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失眠是一种症状还是疾病,谈失眠症的治疗(失眠是一种症状还是一种疾病)

失眠是人们求医最常出现的抱怨之一,无论是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都可能产生睡眠的障碍,而增加生理与精神上的负荷。除了疾病本身会表现失眠的症状外,治疗及某些药物的反应也会导致失眠,最常见的情形是由于焦虑、忧郁或愤怒情绪所引发的失眠。日常生活压力会透过这些情绪反应和行为的因素而导致失眠。

失眠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只是一种「神经衰弱」,或是「心理反应」。这些概念都可以解释部分失眠的原因。实际上,失眠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心身症」,除了具有体质性的因素存在外,往往也因为掺杂了某些心理和行为因素,才导致失眠症的持续或恶化。因此透过对失眠如何形成的认识,压力的处理,情绪的调适,以及认知行为方法的练习,有助于克服失眠的痛苦,维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失眠究竟是症状还是疾病?

在现代睡眠医学的观点里,失眠是一种典型的睡眠障碍。它可能是单纯、原发性的障碍;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附属症候群。作为某种其他身心疾病的附属症状,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反而因为失眠症的存在或被忽略,而可能影响到其他疾病的预后。而原发性的失眠症,如果未经正确治疗或处置,也比较容易衍生疾病。不少焦虑和忧郁症患者在病发前多年即有失眠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慢性发炎的患者也经常发现,在失眠之后,发炎的反应会更形严重。

失眠症一般表现在夜间的症状以入睡困难、无法持续睡眠、睡眠期间缩短、以及睡眠质量不佳为主。白天则会出现倦怠、虚弱等身体症状,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可能受影响,更由于情绪低落、焦躁、烦闷不安等症状,而严重影响日间的功能和活动。近年来相关病理学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失眠症的患着比一般人容易处于中枢神经的觉扰状态,意指无论在自主神经系统机能、体内调控压力的内分泌机制、免疫系统运作、以及睡醒生理恒定性上都处于过度亢进及不稳定的情形。

失眠症的基本病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学者专家相信,除了可能潜在的身心疾病之外,人们对于自身睡醒状态的感受系统的问题,经由心理生理反应逐渐形成的生理惯性,或者是先天即有上述中枢神经亢扰的倾向等,都能够解释失眠症的病因,相关领域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

慢性失眠也是恶性循环的结果

害怕失眠是导致失眠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这种害怕情绪往往让患者无心于其它活动,心情随着天黑开始沈重起来,越到就寝时刻,心理负担越大。这种害怕和焦虑会让患者从事是一些徒劳的努力,绷紧了身心的张力,反而强化脑部的觉醒和亢进状态,成为恶性循环。如此夜复一夜,每一个辗转难眠的时刻似乎都在说服自己,自己是个注定要失眠的人。

失眠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身体病痛、用药、或生活变迁的压力所引起的,但是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置后,进入这种恶性循环,久之便导致慢性失眠。所以医学上又称为「精神生理性性失眠」或「条件制约式」的失眠,意指失眠其实是透过一些心理和环境因素的连接而形成或持续下来的。

正确使用安眠药

过去由于对安眠药的许多迷思和复杂心理,使得安眠药成为医师和病人间一个尴尬的议题。病人害怕安眠药、医师自己也不喜欢,这些态度平添了许多患者的心理负担,每天临睡前不只要和害怕失眠搏斗,还得和安眠药讨价还价。总是认为应该「先睡睡看,可以不吃就不吃,睡不着再起来吃」,结果都到凌晨了还再犹豫要不要吃药,这种矛盾心理更强化失眠。因此了解安眠药的好处和坏处,正确安心地使用它是克服失眠的第一步。有几项原则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先思考对自己的睡眠问题和安眠药究竟了解多少,过去对安眠药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吗?有疑惑的话就必须和专业医疗人员讨论,流传的有关知识大多是一知半解的。

第二,你的睡眠问题是否已经严重到影响每天的日间功能?假如有的话,初期使用安眠药往往是治疗上的必要措施,吃药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不吃药对身心的影响却有可能更糟糕。

第三,你有临睡前举棋不定,为该不该吃药而感到矛盾吗?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最好先固定上床和用药的时刻,不要怀疑。

第四,你是否一直都想要不靠药物就能够入睡?假如是的话,是否心理已经准备好,要接受减药时失眠可能又会再度出现的事实?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假如能够搭配纯熟的认知行为治疗技巧,大多数都不难达到不用天天吃的理想,能够完全减药者也大有人在。

身心放松训练

失眠症患者会处在全身肌肉绷紧的状态,这种生理性的紧绷是不利于入睡的常见因素之一,因此早期的行为治疗的方法是教导患者学习渐进式的全身肌肉放松技巧。目前的治疗方案是能够兼顾每一个层次的身心状态,全面降低情绪、思考、自律神经的亢扰状态,然后集中于某一特殊状态深入练习,假如选择对了,数羊或静坐、念佛都有好处。不过这些行为技巧都必须是在一个前提下才有效,就是不能期待太高而过于认真,否则便与原来理想背道而驰。

身心放松练习主要的目的不仅在「放松」肌肉,还要「放空」心思和情绪,去除这些干扰因素后,睡眠自然来。当然这些技巧的运用必须搭配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包括临睡前的活动安排等。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除了日间的紧凑的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外,夜间活动也比较以往的年代还要多采多姿。这些社会与环境因素都可能是现代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子,但是由于太过于普遍常见,反而在健康生活的促进和维系上成违背忽略的一环。研究发现,有许多失眠症患者有慢性化的趋向,如不尽早作正确的处置,很可能逐渐成为身心健康的负担。因此笔者建议,误以病小而轻忽,最好能够找机会向医护人员请教或讨论。

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SK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