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翻译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翻译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翻译如下:凡俗人希勇退高,什么时候把痕迹混合耕种樵夫。神交不间川涂宽,直道很难因年老有病消化。北魏境内流民河抹岸,颖湖春早柳绕桥。跟着谁来自浮邱袖子,左在弹琴读书满酒瓢。次韵答

台北故宫藏历代书法珍品 一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翻译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翻译如下:

凡俗人希勇退高,什么时候把痕迹混合耕种樵夫。神交不间川涂宽,直道很难因年老有病消化。北魏境内流民河抹岸,颖湖春早柳绕桥。跟着谁来自浮邱袖子,左在弹琴读书满酒瓢。

胎教诗词 画眉鸟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其二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一次奏罢宰执四人,还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他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西夏请和以后,入朝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后,自请出外,历知扬州、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辽朝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仁宗末年再度入朝,迭任枢密使、宰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

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王安石变法后,他屡次上疏反对。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神宗亲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其为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富弼并称“富韩”。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名相韩琦的兴衰成败: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四相簪花

北宋庆历五年,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发现自己家后院的"金带围"开了花,便邀请同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前来赏花。

"金带围"是一种芍药,素来有名,传说中只要开花,城中便要出宰相,而韩琦院中的花开了四朵,朵朵大红花瓣围绕金黄花蕊,极尽富贵之相。

因开花四朵,韩琦便想着再邀请一人,碰巧其人身体不适,转而请当时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其与王安石、王珪同在大理寺供职,便也相熟。

换盏赏花之间,韩琦兴致一起,便摘下四朵花,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也许是命运使然,在余后的三十年里,这四人都在不同的机缘巧合之下登堂为相。便成了著名的"四相簪花"

在这四相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王安石,但今天笔者却想聊聊韩琦,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韩琦确是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仍能尽显其能,

有人说:宋时四杰者曰韩、范、富、欧阳,而韩冠其守。

韩琦到底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韩琦其人: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作为北宋中期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韩琦的一生大起大落,可谓曲折,能在百年之后得一句大相公,实为英杰。欧阳修称其:" 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谏官本色、不惧权威;劝谏帝王、痛斥中书

韩琦为国忧民最早体现在其出任谏官时,当宋仁宗沉迷后宫,略耽朝政,他劝谏皇帝:"选其无用之人放令出外,以消阴盛之变。"一方面是让皇帝忠于朝政,另一方面也给了宫中众多宫女一条生路,为皇帝博了美名。

而当仁宗耽于礼乐玩乐,韩琦当下便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劝诫皇帝不可浮于表面,纵然礼乐为皇家之仪,可彰显皇家风范,但也不可失了分寸,西北边防未平,还需多忧心。

若说这些对于谏官来讲都是分内之事,那么一朝罢免朝中四位老臣,与大势力为敌,就不可不赞一声敢作敢为、大公无私了。

他上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痛陈其过,说宰相老病、参知政事无能,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王随虽为宰相,不但不忧国民、做实事,反而信奉巫神之道,称病不上朝;陈尧佐以权谋私,以官位养老;韩亿以权谋私,为其子升换官职;而石中立不适合政治,只能做文书一类工作。四人皆德不配位,

为此事,韩琦连上四次梳陈,一时之间,朝野震荡,百官皆敬佩其勇气,为国为民与权力中枢为敌,是多大的勇气,最终,仁宗无奈,一朝罢免四人。

韩琦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谏官产生了影响,朝中谏官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能够真正站在国家百姓的角度上,针砭时弊、痛陈朝中错漏。而对于韩琦个人来讲,这更是其从"俗吏"到"帅臣"的一场转变。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转变

北宋政治冗杂,土地兼并严重,"三冗"、"两积"状况不减,中央政府财政吃紧,再加上西北边防未定,内忧外患之下,国家风雨飘摇,百姓生活艰苦。

在这样的条件下,若不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之根基就会遭到动摇。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虽历时不长,终以失败告终,但在北宋历史上却至关重要,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其拉开序幕。

韩琦在庆历新政中虽不是主要角色,但在其个人政治生涯中,庆历新政确实是重要的一个阶段。

韩琦其人在这一阶段中提出体现的革新精神十分鲜明,而其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场改革中所持态度的不同,也十分耐人寻味。

庆历三年,范仲淹向仁宗提交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等十项改革措施,意图整顿吏治、节省钱财。

韩琦时任陕西宣抚使,在陕南镇压因干旱而爆发的农民起义,正是因为如此,即便韩琦在庆历新政中属于激进派,但最终由于并未参与太多,并没有成为反对派打击的主要目标,仅是略有牵连。

改革遭到朝中反对派的阻挠,到了庆历四年九月,改革派在朝中的势力已消退殆尽,只有范仲淹及几个拥趸苦苦支撑。

最终改革派被扣以"朋党"的帽子,彻底失败,流放入狱外放,韩琦在其中不断周旋,保全力量,最终也外放扬州。

到了王安石变法时,韩琦已在地方历练多年,行事稳重许多,他并未因为庆历新政的失败而气馁,而是从中吸取了更多的教训。

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革,在经济、军事、教育三方面着手,以青苗法、保甲法和保马法为主,兼顾人才选拔和科举制改革,与前次不同的是,韩琦在这次变法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他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虽然能够将钱财收归国库,但百姓却会变穷,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才是根本,所以最终韩琦上书与王安石针锋相对,反对青苗法。

除此之外,韩琦对于免役法和市易法也不禁赞同,他从百姓角度出发, 认为这些措施于民弊大于利。

但反对归反对,韩琦的一切意见都不是出于私利,在具体实行时,并为加以阻挠,而是帮助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外任一方,造福一地: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

自庆历五年开始的十几年间,韩琦先后在扬州、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和相州做官。每到一地,他都尽心尽力,造福一方百姓。

在扬州执政时,他发现当地将用来救济百姓的义仓粮食无偿放进官仓,这对百姓生计不利,于是立即上书朝廷,启用常平仓,将义仓内的粮食拨进常平仓,用以备不时之需。

于郓州抓捕盗贼、于定州救治水灾饥荒,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宋仁宗感其政绩,给予嘉评"朕甚嘉之"。

到了至和二年,常年病中的韩琦请求回乡任职,按律例,官员只有在辞官后才能回乡,为了防止其以权谋私,惠及亲戚,更是为了防止其勾结地方势力形成割据。但最终皇帝却答应了韩琦这个请求,可见其威望。

"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这是韩琦自己所做的诗,只期盼着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自己两鬓斑白也全然不觉,这便是韩琦的心系百姓之心。

君王更替下的大智慧:一心为国,十年为相,历经三朝

嘉祐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为相十年。

但高峰即面临挑战,时宋仁宗三子早亡,皇嗣问题即家国之重,迟迟没有继承人对于国家来说,即意味着不稳定,在君主身体欠佳之时,立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边是急于立皇嗣固国家根本的臣子,一面是刚痛失亲子、年迈老弱的皇帝,危急存亡之时,宋仁宗还幻想着后宫能再有子嗣,这就拖了五六年。

但韩琦为相,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当机立断,趁着朝中局势平缓向宋仁宗进言,建议其尽快立嗣:"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有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甚至联合朝臣欧阳修、曾公亮一起劝说,宋仁宗终于退步同意立堂兄之子赵宗实为嗣,立中宫太子。

后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病弱之下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但两权并立,迟早会有矛盾,更何况英宗与韩太后并非亲生,后母与嗣子之间更难相处,再加上左右朝臣与拥趸为了权力不断进献谗言,致使两宫心离。

而韩琦看出其中不妥,不断在两宫之间周旋,委婉劝说,不断撮合,才使朝纲正、人心齐。

后来英宗身体见好,韩琦又向韩太后请奏还政于英宗,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改朝换代,宋英宗掌权之后还是十分倚重韩琦。

但韩琦并没有止步于此,凭着宋英宗的倚重安于现状,而是进一步的考虑了国家,时宋英宗体弱多病,韩琦又开始考虑起了立嗣问题,他先后向曹太后、宋英宗进言,将自身置之度外,即便两面得罪,也要为社稷着想。

治平四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此时的韩琦在朝中颇有威望,得三代皇帝重用,十年为相,但也树了不少政敌,正值改朝换代之时,便有人上奏弹劾其广结朋党、专横跋扈。宋神宗其实并不相信,但韩琦早就有退隐之心,借此辞官归乡,神宗挽留不住,便只能答应。

自此,一代名相告老还乡,

真正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

结语

韩琦在北宋政治史上的地位自不必多说。

他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从庆历新政失败后下任扬州,到王安石变法中据理力争,他从来都是以百姓为己任,造福一方。

而从朝堂政治来看,他进谏宋仁宗立嗣,以求天下安生,在曹太后与宋英宗产生矛盾时,又能从中缓和、调护两宫;英宗身体渐好,他便劝说太后放权于天子,正当宋英宗器重于他,他却能居安思危,要英宗早早立嗣。果不其然,英宗病重,神宗即位,韩琦便告老还乡。这一步步便是韩琦能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立身处世之本。

从他的种种做法来看,韩琦从来都是以家国为先,而非谋一己私利,他虽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但仅仅是在讨论阶段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实际推行中并没有横加阻拦,可见,韩琦乃真丈夫也。

从个人来看,韩琦也确是个刚正不阿的真君子,他正衣冠,注重外表,与王安石同朝为官时,曾因王安石不拘小节而颇有微词,认为其彻夜玩乐,不重外表,实际上王安石是彻夜读书导致来不及洗漱上朝。但即便如此,王安石对韩琦其人仍十分敬佩。在对夏战争中,范仲淹与韩琦也曾政见不合、当面争吵,但过后仍能精诚合作,不以私利而对公事。

由以上可见韩琦其人对家国百姓之忠心。

张雨书法得赵孟頫指授,字画清逸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