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人们为得血色玉沁有多疯狂

人们为得血色玉沁有多疯狂

玉石是中国人很喜欢的一种原材料,许多的价值连城的首饰和珍贵的文物都是由玉石雕琢而成。巧合的是,中国人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制造和使用玉器的民族,因为大部分的玉石都产自中国,加上悠久的玉石研究和使用历史,说中国人是最懂得欣赏玉石之美的一个民族没有丝毫夸张。既然对玉石的研究有这么久远的历史,那么自然对于玉质的要求也会变得严格。

受人追捧的玉石,大多出自新疆和田等地,以质地绵密,触感温润,颜色纯正为首选,即使能够满足所有条件的玉石已经不好找了,可行业中的老玩家,却更推崇年代久远的玉石制品,尤其是据说作为陪葬品,玉质里参杂血色玉沁的玉器更为难得。

为了造假,有人甚至把玉器塞入羊腿三年后取出,抹上麒麟竭用火烧——这样的疯狂方法,以获得血色玉沁。

那么血色玉沁的传说是真的吗?01玉的历史所谓的“玉”,其实就是质地特殊的石头,因为在历史中为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地位要远高于其他的首饰和器物材料。

对于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本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的使用玉石来制造器皿,并出现了更加精美的玉质雕刻品。

由于其稀缺性的限制,所以最开始玉器基本上多用于祭祀活动,即使后来出现新的如青铜和金银等材料,可是玉石本身崇高的地位并没有被撼动。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对于玉石雕琢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

在历史中,有关玉石的文化属性也一直存在着,比如古人常说的“君子如玉”就是一种标签化的定义。

还有的书籍中常用“玉人”形容容貌姣好的男女,又用“璞玉”形容待发掘的人才。

同时玉也常和尊贵的“金”放在一起,表达吉祥,珍贵的含义,比如常用的“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等等。

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说法是“宝玉”,据古籍记载,“宝”字的含义是由玉字和家字合并而来。

家藏玉器即为珍宝,这里面已经把玉当成可以传承的珍贵之物了。

正因为玉石自带历史属性,所以人们除了欣赏把玩玉器之外,尤其对涉及历史的玉制品感兴趣。

这样的普世认知导致了古玉受人追捧的现象,尤其在封建王朝结束后,越是古老年代的玉器就变得越受欢迎,一些收藏家为了得到一块古玉,千金一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样就催生了许多从事文物买卖的从业者的踊跃参与,同时也催生了许多为了利益,放弃底线造假售假的不良商人的出现。

那么他们是如何造假的呢?下面让我们拿血沁玉石来举个例子。

02血色玉沁所谓血色玉沁,是指在洁白无暇,或者碧绿如洗的玉的表面,带有明显的红色部分,这样的红色部分十分醒目,尤其在白色玉制品表面,好象是血色一样。

但如果仔细观看,却发现这个血一样的红色不只在表面,而是沁入了玉的内部。

本来玉石中有沁是很正常的,如果玉石内部不够纯净,混入其他矿物质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沁迹。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传闻带有血沁的玉制品,都是产自古墓之中,而且大概率是逝去之人的口含玉,在吸收了人体的血气后,才形成了鲜艳如血的血色玉沁。

原来古代的达官显贵,在下葬的时候,都会口衔一枚玉石作为陪葬。

但其实血沁的来历是吸收了血气是无稽之谈,血液不会进入玉石内部,只会在外部碳化。

玉石上的血沁,其实是形成前内部铁元素的作用造成的。

虽然这个吸收血气的说法不可信,但对于许多不了解行业内情的人来说,对此还是坚信不疑,他们认为只要是带着血沁的玉制品,一定是陪葬品,而且年代久远。

这种冲动的狂热激发了造假人群的积极性,为了造出带有血沁的玉石,这些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比如有人为了让玉石表面带有血色,不惜把羊腿切开,放入玉石后缝合伤口,过几年再隔开取玉;还有人则是把狗肚子割开,同样放入玉石静待几年后取出。

这样的玉在取出后,还需要经过多次加工,用不同的药水浸泡和埋入土中做旧等等。

总之为了把一块新雕好的玉,伪造成历史悠久,来自古墓陪葬品的古玉,这些人无论多么残忍和卑鄙的事情都会使用。

03玉石的造假方法除了以上较为残忍的“活玉”制作方法外,还有一些古籍中记载的,用各种手段伪造出年代久远,或者出土器物特征的造假方法。

因为有一些古代玉器因为历史悠久,所以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腐蚀痕迹。

清代的时候有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把玉石和沙子铁屑在一起翻炒,再用热醋猛淋。

埋到阴暗泥土里之后,再转移到人流量大的街上土地中。

经过长时间的踩踏和磨损,一块饱经风霜的“老玉”就做好了。

也有人使用化学方法来为玉石上沁和制造年代感。

比如古时流传着用麒麟竭造沁的方法,所谓的麒麟竭就是一种植物的汁液,其呈血红色且有毒性。

他们把这种汁液涂在玉的表面,再用火烧,让人无法用肉眼看出马脚为止。

到了现代,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造假的工艺也日益进步。

他们使用熏,烤,煮,化学品腐蚀等方法,给玉石披上伪造的外衣,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也为喜爱玉石的收藏者们敲响了警钟,尽量不要被外表迷惑了双眼,以免上当受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牢记玉本身也是石头,就不会因为太过痴迷美玉本身,而付出超过其自身价值过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