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汉代帝王陵有什么特点

汉代帝王陵有什么特点?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

最寒酸的汉朝皇帝陵墓 汉献帝禅陵,不要门票,很少有人来,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古汉村

汉代帝王陵有什么特点?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我国汉代最大的帝王陵,花53年时间建造,汉武帝安葬于此

历代古墓的特点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魏晋时期

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缝隙用麻鱼胶粘合,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

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

凑”。

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它们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屋。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这种土洞墓﹐在汉代以後的各个时期﹐长期流行。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的 “空心砖墓”。它只流行于西汉一代﹐到东汉基本上即已绝迹。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 ﹐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见彩图 河南洛阳西汉墓壁画 显示﹑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属吏图 显示﹑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祥瑞图 显示﹑ 内蒙古和林洛尔汉墓壁画﹕宁城图(部分) 显示﹑ 山东梁山汉墓壁画﹕淳于车马出行图 显示﹑ 辽宁辽阳汉墓壁画﹕车马出行图 显示)。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在某些地区盛极一时。墓室中雕刻著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绘有彩色的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著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後还流行崖墓。

中国古代棺椁并称﹐都属葬具。西汉中期以後的各种横穴式墓﹐特别是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椁的作用﹐可称“砖椁”和“石椁”﹐而墓室内的葬具则是有棺无椁。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异穴合葬”的形式。西汉中期以後﹐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妇同墓合葬。横穴式的墓室﹐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 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 ﹐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在南方地区﹐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见彩图 铜贮贝器(西汉) 显示﹑ 漆盒 显示﹑ 漆盘 显示﹑ 漆匜 显示﹑ 漆 显示﹑ 漆盘 显示﹑ 漆案和杯盘 显示﹑ 釉陶鼎 显示﹑ 釉陶楼阁 显示﹑ 彩绘陶壶 显示﹑ 陶船 显示)。

在汉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除个别例外﹐已经见不到人殉。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终止。作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统治阶级的墓中。

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东汉时盛行在墓前建石阙﹐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还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

陕西省临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国第1个帝陵。陵园平面成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坟丘在陵园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园的北部设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例。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其位置在陵园的中央。陵园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筑围墙﹐每面开一“司马门”﹐门外立双阙。汉承秦制﹐在陵园设寝殿。汉代帝後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规模较帝陵为小。以惠帝时在长陵建原庙为起始﹐西汉诸陵都在陵园附近建庙。东汉的帝陵﹐从明帝的显节陵开始﹐陵园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并在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从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都不再建庙(见秦汉墓葬)。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相信对古墓挖掘比较感兴趣的人,都会听说过黄肠题凑,而它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何会成为盗墓贼的克星呢,具体分析如下:

一.黄肠题凑是古代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式。

黄肠题凑,最早记载于《汉书》,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一种丧葬形式。主要存在于汉墓中,同梓宫和金缕玉衣性质相似,都是比较有地位感的葬具。

之所以命名为黄肠题凑,还得将这四个字拆分来看。依据古学研究者的鉴定,首先?黄肠?二字指的是,墓葬所用的材料及其颜色,为一种**柏木,也就是去了皮后的柏木。

而?题?说的是**柏木的头部位置,?凑?是指柏木放置的方位为头部向内,所以?题凑?就是形容柏木的摆放形式和整体构造。所以黄肠题凑就是指用众多柏木,均以向心方式搭建而成的木质建筑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放置在最里面的棺椁,不受到外力破坏。

二.黄肠题凑只能是帝王家和王侯权贵才能使用。

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式,在周朝和汉朝使用较多,且通常只有天子和其王后才能采取此种丧葬方式。其他的诸侯权贵除非帝王御赐,不能擅自使用,即使获得批准,所用木材的质量也是低于柏木。

其次就算没有帝王家才能使用的这项规定,普通人也用不起,因为建造黄肠题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巨大。

例如在北京大葆台发现的著名西汉大墓,其中的黄肠题凑就用了超过一万五千多根黄柏木,总体积接近两百多方,规模之大着实令人震惊,木材浪费之大也让人心疼。

光想想砍伐加运输这些木头,所使用的人力成本,就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事情。因其耗费惊人,极其奢侈,据统计,已发掘的汉墓中,拥有黄肠题凑的墓室连十例都不到。

三.黄肠题凑所用柏木,不易腐烂且坚硬,盗墓者很难撬开。

这种**柏木在我国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而之所以选择其做黄肠题凑的建筑材料,主要与它优越的抗腐蚀性能有关。

石墓和砖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风化侵蚀。但柏木却很难被腐蚀,并具有防水患和土侵作用,且因其香味独特,还能够防霉变和虫蛀。

因此,即使后来墓室被盗墓贼发现,用黄肠题凑制成的椁室还是异常坚固,仅凭盗墓者手中简单的器具,肯定是无法打开的。曾有墓室挖掘者用炸药也没能完全将其炸开,由此可见其牢固程度之高。

四.黄肠题凑结构特殊,稍有不慎,会造成墓室坍塌。

除了材质奇特,异常坚固外,黄肠题凑的建筑结构也很是巧妙。建造者将大量柏木,用精湛技术堆叠成长方体木墙,来缓解上层土堆给棺椁造成的压力,减少其被压坏的概率,同时其他人也很难破坏。

所以对于这样的结构,盗墓者也是有心无力,就算是拥有专业挖掘设备的考古团队,也不敢轻易动手。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会造成整个墓室坍塌,那么墓室中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

也因盗墓者难以打开黄肠题凑,所以拥有此结构的墓室,通常都保存较为完好。而这一点也帮助了考古学家们,后期对于墓室中珍贵文物的发掘和研究。

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是一种框形结构,由柏木堆垒而形成,而后渐渐发展为木制结构地宫

“黄肠”两个字指柏木黄心,所谓“柏木黄心”,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将木头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题凑”。

它是流行在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墓葬制度

,故而在探讨这种葬制前,我们先来谈谈秦汉时期的丧葬观念。

秦汉时期的丧葬观念

秦汉时期,各种阴阳五行方术和迷信活动十分盛行

,因为当时人们信奉灵魂不灭。西汉末期道教兴起,也与这些盛行的迷信活动分不开,并且这些都是当

时厚葬风气盛行

的原因

。不仅如此,秦汉时期儒家传统孝道观逐渐趋于政治化,这也对秦汉时期的丧葬产生极大影响,促进了厚葬等丧俗盛行。

这种厚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汉代墓室在结构及形式上都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2、在随葬品方面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器具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在阴间世界的死者才能够享受着如同在现实世界里一样的美好生活。

秦汉时的丧葬观念,使得墓葬在这一时期非常具有特色,墓葬结构由传统竖穴向横穴发展,出现了木椁、石洞、石室、土洞等各类墓葬。

在构造上,这些墓葬大多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住所

,并且在这一时期,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墓室结构趋于成熟。加之

秦汉时期陵寝制度也得到了确立,丧葬礼仪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

何为“黄肠题凑”

正是由于秦汉时期厚葬等丧葬观,才出现了“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与古代等级制度直接相关,只有帝王以及诸侯级别才能够享用

。前面我们说到,“黄肠题凑”是由柏木堆成的一种框形结构,而后渐渐发展成为木制结构地宫。“黄肠”两个字指去皮后的柏木,也称作“柏木黄心”。将木头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题凑”。

但这种葬式大多发现在秦汉时期,到了汉代以后就很少有人再使用了

“黄肠题凑”这个称谓非常巧妙

“题凑”这个词语最初出现在《吕氏春秋》的节葬篇。这说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题凑之制”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1950年,河南辉县发现的固围村二号战国时期魏国王室墓,其椁室用长短不等的枋木分17层纵横交错垒筑而成。

这种垒筑的枋木,大概就是“黄肠题凑”的早期形式

不过就目前所了解的秦始皇陵的结构情况来看,虽然竖穴内发现有石制结构,但更为明显的是大型土坑木椁墓。正所谓“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墓葬有可能是从秦朝发展而来的,而秦始皇陵很可能就是黄肠题凑结构

“黄肠题凑”这个命名,最初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中

。颜师古注: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所以为固也。”

通过颜师古这段话,可得知“黄肠题凑”设置在棺椁外,是木制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成。

“黄肠题凑”是汉代时天子的专用葬制

,由梓宫、便房、外藏椁三者一起构成,

其他诸侯或大臣、高管若要使用,需经天子同意

木椁墓与“黄肠题凑”墓

当“黄肠题凑”实物未被发掘前,一部分学者认为“黄肠题凑”墓就等同于土坑木椁墓,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黄肠题凑与一般的木椁墓不同,它是土坑木椁墓中的最高形式,是木椁建筑的顶峰

墓葬在中国古代的产生时间非常早,它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种埋葬方法,其中土葬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常见。

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且基本上都是土坑竖穴墓

古代社会自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开始,经历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

。在丧葬制度上,墓葬的规模、大小及陪葬品的数量、质量开始出现不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有的规模比较大的墓葬中开始出现漆木棺,

土坑木椁墓也在这时初具雏形

夏商周时期,土坑木椁墓开始走向成熟

。其走向成熟主要有四个标志:

1、出现横向的墓道

新石器时代竖穴墓的结构简单,竖穴即为墓道,竖穴底部为墓室。商周时期,规模比较大的墓葬普遍在墓壁外出现斜坡墓道,根据墓葬大小不同和墓中身份的高低,墓道的数量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亚形四条、中形两条和甲形一条墓道。

2、墓葬面积扩大

。在新石器时代,墓葬的面积非常小,只有几平方米。

3、墓葬的深度扩大

。以前墓葬的深度大多数都不会超过一米,有的还缺少墓坑,但是这一时期的墓坑却深了很多。

4、普遍出现以漆木棺作为葬具,规模较大的墓葬则出现椁

“椁”即外棺,根据商周时期的制度,不同等级要使用不同数量的棺。所有等级使用的都是一椁,不同的是天子使用四棺、诸侯使用三棺、大夫使用两棺、而士则只能使用一棺。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墓葬往往用木材将椁室隔成若干个墓室,每个墓室都有不同的功用。

此后,在将椁室分隔成若干个墓室的基础上,产生了结构更为复杂的“黄肠题凑”天子葬制

“黄肠题凑”的基本特点

“黄肠题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每层都是平铺、叠垒,一般不会使用榫卯

2、木头的方向都向内

。“题凑”四面枋木或者条木要与椁室中的壁板呈垂直状态。如果从里面看,四面都只能看见枋木一端。

3、都在竖穴木椁墓中发现,但“题凑”的尺寸及叠垒时所产生的层数并不一致

4、黄肠题凑墓包括黄肠题凑、外藏椁、便房、梓宫等完整一套的木结构葬具,“黄肠题凑”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的价值

“黄肠题凑”是有着非常高价值的高规格葬制

首先是在实用方面:黄肠题凑能够加固外椁墙,承受墓顶和墓中其他顶板的压力。其次“黄肠题凑”是一种礼制,是天子享用的王礼,《周礼》、《礼记》等都强调它是“

天子之制

”。

《后汉书·礼仪志》中详细阐述了汉武帝的墓葬也使用了这种“黄肠题凑”葬制

。汉代诸侯王墓虽未见记载,但近年来发掘的大葆台、象鼻咀等,都发现了“黄肠题凑”。据发掘者断定,这些墓葬的主人分别为某代的燕王、长沙王。

汉代诸侯王也希望在他们死后享用这种葬制,可见西汉“黄肠题凑”是诸侯王以上的贵族葬制

“黄肠题凑”实物出现:西汉大葆台汉墓

“黄肠题凑”虽然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是它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长期以来一直是迷雾重重

19世纪70年代,河北石家庄北郊发现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竖穴木椁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长耳”铜印,考古专家据此推断该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初期赵王张耳。

这座墓葬在二层台上建有木结构建筑,墓壁四周垒筑黄肠题凑,题凑东西壁横铺,南北壁纵铺,四角连接处保留纵横交错的堆垒形式

。而后还有象鼻咀长沙王墓等,这些墓葬的“黄肠题凑”在椁室的四周,高度低于椁室,如同椁室外设立了一道厚墓墙,但靠近墓道一侧却不设门,专家推测,这些就是黄肠题凑的原始形象。

在长沙、石家庄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带有“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陵墓,但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于黄肠题凑还是非常陌生的。

一些历史学家曾对汉代帝王陵墓中的黄肠题凑做过不少解释,但因为无实物考证,往往把题凑与椁室混淆

直到大葆台汉墓的成功发掘,才让人们真正认识了“黄肠题凑”

大葆台汉墓发掘出完整的“黄肠题凑”,这次发现让“黄肠题凑”第一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大葆台西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坐落于距城区15公里的郭公庄西南。

这是一座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形制特殊的木结构古代大型墓葬

。1974年发现,经过10年的发掘、清理、修复,

于1984年在原址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遗址性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汉墓在发掘之初,除了沙丘外什么也没有。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东方红石油的化工厂想要在这里建造一个油库,就在工作人员进行地质以及水文的勘探时,他们发现地表深处出现木头、木炭还有灰白泥土。

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刻联系垒考古工作者,经考古专家的研究分析,将其认定为一座西汉木椁墓,时间约为公元前82年到公元前44年

1974年8月19日,考古专家们开始正式发掘大葆台汉墓

。在发掘和清理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室的顶板之下发现条木,越往下清理条木越多,这些条木规则的摆放着,木质呈棕色,十分坚硬,表面留有黄色树脂油。

条木平面的端头印着清晰的“+”字形墨线,并且条木和条木之间也没有使用榫卯进行固定。条木每根都非常重,最重的一根甚至达到了32公斤。按体积推测,约有15000多根,用材之多,令人惊叹。

从葬制上看,是天子诸侯的规格,墓的主人难以确定,可能是汉武帝的儿子燕刺王刘旦,也可能是汉武帝的孙子广阳顷王刘建

在这个墓的西侧,后来又发现了一个稍小些的墓葬,形制与前者略同,墓主人是一位女性。两个墓葬分别定为一号和二号墓,是

夫妻二人的并穴合葬

一号墓为大型土坑竖穴木结构陵墓

。陵墓面积大,约有400多平方米,其中东西宽18米,南北长约23米。这座陵墓由墓道、内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和后室组成,犹如一座庞大的木结构地下宫殿。

它的重大考古价值,在于这是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的一座按照“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这套天子享用的葬制修建的陵墓

大葆台1号汉墓的“黄肠题凑”位于内外回廊之间,布局为长方形,“题凑”分为前堂、后室、内回廊三个部分,“题凑”本身没有直接构筑于墓地四周。其规模很大,由大约15000根枋木,分30层垒起。这些枋木约长90厘米,宽厚约10厘米,总量约近130立方米。

南部正中安有木门,墓顶的枋木和圆木就搭在“黄肠题凑”上。这也使得“黄肠题凑”能够承担沉重墓顶以及厚重封土堆的压迫,它成为了支撑墓室空间的关键支柱。

每根枋木开料都很光滑,平整划一,这证明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手工技艺

大葆台汉墓中发现的“黄肠题凑”均为柏木,且多为柏木心,这些木材并没有因为放置年代久远而腐坏,相反仍旧坚硬如新,有的木材表面还带有一层黄色的油脂。这些柏木排列的非常整齐,东西两侧朝东西向:横垒,南北两侧朝南北向:纵垒,南北壁黄肠木的两端直接顶靠在东西壁的黄肠木上,从内侧看四面都是木头。

大葆台汉墓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与古人所记载的“黄肠题凑”完全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准确性

这座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木结构陵墓能保存到现在,是因为在墓室的外侧,放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这在《吕氏春秋·孟冬纪》中也有记载,其目的就是用它防潮隔水,加固密封。加之墓外封土层层夯实,就使这座墓得以保存至今。

陕82帝王陵星罗棋布 珍贵遗产展辉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