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二: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二: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佛教之二十二: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 ,戒律出自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 五戒" 、" 十戒" 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因为早在曹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元596 年-667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公元569 年-635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624年-697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沉寂无传,唯南山律宗独承法系,绵延不绝。

  

(2)净土信仰的流传及其代表人物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佛教的神话谱系中,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净土世界之佛,传说他在成佛之前曾发48种宏愿大誓,凡称念他名号者,在死后他都要接引其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为根本经典,主张以念经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

  在《无量寿经》中,为信徒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佛国世界:"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榘、玛瑙合为地,光赫焜耀,微妙奇丽。""七宝诸树,周遍世界,……行行相植,茎茎相望。""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若食时,七宝应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至,复至。" 如此美好的彼岸世界,当然会使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向往。

  净土信仰在中国流行很早,东晋时高僧慧远就曾和弟子123 人,在庐山结白莲社,发誓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后世净土宗尊慧远为初祖,净土宗也称莲宗。以后净土信仰代有鼓吹者。东魏昙鸾(公元476 年-542年)曾向陶弘景学过长生术,后得菩提流支译的《观无量寿佛经》,改信净土。他著有《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影响很大。

隋唐之际的道绰和善导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公元562 年-645年)原是涅槃学者,见到记载昙鸾的碑文后,改信净土。他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日限七万遍。唐贞观年间讲《观无量寿佛经》200 遍,广劝念佛。教人以小豆记念佛次数,据说竟日积" 数百万斛"。又教人以念珠记念佛之数,"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善导(公元637 年-681年),在山西玄中寺听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归依净土法门。后赴长安,在光明、慈恩诸寺宣扬净土信仰。他一生抄《阿弥陀经》几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幅。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转经行愿往生净土事赞》等。至此,净土宗的理论和行仪趋于完备,正式成为一个宗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不过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没有严密的传法系统。特别是宋代以后,净土成为天下共宗,所以其" 七祖" 、" 九祖" 之说,皆无确切的传承关系,只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

  

(3)" 开元三大士" 与中国密宗

  密宗是印度密教在中国流行的结果。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它既保留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祭祀、供奉、拜火、咒语等宗教仪式。密教主张身、口、意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即手结契印(手密),口通真言(口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他们认为佛祖的真言密语是不能见诸文字,广为流传的,只能传给受过灌顶礼的弟子,并以此与" 显教" 诸派相区别。

  密教的部分经文从三国时期就有传播,但唐以前流行的都是所渭的" 杂密" ,而" 纯密" 则是由" 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

善无畏(公元637 年-735年)出身于南印贵族家庭,出家后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公元716 年)到长安,受到玄宗的礼遇,被尊为国师,设内道场,为皇族受灌顶礼。在长安期间传播" 胎藏界" 密法,译出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为密宗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刚智(公元669 年-741年),南印度人,先学经律,后专密藏。开元八年(公元720 年)从海路来华,到长安后也被尊为国师,主要弘传" 金刚界" 密法。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4 部,7 卷著作。

不空(公元705 年-774年),北印度人,自幼出家,投于金刚智门下,协助译经。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秉承遗命,赴印度和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寻找密教经典。天宝五年(公元746 年)返中国,带回1200卷梵本经文。据《开元释教录》,不空共译出密教经典111 部,143 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 四大翻译家" 之一。他设内道场,为玄宗、代宗、肃宗授灌顶礼,成为三朝国师。在" 三大士" 门下,

中国密宗传人中有两名佼佼者,一个是一行(公元673 年-727年),他不仅协助善无畏译经,传教,而且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撰《开元大衍历》。一个是惠果( ——公元805 年),曾向善无畏学" 胎藏界" 密法,向金刚智学" 金刚界"密法,并为代宗、德宗、顺宗受灌顶礼,亦为三朝国师。他主持青龙寺期间,将密宗传给了日本僧人空海,开" 东密" 之门。

  密宗有一套复杂的宗教仪轨,他们认为仪轨是如来以秘密顿证来渡济众生的规范,所以搞得极为隆重、神秘,传经时必须有礼拜、供养、念诵等仪轨相随,如" 修曼荼罗"。" 曼荼罗" 也译为坛,或圆轮具足,在坛场上悬挂佛或菩萨像,供众人膜拜。" 护摩" 是一种拜火仪式,在祭坛上设火炉,焚烧乳木、供物,以求本尊保佑。这些仪轨与当时中国佛教正在日趋简化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密宗修行仪轨中的男女双修,中国人更难接受。不论密宗对" 无上瑜伽" 做什么样的解释,这种男女混杂,以性交为最终目的的活动与封建纲常伦理是相互抵触的。所以密宗仅在唐中叶流行了几十年,武宗灭佛以后再未得到恢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