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发展道教都做了哪些工作(李渊为什么不废了李世民)

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发展道教都做了哪些工作

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极力发展道教,但是并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可没有像梁武帝萧衍那样只顾个人信仰不管朝政人民。或许他们父子二人都从萧衍身上吸取了教训,在对待道教的态度是都是比较理性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宗教问题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有借鉴性。首先来说道教,在老爹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壮大,虽然在外人看来是为了报答道教的相助之情,其实从后面的对待佛教和儒教以及非本土宗教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唐太宗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

就当时来说,道教、儒教、佛教三教的实力,道教最弱,道观不及佛寺的十分之一,科举制度自隋朝实施以来,儒教的人数就像坐火箭一样上升。作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统治者,这种局面可不是不利于自己开展工作和实现抱负的,毕竟唐太宗李世民的目标是——当个明君。

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上台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增加道观的数量且多次亲往道观祭拜认了没多久的老祖宗并把道教作为国教,同时限制佛寺的数量。一方面扶持道教,一方面限制佛教发展,众所众知,僧人是不用交税的,战争年代选择出家的为了躲避战火吃顿饱饭的人是最多的。出家为僧的人前期避开了各方势力征兵,后期还不用为税赋担忧,别提多开心了,然而这对于刚成立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必须限制其发展。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李渊和李世民只是限制了佛教的发展并没有作出什么极端的举措,因为他们都非常清朝——宗教是为朝廷服务的。是的,没错,他们父子俩对宗教所做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平衡。

是的,平衡,最好是三足鼎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江山稳固。任何一个宗教一家独大都不是一个凌驾于三教之上的统治者想要的结果,李渊和李世民手里攥着三根线,线的另一端是道教、儒教、佛教,他们时刻看着手里的三根线,力求三根线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李世民在大力发展道教的同时发现儒教师出多门且章句繁杂,不利于科举取士,于是明令颜师古等人考订儒家经典,最终整理出了《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这样就使得天下学子可以有的放矢,不用在不正确的道路继续负重前行,同时最重要的是方便朝廷招揽天下英才。

李世民对于佛教的态度在《西游记》中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来,自然是推崇的,不然也不会对偷渡出关的玄奘在取经回来之后给与如此高的待遇。虽然玄奘回国的时候,李世民在洛阳出差,但是还是明令相关部门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待遇,要知道,玄奘回来的时候,负责接待的太常音声人们演奏的可是国宴级标准的“九部乐”。如果没有皇帝首肯,谁敢动用皇家乐队且演奏最高规格的音乐。

当时的唐朝社会,道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非常神秘的,他们可不像佛教为了广纳信徒,平时除了在寺庙定期举行“俗讲”的大型演讲外还会在特定的日子发放药品和物资给周边的穷苦百姓。最重要的是还会为周边的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这里的就业可不是指为他们提供剃度出家受戒成为正式员工的机会,而且寺院的地产都会交给周边的百姓来耕种并支付报酬,就像是地主家里雇的长工和短工,这对于周边的老百姓来说可是个不可多得的福利。

另一方面,寺庙在各处的房地产、餐饮、洗浴、镖局等生意让僧人出面肯定是不行的,总需要有俗人打理吧,这就势必产生很多的工作岗位,员工们自然会对寺庙寺主以及佛祖感恩戴德并且大力宣传佛教文化。

反过来再看一下道教,一般情况下都是久居深山修行或者炼制丹药,并没有什么类似佛教俗讲之类的活动来宣传道教文化以达到广收门徒的目的,这也就难怪道教与佛教进行的多次辩论赛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佛教的僧人们平时的工作就是讲经说法,有着丰富的台上演讲经验,这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对道法的参悟以及如何炼制功效更佳的丹药的道士们所不足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你把精力放到哪里就会在哪里有收获。

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发展道教都做了哪些工作

另一方面,道教的道士们更没有那么多的不动产来给周边的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说,唐朝老百姓对道教的印象就两个字——神秘。正因为如此,后人想要了解唐朝道士的真实生活情况只能靠猜这么一种方式来杜撰他们的日常,确实,相关记录太少了。这可能就真的像他们的教义说的那样——无为。

为了让道教尽快成长成可以与儒教和佛教势均力敌,相互掣肘的宗教,也为了更快地实现三教鼎立的局面,李唐的皇帝们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高宗李治可谓煞费苦心。李渊在位时限制佛寺数量,提高道教的地位,尊老子为祖先并将其供奉在皇家祠堂,亲自到御封的皇家道观祭拜为道教站台;李世民在李渊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道教的扶持力度,在成为“天可汗”之后,向附属国传达传教的意向,要知道,附属国中有许多国家早已被佛教抢占了市场,比如资助玄奘西天取经的高昌以及玄奘沿途经过的许多国家早就被佛教的传教士把市场开发完了。

若论唐朝时受佛教影响最深且国土面积最大的唐朝附属国(唐朝强盛的时候就认他做大哥,实力不济的时候就不认)当属吐蕃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西藏地区。当年文成公主作为李世民刚认得女儿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时将佛经和佛像也带到了吐蕃,此举对于吐蕃来说意义重大。虽然在此之前,密宗已经传入吐蕃,但是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文成公主作为天朝上国派来拯救吐蕃劳苦大众(当时吐蕃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非常的不发达)的“仙女”,对于吐蕃人民来讲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佛教从此在吐蕃扎根,成了最大的教派。

唐太宗既然要为道教扩大势力,肯定不会忘了吐蕃这个友好邻邦,于是向吐蕃传达了道教传教的意图,作为小弟的吐蕃自然是不会驳了老大的面子的。虽然接受了道教的传教,但是道教在吐蕃的发展情况呢,可想而知,并不是特别的好,因为道经并不像佛经那么好理解。

道教的意图是让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养生,延长寿命,无为而无不为;佛教是让人们做到四大皆空,谨遵戒律,通过苦修达到彼岸踏入极乐净土。道教所宣传的思想比较“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比较隐晦和含蓄,中国人还好,外国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佛教的文化比较务实,只需要根据佛经指示的照做就行,一切都有相对应的程序可以施行,这对于吐蕃这种国家的人民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可以说,唐太宗向吐蕃传播道教并没有一开始文成公主传播佛教那样成功。

往西不行,那就往东吧,东边的高句丽、百济、日本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向东传教比向西要顺利得多,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人对道教还是比较欢迎的,离得不远的日本得知此事后也向唐朝廷提出了想要接受传教的想法,这使得李世民比较欣慰,自己的努力总算有了相应的回报。

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发展道教都做了哪些工作

既然如此,不如一鼓作气,再加把火,正在忙着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接到了一个自己不是很情愿执行的命令,那就是把《道德经》翻译成梵文。这个任务对于德高望重且工作繁忙的玄奘法师来说实在是很有压力,万没想到会接到这样的任务,但是没办法,其他人也没有这么高的外语水平,只能当仁不让了。就是不知道梵文版的《道德经》和中文版的《道德经》在内涵上是不是一个意思,恐怕这个问题只有玄奘法师一个人知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