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国佛教八宗史话(一)(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中国佛教八宗史话(一)

三论宗

一、三论宗 史略

三论宗是印度中观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入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如果加上《大智度论》,就成了四论宗。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阐述《般若经》的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船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

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为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由于罗什的般若思想在中国弘传正值魏晋南北朝之“玄谈”盛行时期,佛教也就无形中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当时弘扬般若思想的还有道安等六家七宗,甚至于僧肇等都受到了当时玄学思想的很大影响。直到后期,吉藏大师大力弘扬大乘佛教思想,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论宗思想体系,继承了印度的中观学派的哲学思想。也由于罗什及其弟子的大力弘扬,当时三论思想盛行一时。到南北朝中期以后,由于《成实》、《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经典的日益流行,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诸师并起的局面,三论学说于是被陷入低潮。至陈、隋之时,由于吉藏大师的博学多闻,把弘扬三论作为己任,著书立说、广开法筵,使三论学说得以复兴,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

到中唐以后,由于玄奘法师的声望,佛教思想转入“唯识”学说,再加上三论宗无人继承,唐末以后逐渐衰败,到明清时代基本失传。现今的三论经典是民国初年,由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大藏经抄回中国的,然后印刻流通。但在讲说教义上仍然无人,近代虽有太虚大师、印顺法师等人讲授中观思想,但仍然无有弘扬三论宗的人才。

三论宗传承关系:文殊─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道朗─僧诠─法朗─吉藏─慧灌─福亮─智藏

三论宗起源于释迦、文殊,创始于龙树、提婆,传译于罗什、僧肇,弘通于僧朗、僧诠,大成于法朗、吉藏。任何一个学派都不是一人所立所成,皆是一代人共同努力倡导的结果。三论宗之所以推举释迦、文殊为初祖者,是因为唯识宗推弥勒菩萨为初祖的原故。法藏大师在《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中说:“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两大论师,一名戒贤,二名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颡(sang),异部归依……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著、世亲,近踵(zhong)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名数……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显无相大乘,广辨真空”。由此可见,三论宗推举文殊菩萨为初祖完全是为了于唯识宗相抗衡。因此,从文殊的般若思想到马鸣复兴大乘佛教,由龙树、提婆发展为中观学派。正式成为印度佛教的两大哲学体系之一。

一、三论宗在印度的传承

龙树的中观思想在印度有三大流派:一是由罗什法师所传承的龙树思想,在中国形成了今天的三论宗。另外由青目的弟子清辨、佛护等人传于智光,由日照大师传于法藏,与中国华严宗并融,此派称为“新三论”,晚于罗什,故与今三论宗传承无关。由清辨、佛护的另一派传入西藏,形成了“自续”和“应成”两大派,成为西藏今天的中观学派。自续即自立意,以寂护为代表,即自己创立而成;应成是随应意,以月称为代表,即应承了龙树而成。由清辨和寂护分别于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两次传入西藏。

二、三论宗在中国的传承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在印度广乏传播,由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三年迎请到长安时,翻译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后,逐渐形成为三论思想。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因此,三论宗的传承在形式上是师资相传,其实兼容了学统并用的传承方式。从僧肇以后就没有师资相承,高丽朗(僧朗)传关河旧说,只是从长安讲说三论思想的佛学界听讲三论学之后,来到江南弘扬三论思想。并没有从师就学,所以三论宗在中国的传承是师资学统并用。当时在关内讲说三论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河西道朗。因此道朗对三论宗在中国的传承,如同马鸣对三论宗在印度的传承一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对三论宗能在中国后来的中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南方本来盛行成实,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有高丽僧朗从北地关内学习三论,此时来到南方住摄山栖霞寺弘讲三论,破斥“成实”为小乘,使三论宗能在南方得以弘传,僧朗被推为三论宗在中国传承之第三祖。梁武帝敬其精通大乘佛法,曾派遣十人从僧朗受学三论,唯僧诠得其法要,继承僧朗之法统,为三论宗在中国传承之第四祖。僧诠门下有四大弟子被称为“诠公四友”,有“四句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之称。从此之后三论宗走出山林而入城邑,为三论宗在南方的弘传奠定了基础。

栖霞慧布,发愿“誓不讲说,护持为务”曾北游齐国,亲近禅门。于栖霞请禅师保恭立禅众,使得摄山学风大变。慧布注重于无得正观之实证,喜悦修禅,所以时人谓之“得意布”。长干玄辩,领悟僧诠之法要“中假义”与法朗见解有异,住长干寺讲说三论,吉藏大师称为“中假师”。禅众慧勇,住大禅众寺,一十八载讲说三论思想。名声极大,讲说相续不断,故人称“文章勇”。但因为慧布注重实证,接近禅宗。勇、辩二师,所传不盛。所以,能承山中师僧诠之法派者唯法朗一人,被列为中国三论宗之第五祖。法朗门下人才济济,被称为“朗门二十五哲”西至巴蜀,南极吴越,北到河北。当时三论一派风靡华夏者,莫非兴皇门下之学士,三论宗成为一时之盛况。

法朗门下虽然弟子众多,而吉藏唯传三论之法派,被列为中国三论宗之第六祖。吉藏门下学人更多,但杰出者有五人,被称为“藏门五英”。使三论法派不仅遍布全国,而且远涉海外,东渡日本。但终于因为天台、华严、法相等宗派的相继兴起,使三论法门逐渐冷落,而走向子衰败。尽管有后起的元康、道亮、澄观等人重新振兴三论法派,但仍然还是退出了当时中国佛教的历史舞台。

三、三论宗在日本的传承

日本国之有三论宗,是由吉藏大师的弟子高丽慧灌大师传入。日本最早有佛教是钦明七年(公元538年)由百济国(今韩国)圣明王献佛像、经论,将佛教传入日本。传说早在飞鸟时代,三论宗已经传入日本。也有人认为推古天皇十年(公元602年)到日本来的百济僧观勒为三论学者,后来的圣德太子之师惠慈也是三论学者。但是,在日本的学术界认为推古三十三年(公元625年)到日本来的高丽慧灌才正式把三论宗传入日本。所以慧灌被尊为日本三论宗之初祖。门下有弟子福亮、智藏、僧敏等多人,其中智藏为福亮俗家之子,本是福亮之弟子,因其从慧灌学三论,天智年间又入唐随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后回日本住法隆寺宣讲三论。因此被推为日本三论之第二祖。智藏门下有道慈、智光、礼光三大弟子,其中道慈于大宝年间(公元701年)入唐随吉藏大师再传弟子元康学习三论,回国后传弟子善议,被推为日本三论宗之第三祖。善议一系住大安寺弘讲三论,于是形成为“大安寺派”。由智光、礼光一系住元兴寺宣讲三论,于是形成“元兴寺派”。日本三论宗由此形成分派,影响日本当时佛教界,也是三论宗在日本的全盛时期。

三论宗主要所依据的经论八经四论,有四大经和四小经,四大经是:华严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四小经是:维摩诘经、佛藏经、诸法无行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四论是: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另外有三论宗集大成者吉藏大师对三论宗的著作,主要有三三部,即三玄章: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章;三论疏: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经疏:大品义疏、法华义疏、维摩义疏。

中国佛教八宗史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