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78《传习录》下钱德洪录25

278《传习录》下钱德洪录25

西安灯会

【原文】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

        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

        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河灯

【译文】

        有人问:“针对巧、力、圣、智的说法,朱子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对吗?”

        先生说:“伯夷、柳下惠、伊尹三人当然都有力,但也有巧。巧和力并非两回事,巧也体现在用力处。有力而不巧,那是蛮力。

        这三位就好比射箭,一个能步走射箭,一个能骑马射箭,一个能远射。能射得到靶子叫作力,射得中靶子叫作巧。

        但是,能步走射箭的,不能骑马射箭;能骑马射箭的,不能远射,都是各有所长,才智禀赋各不同。孔子则兼有三者之长。

        但是,孔子的和,最多达到柳下惠;孔子的清,最多也只达到伯夷;孔子的任,最多也只能达到伊尹,他又怎能在三子的程度上再增加一些呢?

        如果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岂不是说三子的力反而超过孔子了?巧和力,只是拿来打比方,说明圣和智,不是比谁力大,谁力小。如果你能够知道圣、智的本体是什么,便自会了然于心。”

玉兔迎新春

【浅谈】

1、巧、力、圣、智:孟子用巧比喻智,用力比喻圣。语出《孟子· 万章下》,大意是孟子评论四大圣人,说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孔子是圣之时者。孔子之谓集大成者。

2、伯夷之清介,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别人跟他说话,帽子没戴正,他都看不惯,后因为看不惯周武王以臣伐君,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伯夷之清,要的是绝对正义,太苛刻了,清之极,差一点他都不参与。

3、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贤大夫,食邑在柳下,谥号为惠, 后世遂称之为柳下惠,也是传说坐怀不乱那个,也是圣人,

4、他和伯夷叔齐正好相反,圣之和者,给他官他就做,曾因为得罪权贵,被连降三级,他照样被贬而任。他妻子看不下去说:“人家这么羞辱你,你还给他们干!”

5、柳下惠说:“百姓苦啊。我不去别人去,百姓更苦。我能帮多少人,就帮助多少人吧!”这样一来,名气更大,其他国也来请,他反而拒绝,说:“说既然都是被贬,何必离开父母之邦?”

6、伊尹是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非干不可。他是商汤的开国功臣,又在商汤之后辅佐三代国君。初辅佐太甲时,其荒淫无道,换别人死谏而已,他厉害,直接兵谏,把太甲抓起来,软禁在商汤墓旁,让他悔过,三年改好,再做天子。太甲还真被改好了,成为一代明君。

7、孔子是圣之时者,因时因地而圣,无可无不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会像伯夷、柳下惠、伊尹那么极端。所以集三子之大成。兼三人所长。

8、但又有所欠。孔子其和仅达柳下惠;其清仅至伯夷,其任最多达伊尹,既无过而无不及,中庸之道,刚刚好!

所以反过来朱子认为伊尹、伯夷、柳下惠三人皆是力(圣)有余而巧(智)不足。

9、所以孟子推崇孔子为集大成者: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气。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靠力量。他们三人,都是力有余而巧不足,能在一个方面突出达到圣人的程度,而智慧却不足以把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

10、知道怎么做,是智,是巧;做到什么程度,是圣,是力。力,不是有多大力,便用多大力。不要力不够,也不要用力过猛,要恰到好处,发而中节,无过不及。所以三子属于用力过猛,不是力比孔子大。

双龙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