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佛是过来人)

佛是泥塑的,人是血肉的,可人往往还是试图依靠泥塑的佛来完成自我救赎。这种因为带着某种从众的心理暗示,而不得不成为外物附庸的人生,最终却只能换得因果轮回的恶性循环。

我突然觉得,荀子的“性恶论”观点,也许才是对于人性最为正确的解释。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中,从兽到人的进化,在自我内部总是存在人性与兽性的相互厮杀,而仅仅依靠社会制度与法律的强制规范,是永远无法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的目的,所以,大多数的自我救赎不在于跪拜泥塑的佛,而在于人生历练中与自我达成的和解。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作为导演的金基德,他的电影总是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情绪。利用有限的空间尽逼人类所能承受的底线,然后,站在一个极端化的水平,冷冷地看着这种角逐与放纵,最后,不是因为他展示的画面直白粗暴,而是因为他总能让观众产生心理不适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电影与生活高度相似的存在。

这种既恨又爱的观影体验,一次次挑战着人性的底线,却又能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剖析着被文明伪装的丑陋,让人有所警惕与反省。

《春夏秋冬又一春》上映于2003年,这部电影可能是金基德所有作品里最具代表性的。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整体叙事框架上的沉稳,并没有抵消从内而外散发着的激烈思想碰撞。有人可能会因为镜头时刻对准寺庙与和尚,而单纯的把它归类为宗教题材电影,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却是一部利用宗教外衣,探讨人生哲学的电影。

被赋予拯救意味的佛,端坐于高山之巅,而想要依靠佛得到救赎的人类,依旧上演着因果轮回。当从凡尘俗事与万般苦难中慢慢跳出来时,或许就会忽然明白,原来,佛只是过来人,而人却是未来佛。

文章目录

1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电影名字,本身就带着轮回的意思。利用自然四季的交替,寓意人生的成长过程,从懵懂的初始状态到耄耋的平和状态,金基德就像是那个一直充当引导的老和尚,而观众就像是那个小和尚。当走完生命的全过程,又重新开始下一个崭新人生时,旧的成长轨迹依旧在延续。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对于小和尚和老和尚的来历,电影并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他们两个仿佛就像是湖水中央的寺庙,就这么突然存在着。这种人物的设置,摆脱了观众先入为主的形象评判,从而把焦点直接对准人物的此时此刻,不必追究过往,更不必探讨未来。

电影里,小和尚每天都跟着老和尚起床后跪拜佛像敲击木鱼,他对于佛的理解,全然来自跟随老和尚后的模仿。心智未开,自然也就没有自我意识,这也容易导致他的行为方式被本性所驱使。

所以,春天里,他对于小动物们的残害,并不是少不更事就能草草解释的,而是因为人本身作为矛盾体,从出生开始,兽性与人性本就同时存在。人性是在外部干预下强制激发的,而兽性的出现则无需激发便会自发显露。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从这里来看,老和尚在小和尚兽性初露端倪时的及时干预,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他人干预与自我约束比起来,效果微乎其微,毕竟,自我意识崛起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与正视自己本就存在的欲望和兽性。

只可惜,小和尚每天跪拜的佛,只能让他暂时得到心理安慰,老和尚和佛像无形中都成为了他的依赖物,而长期形成的依赖行为,则让他彻底放弃了自我反省与自我警惕。

所以,在电影展示的四季里,小和尚摇摆的自我渐渐迷失,他开始依靠占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贪图淫欲,便占有了养伤的女人;他贪图心理安慰,便占有了泥塑的佛像;他放弃修行的出逃,则是试图想要占有虚幻的生活,最终,因为杀了人,而不得不重新回到寺庙躲避。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欲望的膨胀就像是无底洞,无论是拜佛还是刻心经或是木棍抽打,这些外部的刺激都只是短暂的压制,而想要彻底的约束,则首先需要正视欲望,然后合理利用欲望,在能做与不能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所以,金基德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他不去直接触碰最为玄乎的佛学,而只是站在佛学的肩膀上探讨人性学。于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平和与暴力,善良与邪恶,贪婪与克制,暴躁与稳重,这些通通都是人性所具有的双重性,你必须承认且不得不面对。

2

在电影中,自我救赎这个核心贯穿始终。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春天的杀生,老和尚用小和尚残害动物的方式,在他身上绑上了石头,这并不是惩罚,而是想让小和尚在亲自承受痛苦中慢慢自己领悟,从而获得自我救赎;夏天的贪念,老和尚只能强行送走了养病的女子,试图阻断小和尚萌生的占有欲,这是让小和尚远离俗事之后的自我救赎。只可惜,当迷失的自我渐渐被欲望占据时,很容易造成当局者迷的现象。

秋的救赎与冬的回归,似乎带着一丝希望的曙光,可是,金基德并没有轻易放过对于人性的挖掘,因为,他要的是彻底的警醒,是彻底的反思,也是彻底的重塑。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小和尚砸出来的冰窟窿,断送了一个女人的性命,而背着巨石带着佛像赤裸上身的往山顶攀爬,是想要寄希望于高高在上的佛光,就此可以普照大地。

可惜,在电影中会发现,小和尚和老和尚其实是一样的,即便在眼口鼻耳都贴上了“闭”字,可是,欲望却永远都在心里存在着,这和慧根高低无关,也是无法被佛法照到的。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所谓的佛法无边,大概就是能够摆脱宗教条框的束缚,打破清规戒律的苛责,尝试从诸如佛像等外物的依附,回归到对于自我的认识,有善有恶才是真正的人性。

佛家讲究的是无欲无求,而金基德的这部电影则处处展示着欲望。电影中,如果孤立的寺庙代表人心,那么,周围的水则代表欲望,人心终究逃不过欲望的掌控,你能做的,就是在四季轮回中静观其变。不是试图去消灭它,也不试图去控制它,而是为自己建造一艘小船,学会与欲望和平相处。

在电影结尾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当初的弃婴开始重复着之前小和尚对于动物的残害,而且还是变本加厉的,这就说明,人永远都得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会自我救赎。所谓的六根清净,永远都是一种妄谈,诱惑太多,欲望太浓,怎么可能清净,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合理的引导欲望,自觉地抵制诱惑罢了。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金基德的电影总是这么直白

突然想起来一个故事来,苏东坡与佛印游玩,忽然看到一个观音石像,佛印向前合掌拜礼,而苏东坡指着观音手上的念珠问道:我们在拜观音,那么,既然观音手上也有佛珠,那么她又在拜谁呢?佛印说道:这要问你自己了。

的确,你觉得拜谁,那就是拜谁,因为,求人从来都不如求己。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便是在探讨人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着自我这个概念。与其每天跪拜佛像,还不如时刻反省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强化自我的回归,提高自我的认知,从而在面对欲望撞击时,能够学会从容应对,毕竟,佛就是过来人,而人亦可是未来佛,人人都可以成为渡自己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