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第七代茅山祖师,首创道教经典目录,启发了绝世武功(茅山历代祖师简介)

第七代茅山祖师,首创道教经典目录,启发了绝世武功

五胡乱华,天下分崩离析。战火频仍,灾荒饥馑接连而至,民不聊生。时逢乱世,生民号天呼问出路,天亦无语。宗教能给人以希望,给看不到亮色的人生以安慰,因此佛、道两教因时发展壮大。北朝以戎狄入主中原,借佛教戎神以正名。大量佛经译入,佛戒、佛律亦渐有规模。崇佛之风也在南朝刮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面对佛教咄咄逼人之势,道教亟需改革。在北朝,是天师寇谦之废除“三张伪法”,建立北天师道;在南朝,则是陆静修主导改革,建立南天师道。

南朝道教的改革需求,较北朝更为急迫。当时主要的道教支派天师道又称五斗米教,东晋末年,五斗米教孙恩率教徒起义,把本已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捅了个千疮百孔。起义部队围攻会稽城时,会稽城的主政官员正是才女谢道蕴的丈夫王凝之。王凝之出身于著名大家族琅邪王氏,且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起义军,王凝之显得胸有成竹。这倒并不是他才能出众,庙算胜券在握,而是琅邪王氏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教,与起义军属同一教派。

会稽城内,王凝之既不出兵也不设防,只是每天去静室磕头念咒。下属请求出兵讨伐孙恩,王凝之不同意,他自信地说:“我已请来神将下界,又借了几万鬼兵把守关隘,大家不用担心。”不知是王凝之道行不足,还是孙恩法术太高,会稽城被攻破,王凝之被同道所杀。

道徒都会相残,天师道非改革不可。到了南朝宋的时候,便有高道陆静修领导了南朝道教改革。陆静修出身于吴兴陆氏,是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这种身份,注定陆静修对道教的改革,必须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陆静修为道教建立了教规教仪。斋戒规仪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东汉道教草创之时,只有粗略的教规。陆静修提出“十戒”,并指出斋戒规仪是成仙得道必由之路。

鉴于道教屡被农民起义军所利用,因此陆静修提出建立独立的道教组织形式。陆静修认为,天师立治统领道徒,就如同政府设立郡县统治民众一样。所以他的具体作法便是把道徒“编户著籍”,按户口进行管理。从陆静修著作的《道门科略》看,信奉道教者是不需要出家的。因此,对道教徒的管理是以户为单位的,这个模式与朝廷无异。

陆静修的另一重大贡献,便是对道教的经典进行了分类,编出《三洞经书目录》。后世道教典籍总集道藏的编著,正是按陆静修制定的原则开展的。“三洞”,即指《上清经》系属之的“洞真”,《灵宝经》系属之的“洞玄”,《三皇经》系属之的“洞神”。“洞”是“通”的意思,是说通达神仙的根本道路。道教深深地启发了金庸,其名著《射雕英雄传》中,从未习武的一介文官黄裳,正是因为编撰道藏,遍读三洞四辅道家经典,成了天下第一高手,并传下威震武林的第一等道家武学《九阴真经》。

宋文帝元嘉末年,陆静修去京城卖药。皇太后王氏十分尊崇陆静修,降尊执门徒之礼。有统治阶级上层的支持,道教兴盛一时,“朝野注意,道俗归心”。这个时候,王朝出了件大事。

南朝刘宋的开创者刘裕出身寒门,本也是一介粗人。刘宋一朝,历代帝王对子女教育都不甚上心。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正是一个不成器的主,惹得老皇帝不快,多次被训斥。要是寻常人家,最多是长辈恨铁不成钢。生在皇家,当儿子的小命,只在皇帝的一句话。刘劭惶惶不可终日,想尽办法掩盖自己的过失。刘劭的思维真是畸形,不去停止作恶,而只求作恶信息不要传到皇帝耳边。阴差阳错,刘劭得到了个巫女。据史书记载,这位名为严道育的“巫女”,能“辟谷服食,役使鬼物”,又用符召神将。这些都是道教的手段。刘劭非常尊敬严道育,称之为“天师”,严道育是不是道士存疑。后来严道育施展巫蛊邪术,想要咒死皇帝,被人告发。从此整个王朝杀来杀去,京城陷入了血海。

第七代茅山祖师,首创道教经典目录,启发了绝世武功

陆静修早算出天下将乱,离京飘然入庐山修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南山,即是庐山。这时,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也在庐山修行,并建东林寺。东林寺外有一条小溪名为“虎溪”,上有小桥。只要慧远踏上虎溪桥,便有神虎高吼。因此,慧远从不送人过虎溪。这一天,陆静修和陶渊明一同拜访慧远,三人相谈甚欢。直至斜日西垂,仍意犹未尽。陆静修和陶渊明告辞,慧远依依送别,不知不觉便上了虎溪桥。神虎啸声震天,三人这才惊觉,一道、一僧、一隐三人相视哈哈大笑。

不仅相交是高人,陆静修教出的弟子也是高道,徒弟中孙游岳最为有名。后来茅山宗开派祖师陶弘景便是出自孙游岳门下。陆静修因此被尊为茅山宗第七代祖师。陆静修改革道教的功绩被后人铭记。道君皇帝宋徽宗非常崇信茅山宗,敇封陆静修为“丹元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