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43《传习录》上040

43《传习录》上040

【原文】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

        “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

        “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

        “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导读】

1、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原卫太子,其父卫灵公,夫人就是著名的南子。南子和宋国公子宋朝私通,蒯聩谋刺南子败露逃。卫灵公死前,曾经对他的小儿子郢说:“我将来让你继承君位。”郢不接受,不愿参与君位之争,因而蒯聩的太子之位,没有废。卫出公姬辄是蒯聩的儿子,得位不正,孔子说要先正名,就是说你要先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名正才能言顺。

2、灵公薨,南子要立郢,郢说:“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卫实际控制人南子只好立了姬辄。这时候姬辄还小,也就十岁左右。蒯聩奔丧,南子让姬辄“以王父命拒父命”,称爷爷为王父,对亲生父亲就不认了。卫国宗庙祭祀和出政施令,都称灵公为父,而不认蒯聩。所以姬辄之名、蒯聩之名、灵公之名,全都不正,全乱套了。

3、周制,父死子继,以孝治天下,父子之伦为重。如果自己父子之名就不正,如何正一国之父子?礼乐刑罚,国之大事,而礼莫大于父子之孝,乐莫大于父子之和,刑罚莫大于不孝,这三条若都有问题,那什么事都干不成!

4、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一切便流于苟且,没有伦理秩序,就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则法度乖张,小人得志,君子遭罪,那刑罚也不中;刑罚不中,就是选择性执法,不知道怎么能行,也不知道怎么不行,则人民无所适从。

5、孔子怎么给卫国正名?史书没说。朱子说蒯聩欲杀南子,得罪于父;姬辄据国拒父,都是无父逆子,都不可能名正言顺而事成。孔子正名为先,一定将事情本末告诸周天子,请教各方诸侯,共立公子郢,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

6、朱子此说隔墙有耳,孔子和子路自己性命都难保,更不用说子路是代表姬辄来找老师的。或许还有一个方案,姬辄迎父亲继位,他做太子。这样或许是最名正言顺的?但这南子不答应,姬辄也不答应吧。所以,此事根本就无解。实际上孔子是拒绝出山,不愿参与。

7、先生的意见,确实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这做不到。卫国国君之位,并不是蒯聩、姬辄父子两人之间的事情,还有南子和不同利益集团的贵族们。就算姬辄要做圣人,也不是他想做就做得了的,更何况他不是圣人呢。

8、但无解只是人无解,时间解!卫出公姬辄的顾命大臣孔悝(子路为其家宰)的母亲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夫死,跟家奴浑良夫私通。蒯聩说服浑良夫,答应事成之后把伯姬嫁给他。卫出公十二年,蒯聩劫持孔悝,子路战死,卫出公流亡,蒯聩先杀南子再杀浑良夫,其在位仅三年,亦被赶,流亡中被杀,姬辄于一年后回国复位。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道理,孔子懂,公子郢懂。但子路不懂、南子不懂、蒯聩不懂、姬辄不懂、伯姬不懂、浑良夫不懂!为什么呢?因为利令智昏,心存侥幸。

10、这场政变最可惜的是子路之死。蒯聩发动政变,子路本来在城外,他若直接逃回鲁国,还可再侍奉老师,但他要主动回去求死,他说食人之食,不能避人之难。子路只知其一,“食人之食,不避人之难”为义,其二“吃姬辄之食”本不义,何必意必固我。孔子都不会去守小人之信,子路硁硁然,小人之信哉!

11、凡事开头开错了,往后你怎么也对不了,不能挥刀自宫,就只能错上加错,在错误上不断加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译文】

        陆澄问:“孔子主张端正名分。朱子说孔子的意思是“应该上告天子,下告诸侯,废了公子辄而拥立公子郢,这样解释对吗?”

        先生说:“朱子的意见恐怕不妥当。哪有一个人对我恭敬有礼,希望我帮他治理国家,而我却先要废除他,这难道符合人情天理?孔子既然肯帮姬辄为政,让子路去跟他做事,想必姬辄是能够倾心委国以听孔子意见的。

        “孔子德高识广,姬辄必听孔子的话,想来孔子的盛德至诚,已经感化了他,让他知道,不孝顺父亲的,不可以称之为人。姬辄一定会痛哭奔走,亲自去迎接他的父亲。父子之爱,本是天性,姬辄能真悔悟,蒯聩岂不感动?蒯聩回国,姬辄就交出君位,并请求以死谢罪。蒯聩既然已经被儿子感化,又有孔子居中斡旋调和,当然不会接受,仍然要求姬辄继续执政。而且卫国的群臣和百姓本来就都支持姬辄,想要姬辄为君。姬辄就向天下昭告自己的罪行,请命于天子,告之于诸侯,一定要让国于父。蒯聩呢,也与群臣百姓一起上表于天子,告知于诸侯,称赞姬辄悔悟仁孝之美,一定要他继续执政。

        “如此,所有因素都决定必须是姬辄继续复位为君。姬辄不得已,就像后世设太上皇一样,尊蒯聩为太公,让他得到尊贵的奉养,然后自己复位为君。

        “这样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名正言顺了,这一举就可以治天下。孔子的正名之说,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

1、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天依然!医生要像医生救死扶伤;教师要像教师为人师表。否则,名不正,不尽其本,一切向钱看,都是为了利益看病或教书,都去参与利益的争夺,师不师,医不医,都变成了商人,那么,一切就全乱套了。

2、现在关键是扫除正名的障碍,打击腐败、不做为,尤其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这点像西方学错了。中国人一直讲师道尊严,天地尊亲师,是要拜师的,有一层伦理关系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要还老师以师的身份,才能有尊严。

3、老师的正名是什么?育人。孟子讲君子有三乐:父母健在,兄弟完好,一乐;做人做事对得起天地尊亲师,二乐;得天下英雄才而教之,做人最大的乐趣。这当然是理想化,佛家亦讲法布施最殊胜,自古做老师地位崇高。

4、君臣父子不是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问题,而是相互因果关系:儿子出生那一刻,你才成为父亲,否则你是谁的父母?这一刻,你的担当责任就来了。否则你不像父亲,儿子一定不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