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尧”和“陶唐”都得名于高丘

文/臧若藏古代人名字搭当配对,意义合若符节,关于这类关系,尽可以参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二《春秋名字解诂上》、卷二十三《春秋我字解诂下》。这里只是就:“尧”号和“陶唐”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一角度约略推原一下“尧”字的本义、由来以及所反映的历

“尧”和“陶唐”都得名于高丘文/臧若藏古代人名字搭当配对,意义合若符节,关于这类关系,尽可以参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二《春秋名字解诂上》、卷二十三《春秋我字解诂下》。这里只是就:“尧”号和“陶唐”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一角度约略推原一下“尧”字的本义、由来以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象。“尧”和“陶唐”都得名于高丘“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

首先来看“尧”,班固《白虎通》一《号》:“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

”《说文击部》:“尧,高也。

”王筠《说文句读》:“垚、兀皆训高,尭合为一,则弥高矣。

”另外,我们还可以与甲骨文“尭”字就是取象于“高(兀)丘”加以印证:“尧”字甲骨文作a,从其取象构形来看,字体上半部分,即山丘之“丘”,甲骨文“丘”字写作b。

设若将“丘”形下面之“一”视为与“尭”字下半部分所共有,那么该字下半部分就应视为《说文·垚部》所说的“兀”;如果归上部分之“丘”,则该字下半部分即为从“人”之形了。

但按甲骨文字学所提供的古汉字构形规律,若字形两部分有重合之处,属上下结体者则省下。

这样看来,还是将“尭”字下半部分视为从“兀”构形为持之有故些。

《说文·尭部》所收录古文“尭”作d,从二土二兀,去古未远;所著录纂文,就是从三土,而其下半部分的兀符也不再省略合并了,“尭”字就是在此基础上楷化隶定的。

这样说来,“尭”字结构为“会意”的类型,其取象方式为上实下虚,因为按《说文·尭部》的记载,“垚”字似乎就是“尭”的异体初写。

其音同,大徐本在两字之下皆注为“吾聊切。

”其义合,《说文·垚部》说解“尭”字本义已见上文,关于“垚”字,其说曰:“土高也,从三土,凡垚之属皆从尭。

”甲骨文“尧”字既取象于“丘”,而《说文·丘部》解析“丘”字本义实即“高地”:“土之高也。

”其释“丘”形从北,已属讹变。

要之,“尧”字取象,源于高土,先记在此。

我们再接着说“陶唐"。

《说文·阜部》:“陶,再成丘也。

陶丘者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

”是“陶”亦与丘发生联系;又名“陶丘”,《释名·释丘第五》:“丘一成日顿丘,一顿而成,无上下大小之杀也。

再成曰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然也。

“成”,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七“陶”下疏解说:“元和郡县志云:成,犹重也。

书·禹贡传云:陶邱,邱再成。

”“尧”字取象于高丘,已具上述;而“陶”字本义则是“再成之丘”,而双重之丘,亦高丘也。

其中的联系线索,到眼即辨,若合符节。

而“陶”字后面还附缀一“唐”字,究竟又作何说?至今说者尚付阙如。

若从语言声韵关系着眼,“陶唐”古音定毋双声,连绵一语;然事既关涉远古,又未许以此说简单了之。

此请再更端以中说“唐”、“陶”及“尧”之关系。

《说文·口部》:“唐,大言也。

”“唐”有广大之义,已属引申后起,《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口部》:“(唐)引申为大也。

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荡荡也,见《论衡》。

又为空也,如梵书云:福不唐指。

”窃以为,若求“唐”与“陶”语义相应、和“尧”搭挡配偶,则“唐”当有“高堤大防”之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又疏证说:“凡陂塘字古皆作唐。

”《说文·阜部》:“防,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