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诏移汝州团练副使,得以离开他住了五年的贬谪之地黄州。告别黄州之后,他乘舟沿长江东行,依次转入运河,淮河,再转入汴水,然后设法去汝州。这条水路,与陆路相比,显然是兜了个大圈子。但这样一兜,却使他的活动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一项就是游览庐山。

庐山,这座名山,在历史上与道教,佛教都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苏轼时代,庐山主要是禅宗名刹的集聚之地。苏轼的朋友佛印就在庐山归宗寺任住持,早就写信约他前往畅游。而且,庐山也是苏轼一生仰慕的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南山”,那就更该去瞻仰一回了。况且,他手中还有一本《庐山记》,可以作为导游手册呢!?这是他的一位刚去世不久的朋友陈舜俞留给他的。

据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四月二十四日夜,苏轼就借宿在庐山北麓的圆通寺。不过他此时急着赶去南方的筠州看望贬居的弟弟苏辙。从筠州北归的苏轼,大约在五月中旬,从南麓登上了庐山。在庐山游览十余日,六月上旬离开庐山,六月九日,他就到了湖口,并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在庐山游览期间,苏轼写下了不少诗篇,这里仅介绍苏轼在庐山所写的七首绝句。据孔凡礼《苏轼诗集》卷二十三,苏轼最初写的就是:

一,《初入庐山三首》

(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人是故人。

(二)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而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三)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品读:

他一到庐山,山里的僧俗人众就纷纷传言:“苏子瞻来了!”他就写了第三首,意谓我只是普通游客之一,怎么你们都认识我呢?

然后他马上就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自鸣得意了,所以接着又作了第一首,第二首。

从第二首,我们可以读出苏轼对庐山的长久向往之情,与第三首的自得之意恰成对照。不过,现在看来,诗人之向往名山,与名山之有待于诗人,原来也是互相呼应的事。可以注意的倒是第一首。

所谓“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素,平素,素交。偃蹇,傲慢。苏轼认为,诗人与名山之间,并非一见如故。相反,他感觉到庐山与自己没有交情,不相亲近。他只能寄希望于时间。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来一次,那也许就能跟老朋友见面一样亲切了吧?

然而,至少眼前的“庐山面”,他是不“识”的。所以,游览中的苏轼,他其实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庐山真面目”的问题的。

二,《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品读:

苏轼诗中的谪仙词,指的是: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

日照香护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所谓的“恶诗”,则指的是:

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丈直,雷奔入海无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翻看阵舜俞遗作《庐山记》,苏轼边读边游。在香炉峰下,苏轼回顾了书中所载的唐人描写这一景观的佳句。他觉李白的诗写得好,而徐疑的诗写很很可笑,因而目之为“恶诗”,并作诗嘲弄之。希望瀑布能将徐凝的诗冲刷掉。

他这一番褒贬,成了后世诗论家的谈资。明清两代,就有黄叔灿,翁方纲等,甚至现代还有周振甫等人都为徐凝辩解,认为徐诗有奔腾之势,白练飞的比喻也很贴切形象,算不得恶诗。只是不能与李白的诗去比。

然而,在苏轼的心目中,写诗若不跟李白比,那还能跟谁比呢?

(未完待续,请读下篇)

附图八幅:庐山瀑布等。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

识破庐山真面目:苏轼关于庐山的七首绝句(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