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在北宋,官员如何退休?退休后待遇如何?

在北宋,官员如何退休?退休后待遇如何?

致仕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政府官员新陈代谢的必需。宋代的政治特征历来被冠以“士大夫政治”之冕,官僚士大夫要与赵宋皇帝共治天下,在其政治生涯谢幕之时,亦有相应的制度去优待、制约他们。在北宋,官员如何退休?退休后待遇如何?退休流程北宋官员的致仕程序,与官员致仕的方式、官员的地位等方面密切相关。

从北宋致仕制度的实行状况来看,致仕的方式有自陈致仕和特命致仕两种。

简要地说,所谓自陈致仕,即官员主动向朝廷提出申请,通过朝廷的批准而取得致仕官的资格;特命致仕,则是对于那些年老体衰不愿致仕、政绩或名声不佳的官员,朝廷勒令其致仕的方式。

对一般官员来说,自陈致仕的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官员上书申请和朝廷批复即可。

但对于天子近臣来说,这一过程较为复杂,一般需要多次上书才能得到朝廷的允可,有些官员临终都没有亲见朝廷所下的致仕敕告。

为了示以尊宠和惜别之意,皇帝偶尔还会设宴饯行这些将要离他而去的近臣。

官员申请致仕的公文属于日常文书,这些文书通过国家的驿传系统上达朝廷。

这些文书包括在京与外任两种,其中,天子近臣如在外,其章奏的上达与在京时相同。

就外任官员来讲,其致仕文书需要逐级上达,然后到达京师的进奏院,经过进奏院的勘验和分目处理后再到银台司,又从银台司转到通进司,最终由通进司上达“天听”。

在京官员或者在外的天子近臣,其致仕文书则通过閤门直接到达通进司,再由通进司到达“御前”。

为了文书的快速上达,朝廷颁布了一些法令,诸如“诸官司受品官乞致仕文书,不即时入马递申发者,杖八十”这类惩罚性的措施。

但是“言路”并非是通畅的,每经过一个部门就有可能因各种原因被截留。

“士大夫以退为难”,语出《宋会要辑稿》,其记载了韩琦之子从五十九岁即陈乞致仕、直到七十五岁才得以退休的故事。

宋人因此感慨“士大夫以退为难”。

在宋初的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官员致仕比较容易,大多时候都是一请即允,即使“累章”上请,一般也不过三四次。

“士大夫以退为难”的境况应该出现在宋仁宗时期,此说以庆历三年(1043)六月的诏书为据,其诏云:“曾任两府乞致仕者,自今须再上章乃听除之”。

此处“两府”,当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曾任两府”,当是针对正副宰相与正副枢密使所言。

此后,“多请才可致仕”成为宋朝“故事”,并得到贯彻。

为什么非得要求臣下多次申请呢?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是为了表达皇帝眷留老臣、给其特殊待遇的意愿。

其二是皇帝要以这些老臣备为顾问,随时“咨访”。

为了留住这些老臣,针对他们的“累章”上请,朝廷也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

简而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将陈乞的官员调任他处,或授予祠禄官。

第二,“降赐”陈乞官员诏书、批答或口宣,不允其致仕;有时还会派遣中使去传达口宣,并带去皇帝的关怀。

第三,令閤门、通进银台司这些文书传递机构,不得受理某位大臣陈乞致仕的章奏。

很多官员为了“乞一致仕名目”,不得不“累章”陈乞,甚至多达十次。

更有甚者,有的官员因等待时间过长,至死都看不到朝廷所发的致仕敕、告。

故而有官员上言,指陈此事之弊,建议朝廷允许这些官员致仕。

经过与朝廷的多番“博弈”,他们终于获得致仕名目,可以安享晚年了。

退休官员安排致仕制度是北宋多种养老制度的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发现于史籍的大致还有“州郡安置”、“祠禄官”和“分司官”等制度。

与致仕制度不同,它们依然在职,只是不再居于重要的职位,而且大多为虚职,却享有一般官员所有的待遇。

所谓“州郡安置”,指的是官员在年老之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适合担任关键官职,朝廷则可能将其安排在较为次要的州担任知州,使他们得以“发挥余热”,并安度晚年。

同时,此举也体现了皇帝的优老惜老之意。

一般情况下是由官员陈请,皇帝酌情给予安排。

“祠禄官”:“为内祠(在京宫观)、外祠(在外诸州府宫观)差遣之总名”,即以某些道观为名,设置的一些虚职,如北宋有“提举亳州明道宫”、“集禧观使”等官。

这些虚职的设置,“均为佚老优贤”。

“先时员数绝少”,多为近臣兼任,一般由官员陈请,或“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食其禄”。

“熙宁以后乃增置”,王安石“欲以此处异议者”。

“分司官”:是指朝廷在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等地设置的闲职,名称一般为“分司西京”、“分司南京”等,用以安排年老官员,并无实任。

但有时也作为黜降官员的手段,如宋真宗咸平五年九月,张齐贤因其子犯讼而被“分司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