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大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感叹沧海桑田的名句。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诗说的是曾经居住在王家、谢家堂前的燕子,也到了老百姓的家里筑巢,实际上呢,诗人指的是王、谢这样昔日的大族也沦为了寻常人家,以此表示世事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大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感叹沧海桑田的名句。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诗说的是曾经居住在王家、谢家堂前的燕子,也到了老百姓的家里筑巢,实际上呢,诗人指的是王、谢这样昔日的大族也沦为了寻常人家,以此表示世事无常。作为东晋、南朝时最大的两个家族,王、谢也确实很具代表性。

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提到王、谢,人们最先想到的一般都会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作为六朝望族,他们就是门阀士族的代名词。

不管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还是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抑或是艺术造诣颇深的王羲之、谢灵运等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当然,像王谢这样人员繁多的豪门,绝不会只有优秀人才而没有奸佞之人,举例来说,王家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看着一女子被打死却无动于衷,最后自己也没得到善终。

西晋泰始二年(266),位于琅琊郡临沂县,也就是今山东临沂一带的王氏诞生了一个族人,他被取名为王敦。

据《晋书》记载:"敦眉目疏朗,性简脱,有鉴裁,学通《左氏》,口不言财利,尤好清谈",也就是说,他长相俊朗,性格洒脱,还善于评鉴人和事物,在流行"清谈",也就是辩论的晋朝,王敦的语言功底可谓十分出众。

靠着出众的外貌和王氏子弟的身份,长大后的王敦被选为了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的驸马,他也先后担任驸马都尉、太子舍人,走上了仕途。

元康九年(299),太子司马遹被以残暴著称的皇后贾南风废黜并送往许昌监禁,王敦不顾皇后禁止送行的命令,在道路之侧为太子送行,此举虽导致他被捕入狱,但也为其博得了很好的名声。

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作为武帝的女婿,又是王氏子弟中的佼佼者,王敦自然是引来了大臣们的争相结交,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富豪石崇。

据《世说新语》记载,一天石崇举办宴会,王敦和堂弟王导也在受邀之列。

酒席宴上,石崇为了助兴,便叫来十余个美貌的婢女,让她们给每个客人斟酒,如果那个客人没有喝光,婢女就会被杀死。

王导酒量不佳,但为了不让无辜的婢女被杀,便硬着头皮喝了很多,而王敦却不愿意迎合石崇的恶趣味,愣是一口也不喝。

见王敦不喝,石崇便按照规矩将婢女杀死,先后杀掉三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神情自若。

看不下去的王导想要劝阻堂兄,王敦却非常淡定地回答:"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也就是,他杀自己家里的佣人,关你什么事?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到了《晋书》中,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曾邀请王敦、王导兄弟赴宴。

我们知道,历史上王恺和石崇经常攀比富有,算得上是死对头了,甚至在杀人这件事上,他们也是不愿落于下风。

第一次宴会,王恺让一歌女吹笛,但那女子稍微吹错了音,王恺勃然大怒,直接将其杀死,当时满座宾客都大惊失色,王敦却依然非常淡定。

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第二次,王恺也提出了让侍女奉酒,如果宾客不喝就将侍女处死,当侍女将酒递到王敦面前时,后者视若无睹,根本不理会。

危急时刻,王导赶紧接过了酒杯,这才算是救了那侍女一命。

此事过后,即使身为堂弟,王导还是暗中对王敦评价道:"处仲若当世,心怀刚忍,非令终也",意思是王敦太过于刚直残忍,以后恐怕难以善终。

西晋的寿命并不长,王敦很快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祸,并逃到了南方。

因为拥立司马睿有功,东晋建立后王敦位居大将军之职,地位十分显赫。

东晋建立之初,王敦掌握兵权,王导则担任丞相掌握朝政,二者皆出于王氏,很不利于统治,再加上王敦成为大将军后便肆意提拔自己的亲信为要职,这些都引起了司马睿的戒心。

永昌元年(322),自知已经被司马睿所忌恨的王敦干脆直接领兵入京。

当然,在名义上他还是采用了经典的"清君侧"一类的借口,表示讨伐的对象是司马睿所信任的大臣刘隗。

因为王敦的实力实在太强,司马睿最终只好遣使求和,并册封其为丞相。

自此,王敦彻底掌握了朝政,成为了东晋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宴会上歌女吹错音遭斩杀太宁二年(324),王敦病重,但为了自己死后,养子王应能够继续掌控东晋的朝政,他暗中谋划叛乱,事情败露后便直接和朝廷撕破了脸皮。

不过,当时的王敦已经是强弩之末,战争开打没多久就死在府中,王敦一死,他的部下们作鸟兽散,叛乱也就草草结束了。

可以说,王敦刚直和残忍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凄惨离世,这最终也确实应验了当年王导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