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从古至今,中国都不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国家,由于封建皇权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完善的构建,因此与其存在本质冲突的宗教活动在国内的发展一直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的。虽然在历史上的某些年代中,由于皇帝的支持佛教等宗教获得了相对尊崇的地位,但是其终究还是附庸于王权的。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古代僧人形象

而除了流传入中国的正统教派之外,中国国内也有不少本土教派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而其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出现于南宋初期的白莲教了。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白莲教教徒都曾经发起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这些王朝的兴衰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然而在南宋初期,白莲教刚刚兴起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十分强烈的斗争意识,那么这个教派是怎么在广大劳动群众中获得支持,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呢?

白莲教的起源——净土宗

  • 1. 净土宗的教义

白莲教的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南宋初期的僧人茅子元,其是吴郡昆山人,早年曾经在当地的延祥寺出家,因此其对于净土宗的佛法颇有造诣,其之后自建的教派白莲教也和净土宗有着直接的渊源。

因此想要了解白莲教的特点,我们就要对净土宗进行一定的介绍,在我国净土宗主要分为两个法门,分别为礼念弥勒佛的弥勒净土和礼念阿弥陀佛的弥陀净土。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在东晋之后,弥勒净土一派逐渐式微,而弥陀净土一派则在道绰等人的努力下兴盛起来,成为了国内净土宗的主流。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阿弥陀佛形象

作为中国国内最为重要的佛教教派,净土宗的传入时间也是相当早的,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有人翻译除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这两部净土宗的经典,其教义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在这两部经书中,记载着之前有一个国王出家为僧,其目的是要建立起最理想化的清净庄严佛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其为自己立下了二十四愿,并终于完成,最终化身成佛并建立起了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安乐,也就是佛徒们口中的极乐净土。

而净土宗的教旨就是要引导人们完成修行,从而在离世之后能够前往极乐净土之中。而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徒,在净土宗的佛经中,其对于净土的美好以及现实生活的悲惨进行了大段的描写,这让人们心中的厌世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入信徒的队伍之中。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名僧道绰形象

在隋唐时期,净土宗得到了武则天等统治者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其规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国内佛教派系的主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修习方法。在其经典《观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叙述:

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想起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憭。

也就是说净土宗的修行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进行冥想,这种方式脱离客观世界,其功效难以检验,但是可以让人得到一种所谓的宗教经验,从而变成净土宗的信徒。但是这样的冥想法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还是太过于艰深,因此其后来者又创造出了吟诵阿弥陀佛名号即为修行的理念,其中的代表人物道绰甚至每天要吟诵阿弥陀佛七万遍。

这样的修行方法简单易懂,十分适合普通民众进行修习,而且在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百姓对于安定的极乐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向往,这也是其能够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 2. 茅子元的布道

而在北宋末年的时候,白莲教的创始人茅子元也在修习净土宗的延详寺中修习,其在寺中为僧二十余年,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但是却没有悟到自己修习的意义。直到一天其在坐禅的时候,听到了乌鸦的叫声之后突然顿悟,在留下了"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

在此之后茅子元离开了寺庙,开始致力于创立一个新的教派,并迅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在淀山湖建立起了白莲忏堂,并吸收了不少教众,和自己一同修习佛法,并自称白莲导师。不过此时正处于北宋年末,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异端教派出现在宋地,政府为了稳定政局,不得不对这些新兴起的教派进行了镇压,这让茅子元的传道事业大受打击,之后其更是被流放到了江州一带。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宋高宗赵构画像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茅子元的信念,在到达江州之后,其依然在当地传布教义,并逐渐拥有了大量的信徒,按照其说法,在这段时间中其"化七万之缁衣",这再次引起了南宋政府的重视。不过此时南宋立足未稳,便采取了拉拢的方针,宋高宗在临安召见了茅子元,并赐其为"白莲导师",允许其继续传教,这让白莲教的声势变得十分显赫。

茅子元的学说脱胎于净土宗,其宣讲的教义也主要是鼓励人们修习佛法,并以此得到去往极乐净土的机会,与现实社会没有太多的涉及。其之所以能够在之后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教派,与茅子元对于其学说的本土化改进有着直接的关系。

茅子元对于白莲教教义的改进与其传播的关系

在茅子元进行布道的初期,其依然在使用净土宗流传下来的典籍。但是由于当时百姓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仅仅依靠这些佛教典籍很难将净土宗的教义解释清楚,这也为当时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提出了新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茅子元制作了著名的《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其中四土的概念借鉴了云台宗对于佛土的划分,而三观则指代空观,假观和中观,是天台宗特有的认识论。

在这幅图形中,茅子元用佛像,图形来表现四土的不同等级,为了让百姓能有更加直接的认知,其还在其旁用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加以标注。这四种等级的佛土被其依次标注为"如荫序出身","如边功出身","如科选出身"和"如灌顶王子出身",让百姓能够对这几种佛土的等级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圆融四土总相之图

与此同时其还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偈语在图像的旁边进行了标注,在茅子元离开寺院的时候,同寺的僧人曾经笑话其偈语太过通俗,但是这一特点恰好便于其思想在民间传播。比如在"圆融四土总相之图"的旁边,其附的偈语便是:

自性弥陀佛,唯心净土机,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这样的语句虽然不如高僧的法眼,但是却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好评,再搭配上通俗易懂的图形,白莲教的教义自然更容易赢得下层百姓的欢迎。与此同时茅子元指出想要修习佛法,不需要舍家缘,也不用修禅定,只要念诵佛名即可,这种简单的修行方法让其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白莲教也因此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白莲教组织关系的构建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了白莲教能够吸引大量信徒的原因,那么白莲教的信徒们又为什么能够在后来的朝代中发动多次农民起义呢。在笔者看来,这与茅子元建立起的严格的教派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元末白莲教起义首领韩山童

在白莲教之前的佛教宗派,其信徒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互为"社友",并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因此结构也较为松散。虽然教派的创始人往往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其却不能有效命令指示自己的教众。

但是茅子元在建立白莲教的时候,却将教徒组织起来,然后用师徒,宗门等关系对这些人进行了分类管理。茅子元本人自称为导师,并以"普、觉、妙、道"四字为信徒的定名之宗,以此在各地的信徒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并且将淀山湖的白莲堂作为白莲教永久的教派中心。

他的这些举动无疑加强了白莲教信徒之间的联系,并且用师徒宗门关系构建起了严密的上下级结构,这让白莲教的教主能够有效命令其下属。这样的改造不仅让白莲教在成立初期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更让其能够集聚教徒的力量进行规模较大的行动,也为之后其教徒多次发动叛乱提供了基础。

起源于净土宗的白莲教,为何在后世酝酿了多次农民起义?

清代白莲教教徒

结语

白莲教作为多次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佛教宗派,其虽然被历史学家们视为异端邪说,但是在其成立之初,其创始人茅子元确实只不过想要传播净土宗的佛法,并且还一度得到了宋高宗的承认。其之所以能够诱发多次起义,其实和其组织架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茅子元对于佛教经典进行了通俗化改造,使其能够通过图形等方式得到传播,这让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阶层能够更好地学习佛法。而且其设定的简单的修习方式更是让大量生活困苦的百姓投入到修行之中,以求缓解内心的痛苦。而其设立的严密组织架构更是其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根本原因,这让白莲教的领导者拥有更大的权力,并且有有效的号令体系,这也是其后来能够起事的根本原因。

由于白莲教更加深入底层,而且各地教徒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更容易诱发大规模起义。究其原因,却不是因为白莲教传布歪理邪说,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农民阶层的生活在封建政府的压迫下变得难以为继,悲惨的现状与美好的极乐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才让他们走上了这条反抗的道路,起义的始作俑者终究还是那些贪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以及其他剥削阶级。

参考文献:

【1】《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

【2】《观无量寿佛经》

【3】《元代白莲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