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鲧窃息壤:鲧擅自把尚未普及的夯土筑墙技术传布给各部族

文/王子今摘要:“息壤”神话与夏王朝的早期历史有关。对于其内容和涵义,曾经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文化信息,如果联系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夯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或许有益于理解“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传说的真义。而当时原始部族社会开始踏上文明初阶的

鲧窃息壤:鲧擅自把尚未普及的夯土筑墙技术传布给各部族文/王子今

摘要:“息壤”神话与夏王朝的早期历史有关。对于其内容和涵义,曾经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文化信息,如果联系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夯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或许有益于理解“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传说的真义。

而当时原始部族社会开始踏上文明初阶的若干历史迹象,也能够通过相关史实有所显现。

在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文化共同体迈上文明的初阶,是以鲧、禹治水由失败转而成功作为鲜明的历史标志的。

《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中,有关于鲧治水失败受到惩处,又以禹接替治水事业的记载。

鲧治水事迹,其实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述: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的神话有更多的文字,神话学者萧兵先生曾经有极精辟的解说。

而我们现在进行的讨论,更关注远古洪水传说的史实背景,更关注以鲧和禹的事迹为神话影像的刚刚步入文明阶段的先民们治理洪水的具体方式,更关注与此相关的文明史的进程。

“息壤”的疑议鲧治水的方式,据说以“堙”为原则。

《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在同周武王对话时引述了鲧失败的教训:“在昔鲧堙鸿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释。

”所谓“鲧堙鸿水”,即《山海经·海内经》所谓“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要真切认识“堙”的涵义,关键在于对“息壤”的理解。

郭璞对于《山海经·海内经》“息壤”的解释是:“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者。

《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

”于是,对于“息壤”,论者诸说纷纭,然而多重视其“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者”的性质。

顾颉刚先生曾经以为在黄土地区发现的土层因地下水的作用而隆起的现象,是“息壤”传说的现实依据:“原来在渭河峡谷里黄土层间……地下水位入冬冻胀,春后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断地施压力于上部较薄的地层,使得土地突然隆起。

”他引用矿物学家张幼丞先生的分析说,有的“息壤”或“息石”,“当是局部的地壳上升的现象”。

顾颉刚先生还引述了农学家蓝梦九先生的见解:“土向上隆起的原因,尚有粘土的湿胀和土壤生物作用,尤其微生物作用;土壤本身并有弹性。

”顾颉刚先生的分析,注意应用科学的方法,力求对远古传说找到今人能够理解的说明。

不过,局部土层的向上隆起,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是否可以止抑洪水,以及治水者应当运用怎样的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利用这种“息壤”,人们依然迷惑不解。

也有人认为,“这种能自长自息的土壤”,“是山崩或滑坡所造成的土石自行移动”,“其结果当然会导致水势更加恶性的泛滥和灾害”。

这种解说不完备,似乎难以回答萧兵先生的反问:“不知道大禹亦用息壤为什么会成功?”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五有《息壤辨》,从“土坚而壤濡”的认识出发,以为壤“盖耕治之地也”,“《山海经》所云‘鲧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

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

鲧之治水,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决耕桑之吠亩,以堙徭潦之洪荒,故曰‘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吕微先生亦以“肥沃的土壤”释“息壤”,又使用“神赐的黑色粪肥”的概念,以为“息壤”神话体现了“‘神粪至上’的农耕意识形态”。

叶舒宪先生则提醒人们注意“原始神话中的息壤原型与古老的生命观念、灵魂观念的联系”。

他指出,“息壤”是一个内蕴深刻而丰富的原始意向,“息壤之所以能自行生长,是因为它具有生命,它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神曾用吹气的方式将生命之息——灵魂注入其中”。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另一种理解,即以为“壤者土也,本是土地之代词;息,生生不息,是指土地之扩大”,因此鲧窃息壤其实是为了扩大“领土”范围。

萧兵先生指出,这样的观点,“是不是离开神话因子的固有特质和客观含义太远了些?”李家浩先生关于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了一笥泥土,竹简称为‘溥土’”的议论则紧扣“治水”主题。

李家浩先生说:“‘溥土’实际上也就是《淮南子·墜形训》所说的‘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的‘息土’。

‘息土’或作‘息壤’,相传是上帝的一种神土,因其能生长不息而得名。

该墓把‘溥土’与绘有禹、契神像的龟盾同置于椁室之内,显然用意是镇治水,或者是防御水的了。

”这种说法把出土笥装泥土即所谓“溥土”解释为“息土”、“息壤”,然而即使如此,“溥土”也仍然只是一种象征。

至于“息土”、“息壤”何以能够“镇治水”、“防御水”,则依然是未解之谜。

萧兵先生看来是倾向于顾颉刚先生的分析的。

他写道:“这种神土的最大特征是能够自我生长(但是还有个‘临界点’,例如填平了洪泉,布置好山川,甚或长成地球,不然就要充塞宇宙了)。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息壤记》记龙兴寺北敞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