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就必须产生内气,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太极拳的书上都很少讲到产生内气的方法。所以很多习练者都迷失了方向,甚至练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气是什么。下面我着重阐述一下太极拳的“练精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就必须产生内气,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太极拳的书上都很少讲到产生内气的方法。所以很多习练者都迷失了方向,甚至练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气是什么。下面我着重阐述一下太极拳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原理和习练方法:

根据国内古老的道家养生理念「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个公式加以检视,我们可以得知:修练会造成精、气、神的改变,换句话说,精、气、神三者的成分、功能是不一样的,精不等于气,气也不等于神。它还告诉我们经过修练,精可以变化为气,再由气变化为神。

说「练精化气」,那么「精」是什么?在生活中当我们身体状况好的时候称为「精力充沛」,身体状况差的时候称为「精疲力尽」,这表示「精」是供给身体活动力的能量,它可增可减,是一种常会消耗、常需补充的元素。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又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由这二句话得知,精是构成身体的基本元素;精是阴气、阳气结合的产物;精是强健身体的要素;精是建构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的基本元素。中医认为,五脏六腑都有精的存在,所以「精」是气的一种,它关系到四肢、五脏的健康及六识感官的灵拙。

人体透过两个管道摄取能量:一是饮食,一是呼吸。

首先讲饮食,我们所吃的食物皆取材于植物、动物,这些植物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吸取了天地的营养和能量,我们将食物吃下去后,便占有了它们的营养和能量。而且动植物本来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有生物能,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气。我们消化动植物,同时也吸收了它们的生物能。

第二通过呼吸来摄取空气中的能量,我们用科学方式观察空气中的成份就有氢、氧、氦、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微生物、尘埃,还有号称空气维他命的「空气离子」等元素。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人是能从天地之间采取的「真气」,可以与食物中的「谷气」合流,用来充足我们身体的精气。《内经》又说:「真气着,经气也。」就是说精气行走于血管、经脉之中,精含动能,它有推进的动能,所以这一类的气都归属于精。

但是从“练精化气”这句话上分析,气是通过锻炼从精转化而来,也就是要产生气,就一定会消耗精。但是我们通过饮食和呼吸摄取的能量是只能维持我们的生命,还不足以用来转化成其它成分的“炁”。我们还得用特殊技巧的改变,可以转换「气的种类」。

怎样用特殊的技巧来把空气中的能量转变成以后练功时所用的精气呢?现代有很多人一开始就由打坐入手,但因为空气中还蕴藏了电能、热能的阳气,所以说当呼吸吐纳时吸进身体的「气」为一种含有火气及动能的粒子,古修道家称之为「元阳」,元阳是一种能量,我们要利用天地间的「元阳」。但如果只是吐纳,一段时间之后,嘴巴破了,脸上猛冒痘痘,口干口臭,甚至全身燥热难耐,感觉身体开始「上火」,这就是阳气累积太多所产生的现象。所谓上火,就是火气浮动上升,以前说有的人练气功的走火就是这原因,这种只静不动做法古人是不主张的,它久而久之必导致气血停滞,百病丛生。

古人认为无气打坐等于是「空转」,将产生种种问题,所以许多僧尼、喇嘛即因长坐气滞而浑身是病.....当我们观察已经出土的历代人物图像,常会看到他们摆出各式各样的练功姿态,这是几千年来我们共通的练功方式,因为动才能通气散滞,活络血脉,而呼吸吐纳吸进来的阳气充满电能、热能,也必须借用劳动、运动来消耗能量,发汗散热,并将气流通散布全身。如果光是动而不练气,身体就容易亏损;如果光练呼吸吐纳而不动,身体则容易上火。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最难求的反而是入手功夫,有些道家是挟秘自珍,有些修道家则认为初步功夫是「贱下之道」,其中有些动作很难说得出口,所以《性命圭旨》有「神仙不肯分明说,说得分明笑杀人」之语。 练太极拳也是一样,它是有特定的方法来入门,只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懂而已,所以很多人捧着古书练功学道,常不得其门而入。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为阴阳所生,人身的健康、寿命皆脱离不了阴阳的作用,不论是练气的原料或功法,例如穴道一前一后、吐纳一呼一吸、行气一升一降,凡涵盖在阴阳领域者皆属命功。这个练气化精的功能在练命养形,其功法离不开「肢体运动+呼吸吐纳」的组合。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高者之所好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象彭祖等高寿的人都喜欢用导引吐纳来养形的。所以说养生公式是「运动+呼吸」。所以说练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要明确它的阴阳之理。「熊经鸟伸」即是导引动作,目的在导引能量沿着气脉散布到筋骨皮肉、五脏六腑,能让我们气血畅通、体魄强健。

这个练气化成精气的过程就是通过导引和吐纳完成。练气若能动静调和,则形、气两利,光静不动或光动不静,效果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说练气化精是练功的第一步,但必须遵行动静相济的道理,开始以动作导引配合呼吸。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所以自古以来,大部分的道派都主张性命双修,认为「形神俱妙」才是修道正途。修道家云:「无气莫打坐,没有麦子莫推磨。」古人认为,入门学艺必须先从功架这些基本动作练起,等待身体有气。

《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气必须依靠经络、气脉来运行的,如果经脉不通,那气血运行就会受阻,所以开通经脉是练气的首要任务,当然开通经脉是需要特定的外形。易太极的第一体系准确性就是让经脉畅通的。经脉不通,则采气、行气等工作皆难以进行。所以,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形者气之舍,气者形之主。借形养气,气壮而形固矣。」这就是说形非常关键。太极拳要练出内气,没有特定的形是不可能的。而导引也必须要有正确的位置,明了的运行线路以及规范的先后顺序等等。所以我们练易太极时的口诀就是规范运行线路的先后顺序。这就是练气的初期所说的「养形」。

但是在练功初期,师父的指导非常重要,师父必须因材施教,以建立良好的心态,调整正确的姿势,否则一旦练出偏差,往后的功夫就不易进步,因此才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说。才吻合「因形定气,因气定位」的道理。调整正确的姿势就是一个是将身上的线路摆正,寻找气的来路去路,感觉到气通了才能确定得到正位。太极拳名家陈鑫说的:”骨节要对“就是说的是要吻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以前说太极拳桩步走拳就是指所有的动作要在骨节对了,吻合人体最佳受力状态的前提下才有效果。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意思是只有人的气血先出了问题,疾病才会跟着来。所以《灵枢?脉度》里面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就是说:气跟水一样,一定要流动,否则就会污浊腐败,成为致病之源。《内经?灵枢经脉》说:「气血淤阻,病由之生,气血通则百病癒。」那么怎样让气血流通旺盛呢?中医说:「气为血之帅。」又说:「气行乃血流。」自古医家认为气、血是一体的,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若不通,血就会阻塞。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以阴阳的性质而言,阳主动,主火,主气化作用;阴主静,主水,主固化作用。人为阴阳所生,当人身的阴、阳成分数量相等时称为「阴阳平衡」,这时身体的气处于稳定状态,身体也就感觉平安舒适。《阴阳五行论》说:「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因为血主阴,阴主固化,而气属阳,阳主气化,因此血中的阴需要加上气中的阳让它气化,以保持血液的生命力,血就不易浓稠沉淀,血管也才不容易硬化,血中气足,气血通畅,自可百病不生。我们体内任何部位若有脏气、浊气、冷气淤积,由于这些物质性的浊气使得气血的循环受阻,让我们的身体营养不进、废物不出,以致产生疾病。 「气血交融」是强化循环功能的关键。

依据物理原理,血重浊而下沉,气轻清而上浮,人上了年纪,气血逐渐分离,血沉积在下半身无法回流,气上升至上半身导致摄能功能减弱,健康便每况愈下。我们必须违反物理原理,把阳气贯注下半身与静脉血混合,下沉的血加入阳气的动能之后便会活化,重造循环之顺畅。《悟真篇》把精称为「阴中阳」,阴静阳动,阴阳结合就是动能和静能的结合。气下沉的阴阳结合产生生化作用,所以气血交融便成精。这个过程就叫做「练气化精」。所以《吐纳经》也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在近代南怀瑾老师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这本书里也指出:“精从脚下生,脚下涌泉穴是开始精的生发部位”。这就是在练易太极刚开始的时候要人不断下沉来引导气下沉的原因。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那么通过准确的动作和方法来练气化精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们说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准确的拳架,就能让人三分钟出汗。以前的武术家也说:「汗水洗筋骨皮肉。」这时身体含氧、含气量迅速提升,身体的温度也会提高,并大量流汗,排出的汗水味道又酸又臭,显示积藏在筋骨皮肉中的污秽被汗水冲洗出来。发热、流汗能够促进身体排毒,自体内深处排出大量汗水的亦将体内累积的镉、铅、铜、镍等重金属物质排出体外,彻底去除病症的根源。而这个现象在易太极是比比皆是。

如果每天练功,经过几个月之后身体气机开始启动,出现的征状也是五花八门。

隋朝的智顗和尚在《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到,禅修中会出现痛、痒、冷、暖、轻、重、涩、滑八种感觉,称会「八触」。练气初期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痛」表示气阻塞不通,「痒」表示气走皮肤或是皮肤正在排毒,「冷、暖」表示气的阴盛或阳盛,「轻、重」表示气进入穴道是否顺利,「涩、滑」表示行气的通畅程度。在八触里面,就属「痛」最让人伤脑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逢阻塞则痛,有些痛点练一段时间之后会打通消失,但某些部位的痛点可能就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整治,所以痛是常有的事。而且在练气的过程中一些陈年旧伤不免一一浮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静兼修,身上的气脉开始运转,这时就好比在体内自备发电机、充气机一样,它随时都可以运转,推动气血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间顺畅流动;供给身体动力,我们平常如果感到体能衰退,或感到浑身浊气,就可气贯注全身,能在短时间内清除浊气、恢复体能。医学界一直在寻找健康的秘诀,实际上,「练气化精」自疗自癒的功效胜过任何医疗行为。所以导引是让精气流通、散布,经过筑基之后,身上的气脉也逐渐可以行气,这才是正确的练精气方法。

前面讲的还只是精气,那到底什么才是内家拳的内气呢?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意指练功要让气先往地下走,接通地气,再利用地气上升的作用去接通天的能量。魏伯阳的《参同契》被道家奉为「万古丹经王」,书中有一句:「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即在说明气必须下行入地再反弹上来,这是练功最重要的诀窍,但是自古以来很少人谈及其中道理。这个就是易太极的第二体系:节节贯穿。也吻合了《拳论》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说法。所以近代出土,距今两千四百年前战国时代的《行气玉珮铭》即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也充分说明了不管是哪门内家拳,要行气就要先往下走。“下则定,定则固”是指气由上往下经涌泉入地,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练气的过程就像一颗树的生长过程一样,先往地里向下扎根。

“固则萌”是指待根扎稳了就会萌芽,这个也是太极的阴极生阳的过程。“萌则长”就是萌芽后会往上长的过程。所以练气先要入地衔接地气,让气固定在地下,大地为生命之母,身上的气能与地气连通,我们再通过节节贯穿的运动模式使气沿着气脉散布到筋骨皮肉、五脏六腑,我们就能采取大地源源不绝的能量。其实人身的能量与天地是对流的,人可以取用天地无穷的能量而获得健康和延长寿命,但条件是必须本身要有「根源牢固」,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说明: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建立一个「电瓶」,这个电瓶如果功能良好,加上特定的方法,它就可以引进天地的电能而充电,随时储备足够的电能以供身体之用,让我们活得很健康长寿。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以前练功说要「入门先站三年桩」,练武的筑基功夫是扎马步,当然站桩和扎马步都不是随便一站或一扎,其都有特定性,就是要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所以易太极讲究准确性,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得最佳受力状态。其目的即在导气入地,因为当身体重心下移,只有脚上有劲,上身放轻松,下肢的气脉逐渐打开,气就会由上往下流经涌泉入地,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由此可以判断,练易太极很快产生根劲,就是将骨节对了并能将气往下打与地气挂钩,才能很快产生强大的根劲。

本来精气从气、从米,表示气是由空气和营养结合而产生的。练气可以生精,再经过与地气对接,去掉火气之后,精气发生变化,由电转磁,气中的火气不见了,所以古人将之称为炁,炁从旡、从火,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指无火的气。精与炁皆属生物电磁场,精的成分类似电场,炁则类似磁场。

我们吸气进入身体,经过累积、锻炼之后,元阳就会形成一个气场,它就会不断向中心集中而提高密度,分子之间开始相互激荡而产生变化;同时借由腹部与背后的膨胀与收缩,前阴后阳穴道一开一阖相吸相斥,气场逐渐出现漩涡旋转而产生磁场,道家称之为「八卦相荡」,这就是练精化炁的基本原理。这个是属于易太极第三体系:阴阳变化的范畴。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但如果练出气之后,光用心去催动它,顶多能输出30%的能量,绝大部分的能量还是必须靠导引、打拳、运动等等肢体活动将元精布满全身;换句话说,要运用元精就必须动,肢体用力,气就会往用力的部位输送,肢体活动不懈,才能长保身体强健。瑞典医学家布庄?挪丹斯沧说:「人体神经系统是个电流系统,有电磁场。」他在神经系统所测到的电磁场,就倾向炁的范围;但是挪丹斯博士又发现,当肌肉运动伸缩时,其间的动脉毛细血管就会增加放电现象,累积电荷,并传递给邻近的毛细血管;这个属精气的生物电。

但因为古人没有电场、磁场的观念,所以许多人把各种频谱的能量一律通称为「气」。基本上,我们在读古道书的时候,将「气」字全部改为「炁」字就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前辈修道家谈的大都是先天炁,很少人在谈后天气。练精与练炁必须运用不同的意识层次,这是现代人最不会理解的一个基础理论,即使古代的不少修道家也缺乏这个观念, 如果不把这个道理理清,在练功过程中发生的许多现象便无法解释。

当前面进行初步的练气化精时,我们用心将后天气之中的元阳带进身体,但进入练精化炁的阶段,用心将造成火气过旺。炁之字意既为无火,而心属火,所以伏炁不能用心,而须用意,换言之,心不是炁的意识主宰,意才是炁的意识主宰。所以练功凡是运用「若有若无」、「不即不离」的心法时,就是在用意,而不是在用心。心在身前,意在身后,两者处于对应位置,心、意是两种不同的意识主宰,这个道理丹书很少说明,必须功夫达到某个境界之后,才能体会两者的不同。心和意各管各的,心和意不能同时使用,用意时就不能用心,用心时意就消失,所以叫做「识神用事,元神退听」。

清虚道人辑录的《五篇灵文》说:「身心无为,而神炁自然有所为。」意思也是说在身心放松的时候,才由无为的意接管,神炁才会起作用。现在很多人刚开始练太极拳就讲究放松和「若有若无」、「不即不离」等,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前面的积累,那样练也是空推磨。炁是一股能量流,炁是磁场,得炁的人感觉很清楚,可由意念任意控制,但是没有得炁的人,任你说破嘴也无法明白。得炁之后,并不是从此就可以不练了,炁会减弱退转,久不练甚至会消失, 得炁之后仍须长期温养。

通过不断的节节贯穿下沉和反弹,久而久之,透过细胞之间的感应、扩散,炁会逐渐从「下元」渗透到整个身体,炁提升神经功能、活化细胞,并清除体内坏的能量、避免外来邪气侵袭,经过长期温养,就会形成包覆身体内外、沟通天地的浩然之气。就是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炁刚出现的时候很微弱,就是前面《行气玉佩铭》里讲的萌芽状态,孟子称之为「平旦之气」。但是它会越养越强,这个就是《行气玉佩铭》里讲的“萌则长”。但能量在人的身上会出现「元神驰,元炁散,元精毁」的现象,所以必须「神补其神,炁补其炁,精补其精」,每一层级的能量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所以每一层级的气都要练,就算练出炁后,前面的练气化精还得练,不然就会有亏空的现象,这个就是《行气玉佩铭》里讲的“长则退”,要退到最早的第一步“练气化精”。

道家气功心法打通经络(道家气功经典)

这也是太极的阳到极点必为阴的过程,因为后面的“练精化炁”会消耗精,所以一定要“润其源”,源指的是根源就是精。“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准确性和气不断下沉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是后面源源不断转化气的根源。根本固,源流润。根基稳,内气充实,如长江之流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来源,有去路,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退则天”就是说这时人体能量与天地能量在频谱相同时会产生共振,我们就可以吸收宇宙的能量纳为已有,能达到天人合一。所以每一层级的都要练,不然就会有亏空的现象,万不可偏废。

到后面能量之间似有屏障区隔必须切换意识才能指挥不同的能量。修炼日久功深之后,能量及意识皆可跨越屏障,运用自如。这就是易太极的第四体系:掌控内气。所谓功力,即是「能量强度及意识纯粹的总和」,要练到精气神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内家拳的原因。

练气的基本原理,是先在我们体内产生「气的种子」,然后这个种子就会与天地间同一频谱的能量相应,我们就可以将气引进身体,但是依据种子的性质只能引进同类的气;换句话说,精能引精,炁能引炁,神能引神,这叫做「同类相亲」、「同气相求」。一个由静坐入手的人,虽然已经得气,但是他不会变的更加有力气,容貌也不会变得更年轻,原因是他没有锻炼精气,只有精气才能练形。

我们现在谈一下气、精、炁、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练气可以化精,练精可以化炁,练炁可以化神。气在人体中是由低层往高层进化,练气可以化精,练精可以化炁,练炁可以化神。四种能量中,高层能量可以控制低层的能量,换言之,神可以管炁,炁可以管精。 练气的原理,是以不同的意识驾驭不同的能量,能量的等级分为气、精、炁、神四种。但是在练的过程中,有一个中间的「过渡地带」,也就是「若有若无」的灰色地带。若以功能而言,我们平常通过饮食和呼吸摄取的能量加上特定的外形运动+吐纳产生精;精则有形推动血气的运行、供给身体动力,并清除体内坏的能量、避免外来邪气的侵袭;炁和神则是在建立人身与天地能量的沟通管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性命双修」。

道家东派创始人陆西星《玄肤论》也说:「精炁之得神而王,犹臣之得君而尊也。」以上的言论,都将「神」视为修练的总指挥。《灵枢?移精变气篇》:「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元初李道存《中和集》:「不生不死,神之常也。」不论神可以有得有失,或是不生不灭,神在这两句话中则被解释为是一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