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82《传习录》下钱德洪录29

282《传习录》下钱德洪录29

快乐鸭

【原文】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晨曦

【译文】

        有人问:“乐是心的本体,不知道遇到父母去世哀哭时,这乐还在不在呢?”

        先生说:“必须是大哭一场后才能快乐,不哭便无法快乐。虽然在哭,但内心得到了安慰满足,也就是快乐。心的本体并没有变。”

        有人问:“良知只有一个,但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写《十翼》,为什么他们各自对《易》理的看法如此不同呢?”

        先生说:“圣人怎么会拘泥于死教条呢?只要从大体上看都是出于同一的良知,既使各自的说法角度不同,又有什么害处?

        就像一个园里的竹子,只要长着竹子的枝节,就是根本上的相同。如果规定枝枝节节、长短、高低、大小都要一样,那就不是自然造化的神妙了。你们只要用心去培养自己的良知,良知相同,就不妨各自表述。如果不肯用功,就好比连竹笋都发不出,还讨论什么枝节?”

静谧的南湖

【浅谈】

1、七情也是本体该有的情绪,只是不要有所住,类似于《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有所住,还要正常的生其心!只是不要过度即可,发还是要发出来的。

2、先生针对性的回答,亲人不在了,那肯定是很哀伤的,哭就好了,但是不要过度,开始想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然后想起今后就再也不会有这些点点滴滴的快乐时光了

3、注意,这里就是欲望来了,你想要的不是这个人,是跟这个人在一起得到的东西而已,于是哭的更凄惨了,这就过了。

4、先生曾举老子说的:“刚出生的孩子终日啼哭但是嗓子不会哑,眼睛不会肿”可做参考。情绪过度,嗓子会哑,眼睛会肿,然后呢心里会难受好久,头晕,胸口疼,这都是过度的表现。

5、其余,先生讲立志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志成长的过程去看经典,有所悟。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的路径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既使是践迹亦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因时因地因人的新的见解,怎么可能如造汽车般如一个模子。

6、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只是要去好好的培养好各自良知即可;遵从良知,每个人有不同的禀赋,行为,也没什么关系。只要知道良知相同,则不害其各自表现扩充流行。

7、最怕的是自己连功夫都不肯下,良知的萌芽都没有,笋芽都没发出来,就天天去争论竹节的长短高下,争论的是谁的良知呢?有意义嘛?所以先生告诫学生平日下功夫只要复其良知本体相同,不必拘执枝节。

8、先生以乐为心之本体,实际上乐就是良知本体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称谓而已。所以乐是乐情之本体,其实“喜怒哀乐忧恐惧”七情都是各自的本体,只要不过分,都是良知。让你我面对困难,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坚定的翻越每一座大山。

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