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

帛书版:

道恒无名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②。

传世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版本差异:

① 道恒无名:传世版改成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义相差甚远。“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守的是“无名”之道;而改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守的则是无所不为之道。无所不为,换句话就是为所欲为。

② 天地将自正:传世版改成了“天下将自定”。首先“正”必“定”,而“定”未必“正”;其次《道德经》全文多处讲“正”,而无一处讲“定”。比如“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均可与此处相对应。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

直译:

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就会自作自化。自作自化而有私欲出现时,我就要用道的真朴来安定他们。用真朴安定了他们,也就不会再有私心欲望。不再有私心欲望,就能安静,天地就能自行回归正态。

解读: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二章第一句也是“道恒无名”,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不过在三十二章中是为了承接“朴”之低微,就像我们常把地位低微之人称作“无名之辈”;而在本章则是为了承接侯王之无为,无为则无功,无功则无名。

“化”字本义是指变化,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即教化。而“自化”,则是指不需要有意设教,不用我来引导执教,风俗、人心自然就会向我想要的方向去发展,就好像不需要发号施令,大家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一样。这两者,一个叫“自化”,一个叫“自作”。所以老子提倡不言之教,提倡无为,正是为了达到“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的效果。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

“自作自化”,可以说是组织行为的最高级形式。老子以“道”为范式,道从不发号施令,从不以自身的力量亲力亲为,但是天地自行运转,万物有条有理。所以“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正是告诫侯王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强行作为,干扰万物的自行运转。

在《庄子·大宗师》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子来快要病死了,他的妻子围着他哭泣,子犁就斥责她让她避远点,不要惊扰了子来的“化”,这里体现的也是尊从“自化”的意思。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自化的过程中,就会有欲望出现。比如子来之妻,在子来将要死去的时候,哭泣着不想让他死。愿自己亲近的人长生而不死,这可以说是人最朴素的欲望了,但是子犁斥之。而更还有口腹之欲,男女之欲,财货之欲,权贵之欲等等,数不胜数。在这些欲望刚有出现的征兆时,就要“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

“镇”是“安宁、安定”的意思,“无名”指代道,以“无名之朴”让人安定下来,复归于本然的状态。万物本然的状态,就是遵从道所赋予的规制而运作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万物遵从规则而行事,也就不会有私心之欲产生,因此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还具体地讲:“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不贵难得之货、不上贤、不见可欲”,正是圣人在以无名之朴镇之,如此众人才不会产生私心欲望。“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不以智zhi国”,也同样是在以无名之朴镇之,令众人不产生智巧机心,而是保持纯真朴实。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私欲不起,就能安静,安静而无扰,天地就会复归于中正常态。所以老子说“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道理在于此。

道家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