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后人有很多描述。本文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作一下点评和分析。  引言  林语堂先生生前很多的传记著作,为国人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后人有很多描述。本文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作一下点评和分析。

 引言

 林语堂先生生前很多的传记著作,为国人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苏东坡传》详细地描述了东坡居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本经典压箱之作,品读后感觉意味悠长。然者虽是后人翻译的一本译本,但精华尚在,望大家有时间也品读一下,熟知一下古人的情怀。

 小评:苏东坡作为最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东坡方面的传记和评书,也有很多,然综观群书林语堂先生这篇《苏东坡传》是较齐整,较客观地再现了这位文坛泰斗的先人风范,值得一品。

 关于苏东坡

 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闻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非常喜爱其撰写的名言诗作,曾被无数人之景仰。正如书中林语堂先生之描述:东坡迷人的魔力。就如同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景仰他,抑或是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保护他,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钳制,这股力量,自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橼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从他的笔端,我们既能听到人类情感之玄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地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自称生性暴躁,遇有不好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生于一0三六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0一年)去世。在苏东坡青年时期,朝廷之上有一批贤臣在朝野,如闻名的司马光,富弼,欧阳修等。这一时期还有历史上闻名事件导致宋朝灭亡的王安石等。回顾这段历史,后人褒贬之一,但客观地来说。东坡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文官当道的年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比较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播时代。因此,东坡先生在那个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客定年代下的必然产物,尽管其一生命运坎坷,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特殊意义的。正如林语堂先生在文中所描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颇则始终富有青春之活力。以人物论,颇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动人的特点,有仿佛英国的浩瀚生。苏东坡之所处时代,注定他饱经忧患,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回顾他,爱慕他,也正是因为他饱受人间之苦的缘故。

 章节点评:中国文坛上的文学泰斗,注定其一生命运是坎坷的,东坡居士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毕一生的心血,呕心历作,谱写了很多名篇和名句,其文学的风格与西方人有很大的迥异。后人在研读东坡的作品时,能试着揣度诗人当年的情怀,但其结果往往是形似神不似。作为现代文学作品,讲究的是现实结合 *** 的手法,然则古人的韵味和仙风道骨已很难再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苏极为推崇的原因之一,也是东坡先生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年不衰的精华之所在。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

 苏东坡出生地在眉洲(今之四川眉山),记得以前在四川读书的时候,吾有一同学就是眉山的,可能他不太爱读书的缘故,当时问及其眉山有什么闻名的古人,他只谈到只知晓有苏东坡之人,但不是很熟悉其一生。引经据典也只略知几首东坡先生的名句。今之回想,随着年代的久远,可能有很多现在年轻人只知其名,但对其一生的经历尚不为人知。应该很好地说语堂先生这本《苏东坡传》是一本很好的书,详细解读了东坡先生的一生,然者有个别地方吾不是非常赞同语堂先生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但整体来说对东坡先生写得非常实际和客观,今之一读,仍有余味。

 回归正传,苏东坡前面有一哥哥因出生便夭折,他出生后便成为家中的长子,其下有一弟弟,也就是苏子由苏辙,其父亲为苏洵,后人为纪念称之为?三苏?。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较为富裕。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然健在,时年六十三。老人年轻时,高大英俊,身体健壮,为人豪爽,慷慨大方。书中曾言: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他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粮食,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仓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解粮,先给自己的近亲近族,然后给他娘家人,再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邻居农人这时才知道他屯粮的原因,很是敬佩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东坡先生的酒趣则是受其影响的。

 谈到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未曾展露,他所追求的功名和文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父亲27岁才发奋读书,并且后终有所成就。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由于不顺再次落第,到江淮一带游历,由母亲在家管教。目前曾教儿子读的书是《范滂传》。小东坡问母亲:?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意不?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根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六岁入学,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如《捷鼠赋》,描述的是一个狡猾的老鼠,掉入一个翁里,假装死去,等把翁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在宋朝,在苏东坡的童年,由于皇帝贤明的统治之下,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因此学校的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在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一下,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古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样的学习对东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古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时,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对那些卖弄词藻的学子,全部不与录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适合于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章节小评:然者,对待东坡父亲的评价,林语堂先生虽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前面这段的,也算比较客观。吾认为一个人要能成长必然要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苏家好学的传统,没有他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影响,东坡居士也不会后来成长为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包括他弟弟的好学,也是对他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因此,东坡先生的童年,客观地评价也是得宜于家庭的氛围,社会状态的影响及自己后天的努力,尤其是父亲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些对他后来的成长起着非常之关键的作用。

 苏东坡的壮年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仍必须由低级而上升。嘉佑六年(即一0六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东坡先生在这时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了一个名篇:

 人生到处知何拟,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瓜,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为东坡诗的佳作。在凤翔这段时光是东坡先生最为休闲的一段时光,由于公务不是很多,他得意于有时间游历四周。尽管也得罪了一些所谓官员,但就在这时由于官运已在道上,除开工作上的事情外,也悠闲自娱。

 但是几年之后,一0六九年王安石的变法,迫使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巨变。原因是王安石刚愎自用,虽然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这里吾不再重复,因为在之前吾已发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博文了。关于王安石变法,苏东坡曾告诉皇帝,千万不可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他有提到有谣传恢复肉刑之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所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读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点评:壮年时期的苏东坡不仅在政坛上开始展露头角,而且在诗歌文学方面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客观地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由于朝廷内如王安石?通变派?对朝廷贤儒的打击报复和宋英宗对王安石的器重,苏东坡尽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政治生涯未能展一抱负,另外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苏东坡的老练

 如林语堂先生所叙述:苏东坡最为可爱之处,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公元一0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号?东坡居士?。在他那首《东坡八首》里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乏,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其身躬耕其中。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在黄洲那一段日子,东坡先生开始专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有印度的瑜加术,有道家的神仙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至发现人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人生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以修炼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公元一0八四年,苏东坡再次为官,在邻人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乃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雨衰。

 公元一0八六年(宋哲宗元佑元年),东坡先生得到摄政皇太后的(皇帝年仅9岁,由其皇祖母代理政务)恩宠,在他到京后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提拔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步于第三级翰林学士,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浩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恭巧,简练明确。古代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比喻。这类文字,对于东坡先生来说写来轻而易举。如贬镝吕惠卿的圣旨,内容的决定者不是东坡先生,但是圣旨的措辞结果却是他的手笔,苏东坡对于这个奸佞小人写道:?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同年九月司马光死后,恰逢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依据古历,朝廷官员要全去太庙斋戒,反而没有时间去吊唁这位刚过世的丞相。偏偏主管此事又是认死理守古礼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对前来吊唁的苏东坡等官员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苏东坡立刻回答:?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柩之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众官员面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里叔孙通。?大家哄堂而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时的东坡先生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所有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曾饱受其苦,因此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朋友辈都望尘莫及。司马光死后,在当时的学者之中,无人望其项背,虽然他不适于宰相之位。但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他是巍然高出众人之上的。

 点评:东坡先生中老年时期,无论是在官场职位上还是在文学造诣上已达到非常高的地位,只能用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来表示。尽管在政坛上他未有很高的建树,但是在这一时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一个飞跃,即苏词的产生,客观地说东坡先生的诗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化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另外,在他为官从政期间成功解决了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也是东坡先生其一生政治生涯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功勋业绩。

 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一0 *** 年,章纯为宰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东坡先生被贬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洲太守。他并非不知道这个情形,不过不知道第2次迫害会到这种程度。

 皇太后去世不久,他二度遭到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惠洲附近),在古时岭南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人口又少,在这里他度过好几年的时光。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苦中做乐。他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在此期间东坡先生也写了至少五,六篇酒赋,如:最有趣的是《东皋子传后记》。东部某太守以酒相赠。他刚刚读完汉代以酒量之大出名的《东皋子传》。在他谢太守赠酒的信里,他写了又启,叙述他饮酒的习惯,偶尔添写了两条人生至乐,不高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条,或写个没完了。

 苏东坡既已失去权力地位,又为当政者所不喜,壮年时致君于尧舜与改变帝国之命运等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气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国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这位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吴复古、陆惟谦,和罗浮的僧人。他在学者、太守、县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

 点评:正是因为经历官场的沉浮,才铸造了这一文学上的天才泰斗。正如他晚年定居常州写的一首诗:?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

 综合点评:林语堂先生赞叹为?人间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阅后深受感动,表示支持维新派的某些变法。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建议教师利用史实和影视资料,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一:通过史实,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为什么康有为要求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同意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教材从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意见不统一,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回放,了解有关内容。在资料回放中,阐述了张之洞关于“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观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的阶级立场决定,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专制之“本”,也就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统治,不得不将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3)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开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对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寻找比较点是什么,分析比较点的相同与不同,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维新变法思想。建议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呢?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同时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开眼看世界”时,用电脑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

案例二在介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等展示同文馆旧址照片。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有利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促进作用。

案例三在介绍“维新变法思想”时,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导入:洋务运动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自然过渡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思路引领:明确把是否学习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想想看,郑观应说的对不对,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付诸行动的角度解题。

思路引领:思想体系成熟与否,以及有没有真正实施。

答案提示: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成为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解题关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区别。

思路引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目的,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内容。

答案提示:洋务派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而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1)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指导思想上有何异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指导思想的相同点要与时代背景相连;指导思想的不同点,是学技术,还是学制度。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思路引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指导思想的相同点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指导思想的不同点从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上分析。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2)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解题关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领:洋务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朝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2.阅读与思考

维新派上述思想对不对?为什么?

解题关键: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思路引领:从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冲击的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江苏省南京市六中 马娟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而睽涣取诸易象,射御登诸六艺,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指南制自周公,挈壶创自《周礼》,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云集而鹜赴,又何暂用旋辍之有?……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海国图志》卷2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康熙、雍正年间,云南铜斤未曾解京之时,皆给照商人采买海外之洋铜,以资京局之鼓铸,行之数十年,并无流弊。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谕旨“期于必行,不得畏难苟安!”仰见圣主沈几独断,开物成务,曷胜钦服。

——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沈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其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艺之精者,充其量不过为匠目而止。……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万世之巧,圣人不能尽泄。万世之变,圣人不能豫知。然则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稣,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通之害,口说纷呶,务言而不务行,论未定而兵渡江矣。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阝齐,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衶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

——张之洞《劝学篇》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诗》曰:“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传》曰:“嫠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固四万万人之所同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猬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嗟乎!夫谁知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哉?此庄周所以有胠箧之说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严复《辟韩》

2.课文注释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二万零二百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与此同时,他积极筹备海防,修建炮台,于海口设置木排铁链,添置大炮,整顿水陆军,组织水勇,并发出告示:“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因而多次打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他还积极了解外国情况,“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以便“知其虚实”,“定控制之方”,并亲自主持编译《四洲志》。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他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战备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