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皇帝菩萨”和佛教的素食传统

修道应该吃素吗,道教的素食主张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

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

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类所应有的习俗,如要养生,要须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婚礼,宴请客人、为求生计等不可杀生。他对于饮食宜忌又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

“皇帝菩萨”和佛教的素食传统

说到佛教,说到出家人,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人是吃素的。

但是,吃素其实只是在我国的佛教内部才有的传统,只有我国的汉传佛教才有吃素不吃荤的规定。在藏传佛教以及东亚、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佛教,根本没有相关规定。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还要从一个特殊的人说起,他有一个称号叫做“皇帝菩萨”。

是皇帝,也是菩萨

公元527年,南梁普通八年三月八日,梁武帝萧衍前往同泰寺出家,在群臣的劝谏下,三天之后离开寺院,回到皇宫。但是马上改元大通,并大赦天下。

所有人也想不到,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但这件事情却是预谋很久的,并且这次出家其实只是对群臣的试探。

公元529年,大通三年九月十五,萧衍以举行“四部无遮大会”的名义,到同泰寺观礼,冠冕堂皇的脱下黄袍,换上僧衣,随即宣布出家。这次任凭群臣劝谏,萧衍也无动于衷。

十天后,由朝廷出一亿钱,向“三宝”(佛、法、僧)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两天后,萧衍返回。

后来,公元546、547年,萧衍又两次出家,一次比一次时间长,最长竟达37天。每次都由群臣捐数亿钱,才能赎回“皇帝菩萨”。

这听起来多么荒唐!但这是萧衍的政治手段而已,他从没有真心实意出家。

由道入佛

萧衍对佛教的青睐,源于对文化信仰的敏锐。

在南北朝时期,天下动荡不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学在两汉起到了文化支柱的作用。但如今两汉经学式微,已经不能起到匡扶人心的作用。

魏晋时,正始名士如何晏、王弼等提倡玄学,把儒学和道学融合,掀起了一阵“正始玄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儒学的衰颓。

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玄学的“清谈”,玄学也逐渐衰弱,成为被斥责的对象,即所谓“清谈误国”。

梁武帝萧衍生在这时,感到天下的贵族耽于玩乐,百姓又没有信仰,儒、道、佛,三家争竞,人们莫衷一是。

这种种现象透露出一个信号:动荡。这是潜在的危机,混乱的根源。始皇帝、汉武帝的大一统,首在统一思想,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儒、道、佛,选哪个作为新的文化支柱呢?萧衍犯难了。

儒学,儒学衰弱数百年,已经很久没有大儒出世了。儒学的中兴要等到唐代韩愈倡导,当然,萧衍不会知道这个。不过,事在人为,儒学已经失去了它的社会根基,所以儒学不行。

道学?萧衍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当时有一个著名的道士——陶弘景。萧衍经常向他询问一些治国的方式,当时人们管陶弘景叫做“山中宰相”,这就足以见到萧衍对他有多器重。

但是道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虽然立足于老庄思想,但是它的经书大部分是直接抄用的佛经,以至于它的思想很杂乱,特别是,在南梁时期,道教处于新生期,思想的严谨性和说服力的确不如佛教。

于是萧衍的目光转到了佛教上。

公元536年,陶弘景去世。

此时,萧衍已经出家两次了。

吃素

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饮酒,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

五戒没有不吃荤的规定。这个规定开始于萧衍。

萧衍提倡佛教,为了让全国百姓信仰佛教,他才多次出家,就是为了向天下人做表率,引导天下人信仰佛教。

为了让佛教起到匡扶人心的作用,萧衍着手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他制定了许多规范,改写了许多佛教教义,一切都是为了让佛教能成为那个维持社会稳定的文化支柱。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禁止吃肉。

梁武帝萧衍根据《楞伽经》《涅槃经》等经典中说的“食肉者断大慈种”的话,主张全面素食。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

萧衍本人不吃荤,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这个措施直接影响到现在,汉传佛教不吃肉的传统,就此确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