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春节的传统文化)

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

  中学生的历史课本里有很多是不常被提醒的事故,中学生都应该了解一下其故事和故事背后的色彩,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

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康熙名字的意思 他儿子们的名字都有什么意思?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很多人肯定都或多或少知道,这位不世明君有哪些功绩。可能也觉得这位皇帝的名字有那么一点好听,至少比他弟弟福全读起来霸气得多,那么为什么顺治帝要给自己的皇三子取名玄烨呢?玄烨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春节假期亲子共读 藏在绘本里的浓浓年味儿

  很多人听到玄烨的“玄”字,第一反应多半是玄妙。正如老庄所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实际上大家可能都猜错了,康熙的这个玄字是和当时一种重要现象挂钩的。那就是西学东进,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东方传教,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东方,大大开阔了国人眼界。在顺治帝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传教士,来到大清,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个人就是汤若望。这个外国人在顺治帝时期所占的分量绝对不清,他被孝庄皇太后,尊为义父,顺治帝更是亲切的称他为“玛法”,在满语里“玛法”的意思即为爷爷。另外他还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这个人对顺治帝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顺治帝人生的前一大半都是信仰天主教的,在死前两三年才开始转信佛教。

  在康熙出生的前后几年,顺治帝经常使用“玄”这个字。顺治皇帝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所以玄烨的这个玄字不是指中国古代哲思的玄妙的玄字,而是指从西方传来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在这个期间,顺治帝是很重视“玄”这个字的,甚至将自己儿子的名字也冠上了这个字。

  至于玄烨的“烨”,那更好理解了。“烨”字的基本意思为,火光,日光,光辉灿烂。也代指光明,盛大。以玄烨二字作为康熙的名字,可见顺治帝对康熙给予的美好期望。

  相比于顺治帝给康熙取的包含深刻含义的名字,康熙为自己儿子取的,多带有祝福之意。仿佛一个普通的父亲,寄予自己儿子最真切的希望。

  大阿哥允禔:禔,通“祗”,敬的意思。

  二阿哥允礽:礽,福的意思。

  三阿哥允祉:祉,福的意思。

  四阿哥胤禛:禛,吉祥,多用于人名。

  五阿哥允祺:祺,吉祥。

  七阿哥允佑:佑,神灵的帮助、护佑。

  八阿哥允禩:禩,祭祀。

  九阿哥允禟:禟,福祐。

  十阿哥允锇:誐,嘉,美

  十二阿哥允祹:祹,福、神。

  十三阿哥允祥:祥,吉利。

  十四阿哥允提:遖?(胤祯)祯:吉祥。禵:福。

  十五阿哥允禊:禊,祥,事鬼神以求福

  十六阿哥允禄:禄,福。

  十七阿哥允礼:礼,祭神祀祖。

  十八阿哥允祠:祠,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十九阿哥允禝:禝,传说中的人名,社稷。

  二十阿哥允袆:袆,美好(多用于人名)。

  二十一阿哥允禧:禧,幸福,吉祥。

  二十二阿哥允祧:祧,福。

  二十三阿哥允祯:祯,吉祥。

  二十四阿哥允禳:禳,祈祷消除灾殃。

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清世宗,全名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公元1678年德妃乌雅氏在宫中产下皇四子,后被皇贵妃佟佳氏抚养长大。公元1720xx年,康熙帝崩,胤禛继位,年号雍正。公元1735年去世,在位20xx年,作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之人,为其儿子乾隆的治世打下坚实基础。他在位期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对于清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清初有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因为康熙后期,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十分严峻,而民间流传的关于此事各类传说又很多,因此“雍正真的是康熙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吗?”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各种清宫剧,各种穿越剧,穿越小说的泛滥,让这个问题成为今人议论的焦点。又因为对于当时情况描写的杂谈有很多,给今天的创作者们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所以各种情况都被一一拿出来创作了一番。如此做,虽然能稍微普及人们的历史知识,但更多的还是在经过几次创作后的影视文学作品,对于今人的误导也很大。

  在这些作品里,有的“雍正”成了陷害兄弟,夺取弟弟继承人资格的人。有的又成了毒害自己父亲,篡改遗诏的人,有的则是名正言顺由康熙制定继承大统的人。那么哪一个才是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呢?雍正继位之谜的谜底又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本着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雍正继位之谜。

  对于康熙传位给雍正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诏书内明明白白写着,传位给皇四子胤禛,但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这样简单的理由不能说服今人。因为还有一些史籍给出了不同的情况,《大义觉迷录》中关于继位者是这样记载的:康熙病重后留下遗嘱:“传位十四子。”遗嘱交给国舅隆科多收着,而隆科多恰是允(即皇四子)的死党,二人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因此,遗诏成了“传位于四子”。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首先清朝在皇子之前加上“皇”字,比如皇长子、皇四子、皇十子……若真的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也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在这里也就不存在什么把“十”修改成“于”的问题了。因为若是修改了的话,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

  另外清朝的传位诏书应该是由满汉双文写成,就像清宫里的各个宫殿的名字一样,既有汉文也有满文。汉字还好修改,只需轻轻的天上两笔就可以,可是歪歪扭扭,稍显复杂的满文呢?这个可不是什么好修改的东西,如果真修改了不会看不出。若是你说传位诏书只有汉文,那更不可能了。作为身上留有满洲血脉的统治者,就算再怎么汉化,也不可能数典忘祖的,所以许多人说的矫诏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还有人说,雍正皇帝将康熙毒死的说法,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大义觉迷录》一书记载说,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允“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这书明明白白的意思就是说,是雍正毒死了康熙。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全局去看,康熙是个圣明的君主,在康熙朝后期夺嫡之争愈发严峻的时候,康熙不可能不会留一点后手。若真轻易的就被雍正毒死了,那也实在辱没了他“千古一帝”的名声。

  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雍正的继位时顺理成章的。《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同时里面也记载了康熙晚年,几次让雍正代自己主持郊祀大典,这个大典不是什么人都能代替的,从这儿我们就知道雍正的确是康熙属意的继承者。

中学生历史故事大全:雍正为什么能继承皇位?雍正帝的尸体没有头?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十一年后晋封雍亲王。《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在康熙晚年的时候,诸皇子间勾心斗角,交结朝中势力,暗自分割阵营。在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后,争夺储位的战斗,由暗处转向明处,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诸皇子都在暗自拉拢大臣,培养心腹的时候,只有胤禛沉迷佛教,不与兄弟争斗,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胤禛继位,该年号雍正。在一干争斗中,优势并不明显的胤禛是如何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登上帝位的呢?

  一、雍正帝心机深沉,足够聪明,对朝局的分析和把握不是一般的精准。对于废除自己一直期望的继承人,康熙帝心里一定不好受。这会儿又见众多儿子,为了自己这个位置,互相斗争,哪里又会高兴。自己还没死呢,儿子们就斗的这么凶,是不是就等自己一死,好坐上皇位呢!这个时候,跳的最凶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比如争夺意图最明显的胤禩,就被康熙斥责疏远。而在兄弟们为了皇位斗的你死我活的时候,胤禛在干什么呢?他竭力营造自己对皇位没兴趣的表象,一边和兄弟们交好吗,谁都不得罪,一边暗自和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另一方面他在康熙面前表现孝顺,康熙生病时真心慰问,另一方面对于康熙派遣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样一个对自己孝顺,又有才能的儿子,和那些只顾皇位的儿子一对比,本来不偏的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偏向雍正。就这样雍正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眼光,一步步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二、雍正自身的才能和他的政绩,让康熙慢慢将眼光投向了他。康熙虽然是一代明主,但在晚年时,又显得过于仁慈,使得官场吏治腐败。康熙皇帝自知如今王朝的问题在哪儿,在自己不好办的时候,自然要选一位能收拾这个烂摊子的继承出来。而雍正在康熙晚年,掌管吏部,政绩颇丰。兼之他为人端正严肃,办事果断,铁面无私,是很好的人选。而其他皇子,为了笼络大臣,多是一幅仁慈面孔,不是好选择。陈疴就要用重药,而雍正就是康熙为积病的清王朝选的那一味重药。而雍正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康熙眼光的毒辣。雍正上位后,改革吏治,以银养廉,设立军机处,巩固皇权等等。这些政策在当时已显颓败的官场,仿佛一剂强心针,收效甚大。

  三、雍正生了个好儿子。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从来都是不假辞色的,除了他的结发妻子生的二皇子。而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很得康熙喜爱。康熙不仅将弘历带在身边亲自教导,连处理政事时也毫不避讳。对弘历的喜爱之情也显于人前,应该说康熙晚年的时候,和弘历在一起的时间多过于其他儿子,弘历给了康熙许多的安慰。康熙选择雍正,不仅仅是看中了 雍正帝才能,同时也是看中了弘历的。康熙传位给雍正,实际上指定了大清后两代的继承者。而雍正和弘历也没有让康熙失望,由此可见康熙这位“千古一帝”眼光的毒辣。

  而说雍正篡位的传言,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败给了雍正帝的其他皇子,不甘心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因此制造谣言抹黑雍正。

  至于雍正的遗体没有头,缘于雍正死亡之谜。因为当年雍正死的过于突然,而史书上对此又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对于雍正之死,历来都有许多种说法,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雍正是被吕留良案中的遗子吕四娘刺杀身亡。吕四娘潜入宫中,将雍正的头割了下来。这才有了后来雍正没有头,而用黄金所铸头颅代替下葬的说法。我们结合各种史书资料,应该已经知道了吕四娘刺杀雍正,致使雍正突然身亡的说法是错的。那么雍正尸体没有头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1.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初中生励志故事

  3.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

  4.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

  5.关于学习中国历史名人短篇故事

古代同性恋故事有哪些

  现在如此开放的年代,同性恋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在古代同性恋会是怎样的存在,有哪些同性恋的故事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同性恋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同性恋故事篇1:断袖

  〈汉书〉记载,美男子董贤,跟汉哀帝吊膀子,22岁即为三公,哀帝兴会所至,差点要把天下禅让给他,真是“爱江山更爱美男”啊。他俩有一次睡瞌睡,早晨哀帝要起来窝啪尿,董贤睡得香,压住了他半只袖子,哀帝不忍心吵醒他,就将袖子割断,轻轻地去窝尿,不带走一片云彩。

  古代同性恋故事篇2:分桃

  〈韩非〉记载,弥子暇受宠于卫灵公,有一次在果园耍,弥子暇吃了个桃子很甜,就把剩下的娇滴滴地塞到灵公嘴里,说:“亲爱的,这桃好甜,你尝尝”。灵公仰天打起甜蜜的哈哈,说“暇暇好爱我,忘了口水还在桃子上,只顾与寡人分享!”。可惜,几年后暇暇色衰宠弛,灵公就算起了老帐:“弥子暇真不是东西,吃过的桃子还给老子,真是没大没小。检察官你切起诉,法院你起码判那杂种20xx年!”

  古代同性恋故事篇3:龙阳

  〈说苑〉记载,小白脸龙阳君与魏王钓鱼,得十几条鱼而哭得一脸戚戚。王问:乖乖,你哭啥子喃?龙阳说:“开始我钓一条鱼很开心,后来越钓越大,就想把前面的小鱼甩了。忽然想到,大王你现在跟我恩爱,以后我老了,丑了,有更大的美人来,你就会忘记我,让我每天都在半夜因你而哭泣……”魏王含着泪花,说:“乖乖你不要担心!”,他转过头去,对着手下说,立刻发令,四海之内,有欲进美人与寡人者,诛灭九族!

  古代同性恋故事篇4:安陵

  〈战国策〉记载,楚宣王与安陵君游于云梦,有犀牛窜出来,楚王一箭就射翻,于是仰天打起哈哈:“爽啊!今天!但是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来跟我同爽呢?”安陵君于是眼泪流淌如银河倒挂,他说:“如今我在屋子里头便跟大王同席,在外头潇洒便跟大王陪乘。很快乐。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也跟着您,一起在黄泉里洗鸳鸯澡,有蝼蚁来啃,我先让他们吃。最遗憾是大王可能没有现在快乐,会让我更加伤感。”楚王非常感动,立刻赏了百里之地给安陵君,并相约到永远。

  古代同性恋故事篇5:疑似同性恋

  郭彖〈睽书志〉卷四记:成都有个姓杨的小哥,喜欢酗酒,经常犯点小风化案,被逮去把屁股打得杠上花。有一天,在小酒馆遇到一个异人,风采秀耸,于是天天跟他一起喝酒,每个月的薪水全部花在上面,还经常“今晚不回家”,几个月后,异人要走,问:“哥子,跟我浪迹天涯不?”杨小哥说:“走三”。于是回家,让妻子改嫁,将儿子抱给别个养,从此二人行游天下,花好月圆。

  阮籍讴歌同性爱情的诗

  〈咏怀〉第十七:

  以前有两个美男子,

  一个叫安陵,

  一个叫龙阳。

  桃花多漂亮

  和着他们的容光!

  笑起来象初春,

  悲伤起来像秋霜。

  眼波转啊多妩媚,

  樱桃小嘴吐着芬芳。

  白天手牵着手我们谈恋爱,

  晚上睡觉同衣裳。

  愿意做一对双飞鸟,

  翅膀挨着翅膀,

  在蓝天上翱翔。

  用毛笔字写下誓言,

  生生世世我们永不相忘!!!

春节的传统文化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又是一年春节的到来,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办年货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换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挂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扭秧歌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耍狮子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龙灯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