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文征明曾孙,文震孟1618年作 行书陶弘景语 镜框

文震孟,字文起,为文征明曾孙。明代“吴门书派”有一现像颇为有趣,即文征明的门生书风大多踪其师门;如王谷祥、蔡羽等,不胜枚举。而征明之后代却少见步趋,如其子文彭,衍而为丰润宽博;曾孙震孟,则变而为古雅冷峭。或许是文氏子孙深谙革新比继承更为紧要的道理,也许是他们深知森严的法度与圆熟的家风已经被先辈走到了极致,因而分道扬镳,另辟新境。此幅录陶弘景语书作,全用浓墨,经意或不经意间取法东坡之体势,尤为突出的是全篇除两处联绵外,字字独立,但行行贯气,通篇照应,是本书不易企及之处。(沈培方)(原载于《宋元明清法帖墨迹》)

文震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则以行书为最大。其书体洒脱奔放,又严于法度,所谓沉着即落笔不苟,点画精到,深有意态;所谓“痛快”,即用笔迅疾,淋漓酣畅,笔力劲健,气势磅礴。文震孟对书法的布局、结构、用笔,有着其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强调在统一中力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此《行书陶弘景语》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部的完美,作书时能够瞻前顾后,前后呼应。书写前意在笔先,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其用笔特点在于善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书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文征明曾孙,文震孟1618年作 行书陶弘景语 镜框

文征明曾孙,文震孟1618年作 行书陶弘景语 镜框

文征明曾孙,文震孟1618年作 行书陶弘景语 镜框

文征明曾孙,文震孟1618年作 行书陶弘景语 镜框

释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题识:右陶弘景语。戊午(1618年)午日,闲书于清瑶屿。文震孟。

注:谢稚柳、陈佩秋伉俪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