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山水有清音》游览篇之十二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山河大地的礼赞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名山大川的七言和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纵逸想象丰富奇特,用仙境和幻境构成了壮丽奇谲的理想世界,寄托了诗人超然世外的高情逸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和《庐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然不是作于同一时期,但都是选择长江黄河边的名山作为制高点,凭借其浪漫雄奇的想象,以站在空中俯瞰山河大地的视角,为长江黄河写下了最壮美的礼赞。

不幸的政治际遇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在庐山避乱。这时唐玄宗派永王李璘带兵沿长江而下,阻止叛军南侵。李璘经过庐山时,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李白本来就盼望能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因此欣然随永王来到金陵。但不久以后永王被人告发企图依托金陵谋反,当时已在甘肃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派兵剿灭永军队,李白也受到牵连,在浔阳下狱。后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江夏(今武昌)再来庐山。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诗题中的卢虚舟,在唐肃宗时担任殿中侍御史。“谣”是乐府歌行的一种体裁。

狂放飘逸的自画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开头两句先为自己画了一幅狂放飘逸的自画像,说自己本来就是楚国狂人接舆那样的人物,唱着“凤兮凤兮”的歌谣嘲笑孔丘。

李白的狂放与楚狂本来神似,所以这个比喻很能表现李白的典型形象,但是诗人用典还有更深一层含义。据《论语。微子》,孔子到楚国时,接舆去见孔子,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凰是儒家认为天下太平的象征。从接舆唱的歌里就可以看出李白自比楚狂,唱着凤歌嘲笑孔丘,实际上是表露了对于肃宗时代政治的不满。又据《高士传》,接舆本名陆通,平时喜欢养性,躬耕自给。因为见楚昭王政治黑暗,才假装疯狂不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楚狂”,最后与妻子改名换姓,游历各处名山,世人传他已经成仙。从接舆的平生事迹又可看出,李白藉以自比的另一层意思,是说自己也将像楚狂那样放荡于名山,以求得道成仙。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四句正是由此发挥,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形象:手里拿着神仙用的绿玉手杖,辞别了江夏的黄鹤楼,遍游五岳,为寻仙道而不辞路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一句概括了李白毕生在名山之中游历的喜好和风神,同时为转入庐山之游自然过渡。

遨游庐山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庐山是李白最喜爱的名山之一。这首诗既然是以庐山为题的歌谣,当然应该描写庐山最重要的景观特征。但是诗人没有局限于游览庐山的客观记述,而是以空中遨游、全景观照的视点,将庐山极度放大,使之远远地超出原有的自然形态。庐山位于南方,属于三十八宿中斗宿的分野。旁有鄱阳湖,长江由此流过。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这三句勾勒出庐山地理位置的特点。庐山的高大秀丽直插云天,仿佛耸立于南斗旁边。于是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也随之极度放大,天上的彩云就像锦缎一般张开,成为屏风上的图案。它的影子便倒映在清澈的鄱阳湖中,使湖面上的水光也闪耀着庐山的青黛色。这一段从山水对映的关系展开庐山的全景,虽然没有写游山之人,但可以想象出具有如此砚野的诗人必定具有无比高大的形象。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由于以上的视角,庐山上所有的景观都和青天相接:金阙本来是指庐山北面的石门,有双石高耸,形状像门,中间有石门水瀑飞泻而下。诗人将它比作“金阙”,仿佛因为打开庐山的这座金门,才见到香炉峰和双剑峰这两座高峰。既然庐山如天上的屏风,那么倒挂在三石梁(据《寻阳记》,庐山上有三石梁,但不可考。)上的瀑布自然就像银河从九天落下。庐山瀑布中香炉峰瀑布是李白的最爱,曾经写过好几首诗赞美它的万千气象,所以这里再次突出香炉峰瀑布远远在望。这一层仍是按照山与水的关系将庐山主要的景点组合为全景,只是角度不断变化而已。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诗人的着眼点本不在介绍庐山名胜,而在渲染它的苍莽气势,所以紧接着“回崖沓嶂凌苍苍”一句又将视野升高推远:从空中望去,庐山曲折的山崖和重叠的岩嶂凌驾于青天之上。青翠的山影与天上的红霞朝日相互映照,东望吴天,长空寥廓,连鸟都飞不过去。这就在极力夸大庐山的高大秀伟之时,又展开了无边高远的空间,为下观长江造势,将诗情推向高潮。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在不幸政治际遇后,李白仙游庐山,以大美山河寄托精神自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四句是全诗视野的最高点,而着重写庐山与长江的关系:长江在浔阳(今九江)分为九道,白浪滚滚,经过庐山浩荡东去,直奔苍茫的大际。黄云万里,随着风势变化。如大海般涌动起伏。诗人将他的视野拓展到天的尽头:长江仿佛挟带着极西头的昆仑雪山,又像是卷裹了万里大漠的黄云。只有纵观天地、俯视一切的诗人才能挥动如椽的巨笔,写出这茫茫九派、波涛似雪、云海翻腾、风云变色的壮伟景象,而诗人的磅礴气势也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寄情山水 仙游太清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诗人借庐山的气象充分赞美了长江的壮观之后,视点回到了山上:“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两句用歌行的重叠句法总结上文,借此转折交代自己写庐山谣的真正用意:因为要步谢灵运的后尘,到庐山上去修炼成仙。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这两句即用谢灵运登庐山的典故,谢灵运写过《登庐山绝顶望诸》诗。据记载,南康府西有石镜峰,上有一块圆石悬崖,明净如镜。谢灵运有诗句说“攀崖照石镜”,即指此处。

李白要去寻找被苍苔埋没的“谢公行处”,也是颇有深意的:谢灵运是东晋大士族,入宋以后,因卷入王室之间的斗争,得罪朝廷被放为外任。但他不久离职返乡,到处游山玩水,藉以体会老庄的“达生”之道。李白的遭际与谢灵运有类似之处,所以他也希望像谢灵运那样离开世俗,在山水间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自由。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这两句就是写这种“达生的心理状态。上句说服食外丹,下句写修炼内丹。李白相信道教,还丹是道教的术语,琴心三叠也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琴心”即平和之心。

这两句说自已想早点服食还丹,因为已经没有留恋世俗的心情了,而且练丹田之气也达到了初步成道的境界。这几句将庐山和求仙联系起来,照应开头“五岳寻仙”的意思,也为前面写景从空中俯瞰庐山和长江的视角找到了落脚处,因为只有超然世外的仙人才能以这样的视野和气魄来观照山川。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所以最后四句的立足点又回到了空中。得道的诗人可以远远看见仙人们在彩云间飘游,手里拿着芙蓉花朝见道教的元始天尊。据说元始天尊住在天中心之上,名为玉京山。这两句不仅进一步将庐山写成了仙境,而且预示诗人也将与仙人们一起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

最后两句扣住题目“寄卢侍御虚丹之意,说自己已经和不可知的人相约于九天之外,愿意接卢敖一起共游太空。这里化用《淮南子,道应训》典故,非常巧妙。该书说,燕国人卢敖曾经游于北海,在蒙谷见到一个长相奇怪的人,正在迎风而舞。卢敖表示希望与此人结为朋友。这个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于臂跳入云中。李白借用这个怪人的原话,将卢虚舟比作卢敖。意谓自己今后将飘游于太清之中,并期待着卢敖和自己一起,在不可知的世外获得永恒的自由。

游仙只是形式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游仙就是突破一切束缚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晚年经历了这样一场政治磨难之后,诗人对世情看得更透,也就更加渴望离开污浊的尘世。但游仙只是虚幻的想象,而祖国山河的壮美才真正使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和人格的寄托,激发出与天地相通的浩然之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这首诗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样,既以其处理个人形象和时空关系的独特方式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又展现了将黄河、长江一类天地之大美与人文之精华融为一体的丰富内涵。

#分享你喜欢的诗词#

#2022我的阅读#

#山水田园诗#

#李白#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