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阿弥陀经》的宗旨大意(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阿弥陀经》的宗旨大意

二、《阿弥陀经》的宗旨大意

我们要明白一部经的思想理论、思想内容和所说的含意,就要先明白这部经的宗旨大意。佛说经是对应众生的根性而说,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经,所以佛说每一部经的宗旨大意都各不相同。今《阿弥陀经》是佛对修净土法门的众生所说,而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所以《阿弥陀经》的宗旨大意是说明如何将信、愿、行三法运用于实践,依信、愿、行三法次第而修证。所谓“信”者,修证佛法以信为第一,信是诚信,只有诚信才能去完成这件事,如果不信则不能完成一件事,所以修学佛法也是以信为先。如经中所说:“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此即是说明了“信”的重要性,因为是诸佛诚实所说,不会有一丝虚假,所以我们应当完全相信,此经是佛诚实所说,才能依此修证而断烦恼证菩提。古德言:“信唯道源功德母,应当一心种善根。”还有“佛法无量,唯信能入”等,这些古训都是说明了“信”对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所言“愿”者,愿是志愿、希望的意思,我们修学佛法除深信不疑之外,还要有坚定的誓愿才能完成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此“愿”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愿成无上佛道的大愿。如经中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如果有信无愿那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一样,只有空谈不能付出实际。所以愿是为了实现信的重要手段,依靠愿才能将信转化为实际。所言“行”者,行是行持、作为、行为的意思,有信有愿只是条件,而完成事业要依靠行动,所以行是对愿和信的最终实践。有说无行那只是空愿,有说有行才能使愿成为真实的实践。所以我们修行佛法要信、愿、行三法具备才能有体证和实践,尤其是修净土法门的众生,更加要对信、愿、行三法的具体实践和体验,真正相结合相互辅助。

今《阿弥陀经》主要是阐明我们如何修净土法门的方法和要道,而修净土法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念佛法门”,以念佛来断除我们众生无量以来的种种无明烦恼,而最终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众生的生死主要是我们众生的贪嗔痴烦恼所生起,而贪嗔痴主要是由于“我见”的根源,众生皆执著“我”为实有,一切以我为主、一切法归我所有。今佛为了能够让众生断除“我执”所起的贪嗔痴烦恼,所以以念佛之一念而替代万念,最后将此一念也断除,成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因此“念佛”是我们断除一切烦恼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今言念佛有四种方法:一是持名念佛、二是观像念佛、三是观想念佛、四是实相念佛。言“持名念佛”者,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于昼夜六时,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阿弥陀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言“观像念佛”者,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佛性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阿弥陀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言“观想念佛”者,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观想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相,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反复观想,当观想纯熟时,念佛三昧自然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言“实相念佛”者,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四种念佛法门是对不同众生根机而方便施设的不同念佛法门,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对各不同的条件运用各自不同的念佛法门来修证。此四种法门是依次第由浅至深,持名念佛是对初机学佛的人而言,由于念佛功德不深,信念不够真切,所以要以口中大声执持名号来坚定自己的信念,是心能系于一句佛号之中;观像念佛是对于虽然能坚信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但功夫不深心常散乱不能定于一念,以观想阿弥陀佛的种种相好庄严,而生起念佛的坚固之心,令自己的心系于一句佛号;观想念佛是对于念佛功德久远之人,由于长其的执持名号和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信心坚固不可动摇,心已能长系念于一处而不散乱,此时为了更上一层境界,以心念而代替口念,观想阿弥陀佛白毫光相,令念佛者能入念佛三昧之定;实相念佛是对于念佛功德已深,为了断除“为念佛而佛念”的这种错误执见,使念佛者能以自性念佛、自性弥陀为念佛的要道,这样才能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实相境界,而进入念佛三昧断除一切妄念分别,对于一切法平等一如,我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的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