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

文/高江涛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中期大城址、宫殿区及宫城、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

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文/高江涛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中期大城址、宫殿区及宫城、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使得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其中,陶寺文化早、中期墓地的发现十分重要,引人关注。

墓地中有一种“毁墓”现象比较少见,这种毁墓现象主要是同一考古学文化中相对较晚阶段人对较早阶段的墓葬进行的有意捣毁破坏的行为现象,不同于动物扰坑、后世盗墓、墓葬叠压打破、迁葬等破坏现象。

以往学者研究中对这一毁墓现象有所涉及,但比较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拟从毁墓遗迹、毁谁的墓、谁毁墓、为何毁墓等方面作一探讨。

陶寺毁墓现象在陶寺遗址范围内,存在着多处规模或大或小的墓葬区,其中面积较大的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位于城址东南部的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所谓的“早期墓地”,1978~1985年连续发掘,共发现墓葬1309座,以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为主,还见有陶寺文化晚期以及时代难以断定的各类墓葬。

另一处是位于中期大城东南部中期小城内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所谓的“中期墓地”。

2002年清理了其中的22座墓葬,2005年抢救性发掘了6座,年代上大体属于陶寺文化中期,或许有偏早偏晚的差别。

据发掘报告,早期墓地的五座大墓均遭到毁墓(图一)。

M3072明显被H3013捣毁,H3013平面近椭圆而不规则,口大底小,坑壁弧形下收,坑底近槽状直取墓底中部,且深及墓底以下10余厘米生土中(图二)。

M3073明显被大型灰坑H3012损毁,H3012口大底小,坑壁斜下墓底中部10余厘米生土中,墓室中部被扰一空,情形同M3072相似(图三)。

M3016受到5座灰坑的多次破坏(图四),其中H3011挖在墓室中部偏左,并疑似将墓主扰至坑底;H3006挖在墓室头端左角,并向右掏出一个偏洞,正扫荡墓室头端正中;H3014坑的下部穿透墓室中部右侧;至少此三座灰坑有意扰至墓底,破坏一空。

M3015被H3005有意破坏,H3005平面不规整,扰动墓室中部及近头端。

M3002被H3001毁坏,H3001为大型不规则灰坑,坑从右侧掘进M3002墓室,使墓的头端至中部右侧几乎荡平。

M2067被H2007不规则灰坑打破,H2007完全包围了M2067,破坏墓圹,并深入墓室下部,似乎专为破坏此四柱式木棺所挖。

扰坑中发现了从棺中拖出的墓主错位零乱的骨架。

发掘者与体质人类学家推测认为是墓主被下葬后不久即在半腐状态下遭毁墓破棺,抛尸于此。

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图陶寺早期墓地大墓被扰坑毁墓平面图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图H3013捣毁M3072剖面图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图H3012捣毁M3073剖面图陶寺早中晚期大墓皆有被毁图M3016被几个扰坑毁墓的剖面图另外,M2079被H2008大扰坑破坏大部分,深度超过墓室,疑似专门针对M2079而来。

陶寺文化中期墓地中,IIM22被扰坑IIH16打破。

IIH16开口在4B层下,从M22北壁中段打破墓葬,直捣棺室,毁坏棺的上半部分。

H16为大型不规则椭圆形坑,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

另外,2005年抢救发掘6座墓中的M2M3M2M31分别被H30、H3H3H34捣毁,葬具、人骨已几乎不存,墓主人的尸骨、棺木、随葬品被随处丢弃。

详细的捣毁情况,囿于发表材料有限不得而知。

以上毁墓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捣毁墓葬的扰坑大多是大型坑,且平面形状多不规则,甚至多口大底小,坑壁、坑底等结构也不规整,显然不是一般生产以及生活设施。

挖坑的目的性较强,坑多是直指墓室中部以及头端,且深至墓底甚至穿透,破坏性很强。

扰坑中常常发现本属于墓葬的数量较多的随葬品,如H3013填土中发现属于M3072的陶灶1件、大口罐3件、残碎但可复原的陶豆1件,H3012填土中发现从M3073扰出的彩绘龙盘、折腹盆、折腹斝、小口高领折肩罐以及鳄鱼骨板、玉环等较多随葬品,H3005填土中扰进M3015随葬品30件之多,IIH16填土内从M22扰出的随葬品有玉钺、白玉管、天河石和绿松石等20件。

可见,这种破坏部分的随葬品多见于扰坑中的捣墓行为显然不是以攫取随葬品为目标的“盗墓”。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人为有目的的毁墓行为。

毁谁的墓那么这种毁墓的对象是谁或言是毁谁的墓呢?陶寺早期墓地发掘的1309座墓葬,发掘者全面排比发掘资料,依据墓葬规模、葬具有无以及随葬品多寡、种类、质地、纹饰诸方面,将其规格高低等级差别分为6大类。

其中毁墓现象中的M307M307M301M301M3002五座均属于一类甲型大墓,即陶寺早期的五座大墓。

五座大墓聚在一区,形成特定兆域,没有叠压打破关系,排列整齐有序,葬式与头向一致,可见穴位事先经过规划。

IIM22是陶寺文化中期墓地目前发掘的28座墓葬中最高规格等级的墓葬。

M22竖穴土坑墓,墓圹为圆角长方形,开口长宽3.65米,深约7米,是陶寺文化已发掘最大的墓葬,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大墓中也处于前列。

墓壁陡直,墓底平坦,墓室四周共发现11个壁龛,用于放置随葬品。

墓圹填土中发现1具被腰斩的青年男子人牲骨架。

棺为船形棺,由整木一次挖凿成形。

M22随葬品丰富,出土彩绘陶器、玉石器、骨镞、漆木器、红彩草编物以及猪头、公猪下颌等72件(套)。

关于M301M22类大型墓墓主身份,学者们已有所论述,多认为是“王”者。

墓葬简报发表后不久,发掘者高炜等据随葬品尤其鼍鼓、特磬及彩绘蟠龙陶盘,结合有关文献分析认为,M3015类大墓墓主身份非同寻常,起码应是部落首领一类的人物,但同时又认为陶寺早期很可能已进入阶级社会,国家或国家雏形已经产生。

随后,高先生撰文较明确地提出此类大墓墓主是具有“王”者地位的首领人物。

王震中直接认为是阶级社会里早期国家的统治者,即国王。

严文明也认同此种看法,认为墓主身份为最初的国王。

中期大墓M22为近些年新发掘材料,撰文论述者较少。

罗明通过分析M22随葬公猪下颌的意义,以小见大,认为其墓主人应是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