三皇之首,华夏第一帝,中国人自称曰“吾”、曰“我”、日“余(予)”,其义皆近乎于“伏羲子孙”之义。

(1)伏羲又有“方牙”、“苍牙”诸名,“苍牙”亦“驺虞”之转音。

李鼎超《陇右方言·释动物第九》:“今人怖小儿曰:‘老牙子来了!’‘老牙’即‘老虞’(虞、牙古音同。

《诗》‘驺虞’,《史记·滑稽列传》后褚补《东方朔传》作‘驺牙’,是其证也)。

‘老虞’者,‘老驺虞’,犹言‘老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