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文章目录:

A、什么是戊不朝真,为什么戊不朝真?

↑↑

道教凡遇六戊不朝真,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什么是“道不言寿”?

修道之士,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础是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

B、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和路遇华林禅寺一样,游城隍庙完全是机缘巧合遇到的。

听老人说过,城隍庙不是随便乱进的地方,是管人生死的地方,农村老人要问询寿数都会去城隍庙。所谓天人两道,各管一方。人世间也就是阳间这些事情都由皇帝安排的地方官吏负责。那么去世以后的阴间这些事就交给城隍庙去管。所以每个城市都有他相应的城隍庙,道理就在这里。

踏进城隍庙完全是一种敬仰的学习态度,也无所求,无所杂念。我只是痴迷于道家文化,想从道教多了解一些知识。用虔诚的心态对待就好了,又有何惧。其实人都是这样,很多恐惧是自己给自己下的紧箍咒。

城隍庙是典型的中国道教布局。虽然历朝历代统治者喊了一千多年的佛道合一的口号,但是佛道两家还是界限划的很清楚。比如道教的门神就供秦琼敬德而不会出现佛教的哼哈二将。所以从本质上两个宗教都是很清高的保护自己排斥其他的。

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因为学问而形成的宗教,先有道学,佛学,后才有道教,佛教,这点他们是相同的。当然按照中国神仙体系,佛道诸仙就是同宗同源的,比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前都是道教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慈航道人就是观音菩萨,普贤真人就是普贤菩萨,文殊广发天尊就是文殊菩萨。只不过他们最后都投奔了西方佛教,而西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咱们道家混锟老祖的大弟子接引道人的化身。所以佛道之间有理不清千丝万缕的关系。

城隍庙都不大,一入大门就能看见城隍宝殿,院子摆放一些道教做法的法具。没有其他的分殿分堂,所以一进城隍庙就直入城隍宝殿。

城隍宝殿是这个城隍庙唯一的正殿,看起来气势恢宏,通身金光色的道君塑像屹立在大殿中央。近前一看,却让我有了几分疑惑。道教最高正神应该是号称三清的道德真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所以以道教思想布置的城隍庙应该是供奉这三位的。而城隍庙却只是将这三位真君绘制在侧面的墙壁上。城隍宝殿供的不是三清,而是这三位,中位广东佑圣王,左边是海公忠介,右边杨公忠领。单从法力和知名度来说,这三位应该不是三清可比。却何以供奉他们,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结果,三清虽然是道家祖师,但是到了地方上的城隍庙还是要以坐镇地方的神君为大,就像做客,总不能喧宾夺主,让地方老大座了下位,那多没有面子。因为自小听了老人的告诫,去的城隍庙也少,所以无法和其他城隍庙进行对比,只能算是一种猜测。当然这里面没有亵渎神明,非要排座次分出伯仲的意思,我只是把我所见和所想如实阐述而已。至于对错,不做评论。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绘制三清的那面墙上我注意到三个细节。

第一个,盘古大仙的位置暗藏很多道教玄机。中国神话世界和人类的起源都来自于盘古大仙开天辟地的一斧头,才有了天地山川,有了万物生灵,所以盘古大仙算是中国神仙系统的创始者。但是在道教的体系中,盘古大仙是三清中影响力最大的元始天尊前身,而中国神话世界的起源来源于创世元灵,不是盘古大仙。当时诸仙还无形无影,只是几道真气飘旋,所以创始元灵的大弟子鸿均老祖的弟子叫做三清,就是来源这里。而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面是把盘古大仙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上仙。无论中国神话系统里面谁是祖师,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盘古大仙的地位绝对是如日中天高于三清等其他仙人的,所以盘古大仙画在三清上面最高的位置。

第二个细节,就是天蓬元帅的地位。其实我们一直受西游记的影响,误解了八戒的实力,论实力,猪八戒绝对不输孙悟空,可是西天取经路上八戒为何总是显得偷懒误事,内部阴晴大概只有八戒自己知道。八戒未被贬下凡间的时候,那可是赫赫有名掌管着天河三十六万天兵天将的天蓬大元帅,手下四员大将更都是呼风唤雨的角色,三十六员正将也都是天河威风凛凛的角色,天蓬元帅在整个天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先看他的背景,北方紫薇大帝手下四圣之首,紫薇大帝何许人也,那可是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主,严格的说天蓬元帅只比玉皇大帝低一个档次。什么托塔李天王,巨灵神,哪吒三太子相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他们最多也就带十万天兵天将,连天蓬元帅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天蓬元帅是正统的天罡星,比孙悟空的地煞星不知道高贵多少档次,生下来就为当神仙的料,孙悟空虽然是女娲补天所余五彩石生成,勉强也算天上血统,可是却实实在在只是个地煞星,需要修炼才能成为神仙。而且天蓬元帅所学法术是天罡三十六变,是变幻三十六类东西,变幻出来的数量比孙悟空的地煞七十二变不知道多多少倍,即使天蓬元帅被贬下凡间,实力也比高孙悟空很多,而且西游记里面从未有一处说孙悟空打败过猪八戒。所以一路取经猪八戒打妖怪不积极是另有阴晴的。

从墙上画像就可以看出来天蓬元帅的地位,四圣之中位置最高的,也就是地位最高的。论法力战力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所以从正统的道教诸仙图认识,就能知道天蓬元帅在天上那是何等的风光。西游记只是本根据个人意愿,褒奖唐僧悟空,有意丑化八戒的小说,而且整部西游记里面也隐藏着很多不为认知的秘密。等以后我会专门写一个曲解西游记的文章,把里面内情吐槽出来。从正统的诸仙图我们就能看出天蓬元帅的实力,被西游记引导误解了八戒的实力,该给八戒平反了。

第三个细节,诸仙图右下角的关羽关老爷。道教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宗教,除过上古时代的那些大仙,和姜子牙当年封的那些神仙。道教要想增加神仙数量,从而增大自己的实力就必须封神。那么谁能封神,人间只有和天界平起平坐的天子皇帝有这个权利。道教不象佛教,寺庙里的主持或者得到高僧圆寂以后都可以上升到佛和菩萨的地位,所以佛教不断壮大。而道教因为教义思想的问题,都看的很淡然,很少有人去争那份名号,只能由皇帝去敕封大仙。关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道教正神。他象征者忠义和诚信。于是后世很多在道德或者文化有一定造诣的人都会被封成道教星君。像城隍宝殿供奉的这三位应该也是广州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城隍庙的正神是城隍神,掌管一个地区的诸多事宜,城隍庙更像一个政府,只不过管的是当地阴间亡魂的事。城隍神只是这个管理体系的最高长官,但全国这么多城市他无暇顾及,就只能在本地找些名望高盛之人管理,相当于本地人自治的方式,所以全国各地城隍庙里面所供奉的都不一样,但其他地方道教的摆设和布局是不能随意改动。广州城隍庙那三位绝对是广州本地很有声望的大贤之人,只不过我现在还具体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位高人。

在另一边墙上绘制的是玉皇大帝与众仙官,一共三层,大概表示神仙的三个等级。第一层是玉皇大帝,第二层是八仙和一批叫不上名字的神仙,第三层是六丁六甲和二十八星宿等。没点上名字的大概都是第二层。佛道都说,众生平等,但是从诸仙图上来看,神仙的等级还是非常严格的。这就像法律,天天在鼓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难道真的随便一个人就能和县委书记的儿子一样在法律年前享受平等吗?

城隍宝殿还有一个很值得看的物件。就是四个从大殿顶层挂掉下来的红木灯笼,每个大概二米高左右,底下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供奉这个灯笼人的名字。四个巨型红木灯笼从屋顶用铁丝一直掉下来,高低一样,整整齐齐,看起来分外壮观。

宝殿的大门入口处的台板上摆着卦签,装在一个青花图案的圆罐里,每个人都可以拿来求签,虔诚的一拜,把装有卦签的圆罐抱起来摇就好了,等一个掉出来就是你的运势,拿着卦签,如果自己能解自己解,如果自己无法解卦,就去门口询问道长给你解,只不过解卦需要费用,每签解卦费用二十元。

也许是早上去了光孝寺人来人往的香客进进出出,整个寺庙的檀香味异常浓厚,香火非常旺盛,相比来说,城隍庙就清净许多。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城隍庙的院子有个转运桥,顾名思义就是从桥上走过就能帮你转走霉运。很多中国人还是相信运势的说法,有时候事情办不成就会抱怨说是运势不好。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转运。见几个姑娘专门从那个桥上走过,还在桥上照相,最后下了桥还要向桥作揖鞠躬。有些小朋友,家长管不住就在那个桥上跑来跑去,家长拉都拉不回去。当然我也上去过了一次桥,以求能够转运,可是我最后从城隍庙出来时才发现转运桥是打地气这个法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单纯的从桥上走过是没有意义的。

打地气大概也是让人转运气行大运的一种法式,具体是什么作用,不甚明了。

打地气分为七步完成,先写打气祷文,如果不会写可以有道长帮忙书写。写好祷文就要请打地气宝,地气宝还需要道长加盖城隍宝印才能生效。接着请自己的头柱香,点燃后插在香炉上,口中还要默念祝香咒,祝香咒内容如下:道由心生,心假香传,香热玉炉,心存帝前,弟子关高,径达九天。这样才完成第三步。接着向城隍祈祷,请广州城隍默佑弟子打地气,添加福气,身体健康,总之说些保佑的话。接着把自己的第一步写的疏文交于相关人士,进入大殿参拜。接着出宝殿堂,过转运桥,这样才能行大运,转好运。最后一步,回到你打地气的区域,跪拜一分钟。要很虔诚。这样一套下来,完整的打地气就算大功告成。

从打地气的完整步骤我们看出道家做事的细致,而转运桥只是打地气的其中一步,不能随便上转运桥转运,即使上去,没有打地气的前几步骤,上去也是徒劳。当然打地气的这些项目步骤我也是在城隍庙才了解到的。宗教的规章制度和法式步骤是非常庞杂的,每一个要想完全了解可能性不大,但是只要去了这些地方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学到新的知识。

城隍宝殿挂着很多对联,每一副都意味深长,遗憾的是宝殿跨度太大,上联在左边下联需要去最右边才能领会到这幅对联真谛。很多对联都是这样,上联基本是定义句,简单描述一番,下联才是重点,点睛之笔,全联的大意思想全在下联,所以看对联必须全看才能判断此对联妙意。宝殿的对联基本都是一些名家贤士作品,不是撰写,就是亲笔挥毫的。因为太多,记住的就不多,只记得入门的一句。奸邪欲遁地无窝,赏罚难逃天有眼。大概意思是人在做天在看,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知道这样解符不符合原意。

宝殿的正门口摆着一个牌匾,上书:戌不朝真。着实看不懂何意,待以后有机会请教下高人指点。但有一个细节,宝殿的大门是被封堵着,用铁栏围着,意思不能从此出入。让我想起早上在光孝寺功德殿的一幕,也是不让从中门进入。这是为了表示对神的尊重,因为正门只有得道的高人才有资格能走,凡夫俗子只能从偏门进入。而就算驻寺的住持也自谦不敢从正门走,所以久而久之正门就封了,只有大仙才能走。而且进入宝殿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门神的肩膀,踩了就是对门神的不敬,会遭报应的。

宝殿的外面放着两排实木座椅,供香客临时休息。可以看出城隍庙家具非常讲究,大概是中国本土宗教,城隍庙的家具都采用中式风格,纯实木的座椅。而寺庙也可能是香客太多,也就不注意这些,还有一些塑料椅子。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

座椅的靠边,有两个挂许愿牌的木架,上面上上下下挂满了好多层的许愿牌,数不胜数,也是木制的。我大概看了下,有求姻缘的,有求学业的,也有求家庭和睦的。但是还是以姻缘为多。毕竟家庭是整个社会幸福的最基本单位,没有一个对的人和自己过一辈子,那就只有孤单把自己送到老,也就体会不到人世的幸福滋味。许愿架挂的满满的,刚一出宝殿就能注意到。足见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人性还是善良的。

出门的时候看见,门口的左边写着监院,才知道城隍庙的监院是在入门处。可惜现在这个监院已经不是道家意义的监院,只是保安办公的地方,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说起道家绕不开的人物当属张三丰,而张三丰所创立的太极拳算是道家在民间推广最成功的一种文化。在民间的推广演变中也分成好几类,但是我听一道友说过,虽说现在市面的太极拳种类繁多,但是真真张三丰祖师亲传的三丰太极却一直没有从武当山传出,市面很多的太极拳都是演变后的太极,正宗太极还是在武当,一些专门修道的人士在练习。

城隍庙的门口就张贴者教太极拳的公益海报,上前一看,叫做张氏太极,据自我介绍说是张三丰的多少代弟子。但据我那道友兄弟所说,估计也不是正宗三丰太极。挂着张三丰的名号宣传自己的。真真要学正宗太极还是要去武当山,现在很多教太极的只是一个培训机构,为牟利而为,并不是真推广道家太极文化。这也让大众对于道家文化有了曲解。这也是这个商业时代的悲哀。

拜城隍是很有讲究的,还要分身份。正如老人所说,轻易不要随便进城隍庙。据城隍庙资料显示,拜城隍大概以下四种人比较适合:第一:当地政府官吏。城隍庙是虽是主管本地阴府之事,但全城祸福之事也是分内之职,官吏管阳间诸事自然也在城隍管辖范围,拜城隍也就是求城隍能保佑其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第二种是经商之人。经商的人能帮助一地富裕繁盛,而城隍是一城之主,管着一地财物土地,当然要发达就必须拜城隍,以求自己能够财源广进,家肥屋阔。第三种:出远门的人,出行之人要诚心礼拜,这样出门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各地区县都能有城隍保护,一路安全,平安回家。第四种是本城常年居住之人,城隍是本城最大主宰,拜城隍就会暗中保护你,祝你转危为安更加健康美满。但这几种人好像把人群中的所有人都包含了。所以明人陈让曾在(泉州府城隍庙记)写道:神与郡诸侯皆受命于天,以保民为职。

拜城隍庙还有种说法,天天来城隍庙,拜城隍爷,请香三炷。则会官运亨通,幸福吉祥,出入平安。这三烛分别代表,步步高升,八方来财,大吉大利。就是让大家多拜拜城隍庙这样神仙自然会保佑你。

游览城隍庙才能领略到道家是怎么和老百姓息息相关。但是要真的了解道家以及道学文化精髓还是要去道观。去一些专门以道家文化为主的仙山。这样才能真真置身于道家文化的虚无境界中,感受到道家文化的真谛。

道家是中国传统宗教,也是本土最大的宗教。中国民族一直是个包容的民族,所以历朝各代都试图让佛道融合,从中国神话体系来讲,佛道是同源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家建筑,比如城隍庙,和佛教建筑的寺院还是分的很清晰的,看来这场融合行动只停留在西游记里面。

老张读广州之四-从城隍庙看道教在民间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