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高敬亭(白敬亭高以翔)人物简介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高敬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敬亭高以翔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高敬亭是怎么死的高敬亭被杀原因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因,个人认为,高被杀是因为他本人拥兵自重,不服从新四军军部调遣,不愿离开大别山,拒绝东进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高敬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敬亭高以翔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高敬亭是怎么死的

高敬亭被杀原因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因,个人认为,高被杀是因为他本人拥兵自重,不服从新四军军部调遣,不愿离开大别山,拒绝东进。排斥中央派去的郑位三、戴季英。得罪的人太多。高被杀的引子是其手下第7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东进途中叛变投敌。于是戴季英给高敬亭扣上了“反党”“反中央”“反革命”“有可能叛变投敌”“破怀抗日”等罪名并报告项英。项英又以“反党”“反中央”等罪名分别报给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参谋总部。中共中央不同意杀高敬亭,国民党回电要求立即杀高敬亭。项英接到两份电报又发电报给叶挺让叶立即处决高。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被处决。1977年7月27日解放军总部发出通知认为高敬亭虽有错误,但功大于过给于平反。1980年4月被追认为烈士并将遗骨迁至合肥烈士陵园。

高敬亭的人物简介

高敬亭(1907—1939),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同年秋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又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30年,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光山县书记,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高敬亭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红二十军同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抗日联军遂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为其平反,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高敬亭的介绍

新四军名将高敬亭高敬亭,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城郊董店人。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主要***、红二十八军创始人之一。1907年8月出生于新县新集镇董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丧母。因家庭贫困,只读过六年私塾就辍学在家帮父亲种田。在大革命时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以走亲访友为名在鄂豫边区开展革命活动。高敬亭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随之开始了革命活动。

高敬亭是怎么死的?

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远离党中央,缺乏组织监督,独揽一方党政军大权,养成了一些独断专行、一言堂的家长作风,这对其当时和后来正确处理上级和同事之间关系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肃反”扩大化问题上,他错杀了一些同志,积怨很多。他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作战和他领导的四支队东进抗日不断取得的胜利,也使他产生了居功心理。他创建的以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巢县为中心,背靠大别山的皖中抗日根据地,不愿让给国民党,是他“拒不执行新四军军部命令”延宕进军皖中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终被处决的主要原因。

1939年5月,新四军军部叶挺以不执行军令为名电请国民政府处决高敬亭,同月蒋中正回电照准。6月4日,高敬亭被新四军军长叶挺奉命逮捕,6月24日处决。

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处死一案,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新四军中的重要事件。由于涉及此案的档案始终没有完全公开,造成对高案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坊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叶挺于1939年5月13日应约前往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5月24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向第五战区诬告第4支队,五战区转报蒋介石,蒋介石批准“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叶挺带着蒋的批文抵达合肥青龙厂将高敬亭关押,然后召开斗争大会,叶挺说“对高敬亭要严肃处理,要枪毙”,6月24日由叶挺带来的警卫班将高处决。如此描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国民党廖磊、蒋介石联手将高敬亭处死。鉴于此事涉及叶挺将军的令名,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历史真相,还叶挺将军一个清白。

高敬亭其人

了解高敬亭的经历有助于对高案的解读。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城郊一户贫农家庭。受黄麻起义影响,高敬亭积极投身到开创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洪流中,于1929年3月加入中共。1931年5月张国焘到鄂豫皖边区后,高敬亭受其赏识,被越级提拔到根据地党政军最高领导层,此后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25军政治部主任、豫东南道委书记、皖西北道委书记、红28军政委等要职。在中国革命史上,高敬亭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功绩但又犯有严重错误、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他参加革命的资历在鄂豫皖根据地并不算高,但在很短时间内就“乘直升飞机”升任到重要领导岗位;他对敌斗争勇猛顽强,却又热衷于在革命队伍内部搞“肃反”,被称为“肃反专家”;红25军长征后,在失去上级的情况下,他独自领导艰苦卓绝的鄂豫皖边区3年游击战争,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保存了红28军这支成建制的红军武装。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在游击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杀父灭妻的深仇大恨,却能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转折关头顺应历史潮流,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和对中共新政策的正确理解,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岳西谈判,成功达成鄂豫皖边区的国共合作;他一生错杀过不少无辜同志,但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同志错杀。

他是迄今为止中共党内最后一名以“反党”罪名被“肃反”处死的高级干部。他的错案经历了38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在1977年4月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生前的批示宣布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平反文件明确指出:

高敬亭同志参加革命后,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在坚持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虽在四支队工作期间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可以教育的,处死高敬亭同志是错误的。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批示,中央军委决定对高敬亭同志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

对造成高案的责任问题,毛泽东生前对此也有互相抵牾的说法。1953年毛泽东在视察安徽时的一次谈话中论及此事时,曾当面对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说:“这是戴季英搞的鬼。”解放初,戴季英担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1952年亦因“反党反中央”罪名被整肃关押,“文革”后才平反。

而时隔22年之后的1975年,晚年毛泽东在处理高敬亭女儿要求澄清其父问题时,汪东兴有报告说,查到项英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称,“白崇禧电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毛就此批示:“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其责任我怀疑主要是项英。”但当时如果上级不同意杀高,很难想象会允忍项英擅自处死这样一名高官,而且竟然还是以蒋介石批准的名义。如果确系项英的责任,皖南事变后华中局高干会议批判项英时岂不是现成的一发重磅炮弹?

抗战开始以后,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高敬亭出任支队司令员。原定4支队下辖第7、第8两个团,第7团由原红28军改编,第8团由周骏鸣领导的桐柏山游击队改编,高又从第8团中分出一部成立第9团。1938年3月中旬,全支队在皖西集中后向皖中进发。由于高敬亭对中央的决策有抵触,所以部队下山后,他大部分时间都以养病为由住在后方,部队交给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率领在皖中游击,但不准向皖东敌后挺进。

《老鼠有皮》项英的黑仔项英被副官残忍枪杀!

简介: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简介:项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之一,新四军创始人和主要***之一,著名的抗日战士;曾平汉铁路总工会、湖北省总工会部长、中共中央劳动委员会书记、武汉工人队队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苏区中央支部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副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汉奸杀害,葬于雨花台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后,项英、周子昆带领军中十余人躲藏在附近山区。3月14日凌晨,在蓟县蜂洞被汉奸刘厚总杀死。

项英的游击思想始终使他不愿离开熟悉的皖南地区,他们在那里打了多年的游击战。项英的误解导致新四军没有认真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没有及时北上。由于形势恶化,项英既不听从军区司令员叶挺的劝告,也不按照党中央指定的路线撤退,最后陷入国民党的包围圈。

1941年1月6日,安徽泾县茂林,新四军被8万国民党军包围,新四军9000余人被国民党军上官云祥包围。

经过一场苦战,新四军损失巨大。

14日晚,叶挺司令到敌营谈判,被扣留。当晚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时,除新四军突围的1000多人外,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湘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时脱离大部队。他们不得不呆在安徽南部和袖手旁观北部的山区。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掩护下,项英等十几人被藏在连坑吴村后面山坡上的一个山洞里。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顾、第三十二军的上官云祥和国民党地方政府对分散在荆、荆、台的新四军进行了严密的搜捕,逮捕了项英,但没有成功。他和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一起,率领作战部长李志高、侦察部长谢忠良和一批警卫人员。在泾县南部山区,他们从罗坑到连坑,再到赤坑山,逐渐聚集了新四军三七十余名失散人员,建立了党的临时总支,并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在我与敌的残酷斗争中,项英不断反思自己,苦苦思索。他对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的重大损失深感内疚,并多次表示要在事变爆发后向中央作检讨。但他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1941年2月底,在地方党的帮助下,项英、周子昆暂时避难于赤坑山,打算突围江北。经过侦察,突围路线已初步确定,突围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项英躲在山蜂洞的一个小洞里。因为这个小洞,晚上只有四个人住在旁边。除了项英,周子昆、黄成和刘厚总都住在这里。李志高、谢忠良、项英的卫士和其他人员分散藏在蜂洞下面。

3月14日凌晨,杀死了项英、周子昆和黄成熟

项英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面对国民党军队无数次残酷的“肃反”,项英坚定而冷静地领导红军游击队,依靠群众反对“肃反”,打了许多胜仗。反动派悬赏捉拿项英,结果化为乌有。最后,隐藏在革命军中的可耻叛徒刘厚总杀死了他。

谁是刘厚总?[/s2/]

这名男子是湖南省耒阳市人。

刘厚总1904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市江头乡曾家冲。在曾家冲,刘是最流行的姓氏,他的父亲是刘,其字是秀,侯和德是下来。

历史的潮流总是滚滚向前。在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中,有的人成了潮流的引领者,有的人成了被淘汰的沙子。刘厚总只是被时代潮流抛弃的一粒沙子。

黄成多次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肝肠寸断。刘厚总的第一枪击中了他的颈部。当时,他的头已经麻木了。他下意识地用右手把枪举过头顶。这是另一个镜头。他举不起右手,处于昏迷状态。当黄成得知刘厚总杀了项英和周子昆的首级时,他热泪盈眶,义愤填膺。刘魁安慰了黄成,和战友们一起把项英、周子昆的尸体抬到离洞口近百米的山上安葬,留下了纪念。

我的父亲黄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新四军,1939年担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同志的警卫员。父亲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皖南事变”,目睹了项英和周子昆的死。

皖南事变后,周子昆指挥若定,与副司令员项英一起察看地形,研究突围路线,与司令员叶挺一起调动部队对敌作战。1月6日至13日,他坚守阵地,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13日晚,军队被驱散。他还带了警卫班的黄成等几个兵,掩护军长叶挺、项英等人先撤离。在黄成的保护下,最终退出了石井矿。

第二天,两人躲在一个刺窝里,搜山的敌人在外面喊。黄成把他的驳壳枪放在周子坤面前。直到天黑,两人才爬出来锻炼身体。三天三夜,黄成和周子坤白天躲在荆棘窝里,躲避敌人不间断的搜山,晚上出来找玉米棒子充饥。天寒地冻,他们相互拥抱取暖,抵御饥寒。第四天晚上,当周子昆和黄成搬到一个大茅草窝里时,他们会见了十几个同志,其中包括项英的副司令。此后,项英和周子昆两位军事领袖一直守护着他们,而他们则躲在山里。

1941年3月13日,项英和周子昆躲在一个叫蜜蜂洞的地方。那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冰雹,蜂房里很冷。两个军事***在洞穴的岩石地板上用石头画了一个棋盘。他们很平静。黄成说:“太晚了。我们休息一下吧。”一边下棋,周子昆一边回答:“皇城,你先睡吧。”黄城头戴驳壳枪睡在山洞里。

黄成多次回忆洞穴的细节。这是一个极其隐蔽的洞穴,位于半山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山脚下,李志高、刘魁等几十名新四军干部战士守卫森严,相对安全。天然岩石形成的洞并不大,洞中间的岩石比较平坦,略有隆起。整个洞穴的最高点大约有两米。它靠在里面的岩壁上。岩壁不可能是直的,可以容纳四至五人躺下休息。洞内最深处的悬崖漏雨,地面湿冷,皇城一直睡在里面,项的副官刘厚总守在洞口。晚上四个人的睡姿都是H

深夜,当三个人在洞里睡觉时,刘厚总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火。他残忍地向项英、周子坤、黄成连开了几枪。他以为自己杀了三个人,搜查了两个军事***的财产,骗了山脚下的几十个士兵。黄成多次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肝肠寸断。刘厚总的第一枪击中了他的颈部。当时,他的头已经麻木了。他下意识地用右手把枪举过头顶。这是另一个镜头。他举不起右手,处于昏迷状态。

当刘魁等人哭喊着把他从血泊中救出来时,黄成已经身受重伤,但还能说话,脖子被子弹打穿,鲜血淋漓。当黄成得知刘厚总杀了项英和周子昆的首级时,他热泪盈眶,义愤填膺。刘魁安慰了黄成,和战友们一起把项英、周子昆的尸体抬到离洞口近百米的山上安葬,留下了纪念。刘魁告诉他的同志们,当革命胜利时,我们会回来承认它。埋葬完首领后,刘魁背着重伤昏迷的黄成和同伴离开了蜂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