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做有文化的中医

今天的中国并不缺乏所谓的“科学中医”(即以科学为时尚、真理、标准),但缺乏受过教育的中医。这里的“文化”是指中医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医的根源,是中医的外延。 图片。

所谓“中医养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他有医德,有医术,能说,能写,能传,能立功,是明医。

中医文化是可以区分的。 从他的语言和谈吐,从他的外表,从他的诊治实践和疗效,从他的处方和著述,都可以大致了解一下。

例如,清代名医邹汝南在《清史手稿》中说,他“有孝心,家庭业绩差,潜藏药”而《天文知推推,地势演变,诗古散文亦优家,不自报暴》,其着书《本经书政》“深入仲景方药之精髓,入一家之言。”他无疑是一位有文化的中医,就连近代名医王梦英、张锡纯等人都对他赞誉有加,从《暖经纬》、《中西医诚医诚》等内容中可见一斑。 (作者曾撰文《邹汝南古医论味析》,发表于《中医论坛》1994年第4期)

再说了,王梦莹虽然只活到了60岁,但医术和文笔绝对比当今大多数所谓的名医都要好。 尤其是《王梦莹医案》,简直就是中医与文学的最佳结合。 其医理阐述透彻,病机分析详实,病情描述形象生动,可谓三分天下,文采飞扬,阅读不绝。 在我接触过的各种病历中,没有其他的。

There is also Chen Xiuyuan, a physician in the Qing Dynasty, who served as the magistrate and acting prefect after he was elected. 他有很多公务,仍然治愈了人们。 他还着有许多医书,对后世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特别倡导医生要努力学习中医经典,不遗余力普及中医知识,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如《上汉论鉴》、《长沙方格阔》、《金桂方格阔》、《医三字经》等,都为他注入了毕生的辛勤耕耘,广为流传。 其著作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结合临床,实用性强。 因此,它们可作为中医药教育普及的理想教材,有利于自学。 很多人从他的书中学医,走上了行医之路。 他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是中医药史上最有影响的个人著作,几乎可以与官方的《医宗金鉴》相媲美。

陈先生不仅写了很多,还公开讲学,弟子众多,对中医药传承的贡献不可小觑。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记得他的医书中有两点需要补充。

中医脉搏.jpg

总之,中医药史上不乏有识之士,从《内经》作者、《神农本草》作者齐伯,到春玉仪、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于家燕、许灵台、丁甘仁、王昂、唐容川等历代儒医,是中医药的奠基者、推动者和英雄。

例如,许灵台的作品包括《道德经注》,作家、诗人袁梅也写了他的传记,因为他们是“通常有默契”的朋友。

也有在医学上尚未建立任何流派,但仍有一定成就或流传于世的,如《疾病与疾病》的作者,《一书数卷,谈天论》的作者雷锋作为学徒的事情。”案情多面,千言万语《》、《浙江名医金九九》、《船车寒热,手必卷轴》;《儒家就是儒家,药就是明药》关岳波和他的《子孙传家》学业,从六岁起,读四书五经,爱书法”关友博之关友博;着有《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演》、《素文运七解》等处方药,都是受过教育的中医。

看上面的数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医德好,人品好,仁义仁义,把病人当成近亲,正所谓“常有病如我,救他如我”。 他们勤奋、勤奋、体贴、从不自满,即使在寒冷和炎热中,他们也必须有一个卷轴,或者他们可能会在感受时记录下来,或者在晚上阅读。 比如王梦莹的《桂艳录》就是这样写的。

他们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吸收精华,运用到临床,才能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学究气。 他们也可以继承前人的医术,或组织,或改编,或书写,甚至创作一些医术作品,传世。

没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医,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中医经典,也不可能传承中医各科的丰富临床经验。 如《药赋》、《唐头格诀》、针灸曲赋等,无不倾注心血。 一本《易宗金鉴》,内含了多少内、外、妇、儿的杂证治疗! 没文化的中医能写出来吗?

我钦佩和钦佩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世时可能并不出名,但他们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有更多有文化的中医药人时,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老中医.jpg

我说一下中医没受过教育的具体方面:

1.看病马虎,责任心弱,不认真思考。 除了与患者随意打交道,他平时不看书也不复习资料,当然也不反思总结临床得失。 多年见病不愈,仍不见好转和进步。

2.会吹牛,吹牛的技巧大于实际能力,所以会迷惑一些患者。 这些医生大都如孙思邈所说,“凭一己之力,专心经营财产”,或“毁所有医生,自私自利”。 他们往往善于赚钱致富。

3、治病方中,既未记脉、舌等症候,亦未作出诊断,只写了少数药物的名称,难以作为参考或参考。为后续访问提供依据。

4、处方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几乎乱涂乱画。 有时药房里需要几个人仔细思考或猜测,但仍难以下定论。 不知道开什么药,真的很头疼。

5.对中医不自信,甚至有点怀疑,对中医经典不屑一顾,容易否定古人的智慧。 等等。

最后,我想说:在现行的中医实践体系和教育体系下,要产生一大批有文化的中医,结果只有一个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