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僵尸的最初形象及其内涵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僵尸的最初形象以及僵尸最初所蕴含的内涵。

僵尸最初的文字记载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到一些关于最初僵尸的只言片语,比如它的成因,以及它的形成条件。

当我们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后会得出这样的文字:

僵尸,为活人死后尸变所成,是一种没有思维且身体僵硬,极度惧怕火与阳光的一种行动缓慢的怪物,多在山洞树荫这些太阳照射不到但是却饱受月光的地方出现。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很诧异,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们会去创造出这么一种条件极其苛刻却又很弱的怪物,为什么又是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多发僵尸的传闻,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跟我一起往下看。

在先辈们看来,白日为阳,夜晚为阴。白日之太阳为日,夜晚之太阴为月。而僵尸虽然生前为属阳的活人,但死后阳散阴留,而又不感受太阳之阳,反居阴地,又感太阴之月光。所以尸身不腐而尸变,故僵尸又名阴尸。因其属阴,故畏属阳之火与太阳之日光。

但是为什么又是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多见呢?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了一篇关于满清丧葬习俗演变的学术论文,我才恍然大悟。

满族曾经有着极具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

将逝者尸体置于大树树荫之下,宰牛马或活人进行祭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僵尸会在那个异族入侵的年代也只有在那个华夏文化受到冲击的年代出现。

但是,如果我们打开《子不语》或是《阅微草堂笔记》。我们在这些故事里看不到特指的民族。也就是说其实作者通过僵尸所要传达的并不是那狭隘的民族仇恨,而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从《子不语》卷十三中乞食的老尸和卷十七中的棺尸身上可以知道,僵尸并不是自愿尸变的,而是因为没有下葬而被迫尸变。

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入土为安这个词,在古人看来死亡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便有了视死如生这样观念。那么,在一个讲究“入土方能为安”的民族中出现一个违反传统的怪物,更大一部分是要告诫人们遵循本民族传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从不同方位角度对华夏文明传统坚守的人,所以“入土为安”这一概念才没有被“弃尸荒野”所取得代。

难道作者只有对“入土为安”的坚守么?

不,并不是,在《新旧子不语》与《阅微草堂笔记》中,凡是僵尸出现的地方往往是风水上最差的“养尸地”。之前我们说过古人视死如生,葬礼讲究厚葬。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也是厚葬的一部分。而文中的那些僵尸往往都是因为子孙不孝草草埋之或弃之,才被迫尸变成了这样的“行尸走肉”。这便是作者想通过僵尸告诉我们的第二个坚守:对孝的坚守。

“至亲之人因己不孝而尸变行尸走肉,又因其尸变而焚其肉身,此视为更不孝”

而袁枚说僵尸变旱魃,我们可以从中世纪的女巫大审判中得到一些启示。

当教会为了向普通农民们宣扬女巫有害时,会说女巫会带来瘟疫的同时使庄稼凋零,正是因为相信了女巫会导致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威胁,所以在中世纪才会有狂热到令人发指的女巫大审判。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事物遭到威胁时,他往往会去恐惧并去尽量避免。

而对重视土地的中国人而言,旱灾不就是自己那安身立命的土地最直接的威胁么?

“畏之则敬之,敬之则远之”因为对旱魃的恐惧,所以对逝者的葬礼有了重视,所以才要避免出现尸变,从而使“入土为安”得到了传承。

我们的先辈们用中国人才有的浪漫为我们所留下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要让我们去仇恨,而是希望我们学会敬畏,懂得坚守。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去坚守那些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并让它们传承在我们民族中的那些优秀的东西,才会使我们的民族变得优秀,我们才能不被外国人称为“韩国人”称为“日本人”,而是被称为中国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