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探索颛顼的身份之谜,颛顼有哪些家庭成员?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颛顼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颛顼的身份之谜

关于颛顼的身份,向来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黄帝与嫘祖的次子)之子;另一种则认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昌意的孙子,韩流的儿子。相传黄帝在世之时,把十二个儿子安排到了各地做了诸侯,为了避免各诸侯因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他没有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任命孙子辈中最有出息的颛顼为皇储。颛顼生而早慧,沉静有谋,才通鬼神,是最为理想的接班人。黄帝升天后,颛顼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成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也是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一。

(二)颛顼的家庭成员

颛顼的祖父是黄帝,黄帝是古华夏部落的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他的祖母是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史称嫘祖始蚕。他的父亲是昌意,母亲是昌仆。颛顼的妃子是邹屠氏、胜奔氏。

邹屠氏是九黎族的后代,黄帝灭了蚩尤后,将他的百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刁民被流放到了寒冷的北极;剩下的良民都迁移到邹屠那个地方去了。邹屠氏,从小就很善良单纯,在路上遇到乌龟,都恭恭敬敬地让路。颛顼闻听她的贤德之名后,就娶她做了妃子。据说邹屠氏为颛顼生了九个儿子,第一个正常出生,名叫禹祖。后来她就开始做梦,梦见太阳,每次梦日一次,就生一个儿子,总共梦了八次,生了八个儿子。胜奔氏名字叫女娽,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伯称,号伯服;一个叫卷章,号老童;一个名叫季禺。伯称自小好野游,经常玩失踪。卷章喜欢求仙访道,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季禺小小年纪就夭折了

(三)颛顼有几个儿子

颛顼的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相传颛顼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称等。不过颛顼的儿子中有很多都不成器,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据说他有三个儿子都是刚出生不久就死掉了,一个居住在江水,变做疟鬼,在人间散布疟疾病菌;一个居住在若水,变做魍魉,形同三岁小孩,红眼长耳,黑里透红的身子,头发乌黑,最喜欢学人的声音来迷惑人们;还有一个变作小儿鬼,居住在人家的屋角,专门教人生疮害病以及惊吓小孩。除此之外,颛顼还有一个叫梼杌的儿子,更是凶顽无比。他又叫傲狠、难训。据说后来梼杌到西部变成一只怪兽,身如老虎,尾长两丈,毛长两尺,人面獠牙,在荒野中肆无忌惮地横行,胡作非为,没有人敢制止他。

颛顼的子孙后代繁衍成许多部落,其中有一个部族,族人皆长着三张脸孔,却都是独臂,而且长生不死。在颛顼的子孙中,还有一个十分出名的人物,他就是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玄孙,他的父亲叫陆终,母亲为鬼方氏之女,名叫女蚩。彭祖的母亲很奇怪,只有一个乳房,而且怀孕三年孩子总也生不下来。请来医生一看,原来不是难产,而是胎儿根本就不在子宫中,而是在两胁。没有产道,孩子自然是无法生下来,于是医生用手术刀划开女蚩的左胁,生下三个儿子;又划开右胁,也生下三个儿子,一次就生下六个男娃,彭祖即为其中之一,后取名篯铿。彭祖从尧舜时代一直活到周朝初年,活了八百多岁。颛顼是一位功德盖世的帝王,他的一生有勇有谋,他是黄帝子孙是昌意之子,但他的儿子中很少有人继承他的作为,仿佛一世的英明在他身后戛然而止。但时代在进步,这位伟人的成就将永远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洗礼后人。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长达四百万字的《中国上古史》,为你讲述从黄帝到西周灭亡的两千年历史

请看上文

26、承云之乐

帝颛顼的政治作为,除了上述三件大事之外,尚有几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这里也不妨说上一说。

帝颛顼制定了男士优先、女士让路之礼仪,出自《淮南子》一书:

帝颛顼时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如果有女人不给男人让路的,官员要把女人抓起来,拉到闹市的十字路口,打屁股,以示惩戒。[1]

很多治上古史的专家都以为,这标志的在帝颛顼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过去。

是以帝颛顼的拟定的这些个制度,说明母系氏族已让位于父系氏族,“父权制”已经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

对此我个人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再下来的章节,即将展开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的一生中,从帝喾的个人婚史我们可以看到彼时之母系地位还是很强大的。

对于帝颛顼这一做法,我倾向于认为他是在战争期间,施行的一种临时军事管制措施。

我们可以想象,当少昊氏、祝融氏、共工氏打的如火如荼,天昏地暗的时候,一切的行政措施都是为军事开路。

在上古时代,可不像后世,大搞公共的基础建设,大部队从一个地方行军到另一个地方,之间有一条羊肠小道就不错。

在这样逼仄的小道上,出来采集果实的女人也往往是成群结队,不免堵塞交通。一旦和由男人组成的军队相遇,则必然影响和限制了军队投放战场的速度。

我猜想,这当是帝颛顼在战争期间颁发此之临时措施的原因,这个措施当然和“父权制”的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之开始,是一点也不相干。

第二件小事情则是帝颛顼以天下公主之身份,集合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大抓音乐创作。

大家都知道,帝颛顼很小就学会弹奏琴瑟之类的乐器。大家还知道,他从小就讨厌音乐,摔了很多琴。

这样的人,如果说一成年了,就转性了,又喜欢上音乐了,就未免有点不合常情。

但是《吕氏春秋》一书上却说:

帝颛顼生在若水,住在空桑,登上了帝位。

在他统治的时期,在上天的安排下,纯正之音乐在民间流行。

这些民间音乐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

颛顼喜好那些声音,于是就叫飞龙作乐,摹仿八方的风声,乐曲命名为《承云》,用以祭祀上帝。

颛顼就叫鱓先给乐曲领奏。鱓就仰面躺下,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发出和盛的乐声。[2]

帝颛顼整天忙着和共工氏大战,直到晚年临终前,还有共工氏之余部作乱,应该不会太闲,而他也不是喜欢音乐,怎么会特意去制作《承云之乐》,还发明了新乐器——鼍鼓?

关于音乐之起源,很有一些学者认为是起于劳动者在劳动之中的吆喝,要是这样说起来,那音乐的起源那可就得追溯到人类尚是猿猴之时代了。

若论起进入文明时代的音乐起源,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群居。

群居才有交流之可能,大家白天忙完,瞎吆喝完了。晚上,回到定居点,一起探讨。

这个说,哎呀,你今天吆喝的好,真让人浑身带劲。

另一个说,那里,是大哥你天生就是力气大。

又一个说,我前天捏了片竹片一吹,那声音真的很不一样,也很好听。

这个说,是嘛是嘛,赶紧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吹的口哨。

在原民的群居生活中,彼此赞扬来,谦虚去,于是音乐之美感,也就得以研究之,进而发掘之。

总之,音乐和人类一切艺术没有两样,都不可能是纯天然的。只有经过了再创造,才能成为艺术。

这一点,《吕氏春秋》同样给我留下了资料,书上说:

黄帝叫伶伦创制乐律。

伶伦从大夏山(今地不详)的西方,到达昆仓山的北面,从山谷中取来竹子。

他选择中空而壁厚均匀的竹子,截取两个竹节中间的一段(其长度为三寸九分)而吹它,把发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吹出来的声音是“舍少”。

接着,他依次共制作了十二根竹管,带到昆仓山下,听凤凰的呜叫,借以区别十二乐律。

雄凤鸟叫有六个声音,雌凤鸣叫也有六个声音。

他把根据这些声音定出的乐律同黄钟律的宫音相比照,一切皆适度和谐,这些声音都可以由黄钟律的宫音派生出来,所以说,黄钟律的宫音是乐律的本源。

黄帝又令伶伦和荣将二人铸造十二口钟,用以和谐五音,借以展示华美的声音。

在仲春的月份,乙卯这天,太阳的位置在奎宿的时候,开始演奏它们,奏出的乐曲命名为《咸池》。[3]

从伶伦创造音乐的整个过程来说,已经很讲究了,将鸟类(凤凰)之最美妙的声音,分为十二个音,经由乐器,译读而成乐谱。

黄帝命令伶伦制作音乐,肯定是有用意的。

黄帝王朝的疆域在上古时代,已经很大了,到了中国人治理经验的极限。这么大的疆域,各氏族各有各的方言。即便以今日之中国而论,尚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之说。

那时候又没有文字,那么怎么样把国家政策传递到基层去,显然是以一个要命的大问题了。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黄帝王朝这样一个尚未有文字的国家政权遇到的问题,也在日后中国周边崛起诸多少数游牧民族遇到的共同问题。

无论是匈奴人还是蒙古人而或者满人,在他们文字尚未被创造出来之前,他们选择的方案其实和黄帝、帝颛顼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27、死而复苏

武侠小说家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的终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即将离开人世,派出使节,召集所有在外地征战的儿子回朝——

一名黄衣使者翻身下马,直入帐中,向拖雷磕头,禀道:“四王子,大汗有令。”

拖雷道:“大汗说甚么?”

那使者跪在毡上,唱了起来。

原来蒙古人开化未久,虽然已有文字,但成吉思汗既不识字,更不会写,有甚旨意,常命使者口传,只是生怕遗漏误传,常将旨意编成歌曲,令使者唱得烂熟,复诵无误,这才出发。

那使者只唱了三句,拖雷与郭靖一齐心惊,拖雷更流下泪来。

那时候蒙古人已有文字,为了照顾成吉思汗这个大文盲,以唱歌而传旨意。

四千年后的蒙古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是黄帝王朝了。黄帝王朝如果君主想要宣示国策,想来也就只能派出使者去唱歌了,这倒是暗合了今日“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说辞了。

可见帝颛顼制作音乐,是要让自己的统治和黄帝王朝发生联系,更要让大家知道,他的统治正统性,并不是因为他的拳头大,打到了共工氏就算是老大。

如其不然,他制定的国歌歌名,也就不会叫做《承云》之乐了。

承者,继承也。云,当然指的是黄帝王朝奠基人黄帝,始创以云为官职的典章制度传统。[4]

所谓承云,自然是要发挥黄帝之余烈,大大彰显黄帝一族了。黄帝王朝沿革已久的“云官”之制,虽然不是帝颛顼的创新,可是他继承下来。

没有继承的创新,从来就等于是白创新。帝颛顼的这一继承,也开了一个很好的传统,对中国历史产生莫大的影响。

以至于搞的每个王朝、每任君主都要创造出一套国乐出来,既显示和旧政权的联系,也显示和旧政权的区别。

我们看中国历史是非常完整,这个完整有时候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每个朝代政权建立之后,五年之内,国乐一定就出来了,告诉人民,生活又上轨道了,大家别折腾了,美好日子就在眼前了。[5]

什么是文化,就是既有创新,还要有继承。

只是中国人的政治脑筋太过于发达,即便是在音乐上传承上,从来都很政治化。甚至还在《吕氏春秋》上演变出这样一套理论出来——

音乐各方面都不要过分,平正和谐才合宜。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快乐,是由于它的政治安定。

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是由于它的政治乖谬,。

濒临灭亡的国家的音乐悲痛而哀愁,是由千它的政治险恶。

大凡音乐,与政治相通,并起着移风品俗的作用。

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

是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6]

这个始作俑者嘛,估计还应该算在黄帝和帝颛顼的头上。

帝颛顼统治天下长达78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再伟大的人物,也终于到了要挂掉了那一天了。

他作为黄帝之苗裔、少昊氏之族长,再匡天下,武功文治之盛可谓一时无两,再加上他生殖能力超强,子孙众多(详见下表),不比黄帝之死遭逢地震,他的葬礼非常之风光。

群臣为他选择了一块宝地,兴建了一处庞大的陵墓,还让他的九个妃子陪葬。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

务隅山,帝颛顼埋葬在它的南面,他的九个妃子则埋葬在它的北面。

又说:

汉水从鲋鱼山发源,帝颛顼葬在鲋鱼山的南面,帝颛顼的九个妃子葬在鲋鱼山的北面,有四条巨蛇卫护着它。[7]

帝颛顼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遗爱长留人间。

民众怀念黄帝,就会编造出黄帝乘龙上天的神话。同样,对于帝颛顼,民间传说有一种鱼的身子半边干枯,名叫鱼妇,是帝颛顼死了又立即苏醒而变化的。

据说,据《山海经》说——

当风从北方吹来,天于是涌出大水如泉,蛇于是变化成为鱼,这便是所谓的鱼妇。而死去的颛顼就是趁蛇鱼变化未定之机托体鱼躯并重新复苏的。[8]

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并不意味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随着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的登场,这位新人王将向我们展示迷人的人格和勇气,勇于戴绿帽子的勇气。

要看这位达人如何引领潮流,走向新时代,且听下回分解。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帝颛顼之死——一个伟大人物的离去,一个新时代开启(21)

请看下文


[1]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淮南子·齐俗篇》。

又有一说,对女人之惩戒,乃是拉到十字街口去, 叫巫师们作起一场法事来,以祛出她身上的妖气。

[2]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鳝先为乐倡。鳝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吕氏春秋·仲夏纪》

这个鳝,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是一种鱼类,它的皮可以剥下来制鼓。

而按照《尔雅翼》的说法,又似乎是一种像是蛇,但又没有鳞的动物,身体分泌涎沫,夏天的夜晚在浅水的地方营造窟穴。是以有人断言即今天之扬子鳄。

[3]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黄锺之宫皆可以生之。

故曰:黄锺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吕氏春秋·仲夏纪》

[4]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

[5]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大章》、《大韶》尧舜之异名,《大夏》、《大濩》禹汤之殊称,周言《大武》,秦曰《寿人》。——《魏书》卷109《乐志五》

[6]乐无太,平和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

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

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吕氏春秋·仲夏纪》

[7]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山海经》

[8]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

现在居然有所谓的专家,据此段话而考证出颛顼即是耶稣,真是让人很囧很阿弥陀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