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国学传统之道教的起源

国学传统之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学术定义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 “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区别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

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

9 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是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5] 所以道教和道家本为一体,无须分开来讲。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返璞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创世理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活动准则

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道教养生原理

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道教成仙途径

仙道风骨

即: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

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

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

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

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

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

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

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核心概念

无极:道;

太一:炁;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三才:天、地、人;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为、无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幻、隐居、隐士。

玄门经典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祖师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基本经典

四大基本经典:《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

道教四子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

重要经典

早期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上清大洞真经》、《正一经》、《灵宝经》

修炼经典:《黄庭经》、《心印经》、《坐忘论》、《悟真篇》、《化书》

度人经典:《度人经》、《玉皇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北斗经》、《玉枢经》

宗师著作:《文始真经》、《抱朴子》、《重阳立教十五论》《邱祖全书》、《龙门心法》

劝善经书:《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吕祖说三世因果经》、《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

相关经典:《黄帝四经》、《六韬》、《鬼谷子》、《墨子》、《河图洛书》、《淮南子》、《孝经》、《吕氏春秋》

早晚功课:《清静经》、《护命妙经》、《度厄真经》、《心印经》、《八大神咒》、《诸真宝诰》、《灵官咒》、《邱祖忏文》、《土地咒》、《祝寿文》、《三皈依》

晚坛功课:《救苦妙经》、《得道真经》、《拔罪妙经》、《诸真宝诰》、《报恩宝诰》、《十二愿》、《结经偈》

历代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历代著名的道藏有:唐玄宗时期,搜访天下道经汇编的《开元道藏》;宋真宗时期,张君房主编的《大宋天宫宝藏》(《云笈七签》为其精编版);宋徽宗时期,元妙宗、王道坚主编的《万寿道藏》;金章宗时期,孙明道主编的《大金玄都宝藏》;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这些《道藏》 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现存明朝时期,永乐至正统年 间编修的《正统道藏》,万历年间编辑的《万历续道藏》。

陆静修的《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1996至2004年,张继禹等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中华道藏》。

发端形成

道教始祖轩辕黄帝祭祀天帝,问道崆峒,受教玄素,学医岐伯而始有人问道教。后于首山采铜,荆山铸鼎,王屋炼丹,桥山飞升,至2014年已有4700余年道教历史[3]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由巫祝通过卜筮向天帝请求答案,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继承发扬。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核心信仰。

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教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被道教承袭;《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创茅山派。

《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养生炼丹术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道,命为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

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天师寇谦之以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走向世俗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间都横行无阻,嗣汉真人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张宇初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

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广泛传播

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出现“佛道一家”的景象。台湾道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全真派、纯阳派 、正一道。

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吕祖、妈祖、观音。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壮、瑶、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纳西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道教也传入日韩朝、东南亚、欧美等国,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拥有大量的信众。

喜欢的朋友 关注 转发 评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