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周人先祖不窋为何奔窜戎狄之间

文/于俊德不窋在夏末丢弃夏朝农官后稷之职,携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不但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连老祖先的封地——富庶的关中也放弃了。关于不窋自窜原因,祭公说夏朝“去稷不务”,司马迁在《周本纪》重复了祭公之说。这个说法恐难成立。不窋自窜在

周人先祖不窋为何奔窜戎狄之间文/于俊德不窋在夏末丢弃夏朝农官后稷之职,携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不但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连老祖先的封地——富庶的关中也放弃了。关于不窋自窜原因,祭公说夏朝“去稷不务”,司马迁在《周本纪》重复了祭公之说。

不窋自窜在帝孔甲时,《夏本纪》在记述帝孔甲时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不窋奔窜“戎狄之间”,绝不是夏王“去稷不务”,只能是由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原因所致。

夏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夏代是我国初始的奴隶制社会。

在此之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形成了上古联盟国家。

这个联盟国家的开山祖师是神农氏。

由于神农氏对栽培农业的大力推广普及,使这一广大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黄帝族取代神农氏炎帝族为天子后,联盟国家形式进一步完善。

尧舜之时,国家机器日趋成熟,类似后世的中央机构已基本建立起来,这就为奴隶制中央国家的出现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弃出任尧舜农官后稷,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

弃的农田开渠排水灌溉方法,也为鲧治水失败之后禹的治水成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帮助,他为夏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鲧、禹父子19年治水工程,在政治、经济和人力使用调配上,对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是一次成功大演练。

在我国历史上,除过军事战争外,全国性人力、物力用于和平造福这是第一次。

连续19年的浩大治水工程的实施,主要政治领导是夏族父子两代人,由此夏族在全国树立起了绝对权威。

这一权威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它为而后夏禹取得政权和夏族实施家天下,从各方面打下了基础。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在充分准备之后就呼之欲出了。

可以说夏后氏政权是19年治水的结果。

夏后氏政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个依靠禅让制所得的家天下政权。

我们通过有关典籍可以知道,它实质上是一个旧的中央政治集团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政治集团的诞生。

尧舜时期,由于尧的开明政治,重用贤人,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才德兼备的联盟国家领导人。

在《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中,这些有名的人物多达二十余人,他们分管各部门工作。

舜继位后,继续任用这些人。

在舜交班于禹时,从所能见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央集团仍是那些老人手。

禹执政时期,那些老人手已垂垂老矣,而夏族的政治集团已在长期治水工程中产生了。

禹死时虽交班于益,但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氏。

诸侯去益归启,不是益佐禹日浅,而是在咄咄逼人的夏后氏政治集团面前势单力薄。

诸侯去益归启,实质是一代政治集团——以仁德宽让为政治思想理念的政治集团,被新兴的私欲武装起来的政治集团所取代。

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以私有制为主的奴隶制时代。

尽管说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中国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出现,完全是长期的全国性治水工程演练的结果。

它为夏族培养自己政治势力和提高驾驭全国政治经济能力,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演示平台。

启就天子位后,有扈氏反抗被镇压及太康失国到少康复位终成家天下的事实说明,夏后氏的家天下是得到天下诸侯拥护的,否则它是不会遭受攻击仍稳坐天下的。

在奴隶制私有思想已产生的夏代,诸侯们为什么不乘机夺取全国政权,反而拥护夏后氏政权?仔细分析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夏后氏的统治区域有限。

它名义上是全国政权,实际与其他诸侯一样,是一方大诸侯而已,对其他诸侯的利益无根本上的损害,或更为有利。

杜正胜先生在《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一文中介绍:考古界都认为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

据考古资料,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分布,北及河北的石家庄,南至河南淅川下王岗,西抵陕西华县南沙村,东达河南商丘坞墙。

这说明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并不大,也没有把居于东方的商族和居于关中腹地的周族地盘包括进去。

而正是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大族后来成为争天下的强大部族势力。

《竹书纪年》记载,夏太康失国后,夏族先后得到斟鄩氏、斟灌氏的支持,并与后羿、寒浞及其子浇反复征战而复国。

斟鄩氏、斟灌氏都是夏族诸侯,在复国战争中不见商、周二族来助战,说明夏族家天下的范围,基本上是在以其都城(阳城和安邑)为中心的夏族控制的狭小范围内,与其他散居四方的众诸侯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