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大话中国艺术史 豆瓣)
被疫情耽误了三年的时光,五一节假也不敢远足,说好的带父母旅行的计划一再落空。
没有出门,拍照都少了仪式感,一时兴起约了本地口碑最好的摄影师,想给二老拍些写真,二老一听不干了,说写真看着太假了,一点不像本人。
我说那不是假,拍照不就是要化点妆,看起来才美一点嘛。二老听了直摆手说:“那是你们年轻人,我们多大岁数了,我们只想要本来的样子!”
我突然想到艺术自媒体意公子说她去餐厅吃饭,来了一个20多岁的美食家,和一个40多岁的美食家。
这个20多岁的美食家啊,他推荐的菜啊,把什么好的都往里加,要最美的餐盘,最贵的食材,最好的厨具,最好的配料,总之就是一切最好的一股脑儿的堆到你面前。
而40多岁的美食家呢,提醒20多岁的美食家:“你要努力做的,是还原食物本来的味道。”
我突然明白了,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需求,年轻人也许人生才刚刚开始,想要的很多,要美要好要所有。而我的父母已经过了人生的高潮,他们只想要做自己,那些外在的已经吸引不到他们了。
就像《大话中国艺术史》中,对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一样:《富春山居图》不只是画,是人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
《大话中国艺术史》作者:潇涵,人送外号“意公子”,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我们来看看,意公子眼里的《富春山居图》,即黄公望眼里的人生。
01 朴素,波澜不惊
全画朴素到只有墨色的山水,而开篇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山,像一位锋芒收敛的智者。
随着山势渐缓,层层叠叠缓缓而上的土堆,蕴含着的厚实、湿润,却没有人烟。只有一排排的树,静静地或立于河岸边,或站在土坡上,波澜不惊。

这就是黄公望自己人生的开篇。黄公望本是天才少年,《西湖竹枝词》对比他的描述是“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可见他从小就精通诗书画,且有远大的志向,极佳的人生开场。
可惜命运就是这么弄人,明明一手好牌却被命运打得稀烂。
02 起伏
顺着画往下看,隔着水路,在山岚的雾气里,看见了小船,看见了山野人家,看见了松枝的摆动,看见了路转峰回。
紧接着画笔突转,整个画面由舒到密,水波泛起,高潮来了,一个山头紧接着一个山头,你以为好像要结束,却看见还有一个山头。

黄公望有着一手好牌,却处于朝代的交替期,他在25岁时当了个小官,43岁时得到了上京升迁的好机会,却因政治牵连进了监狱。
黄公望在监狱两年将功补过保住了性命,而等被放出来的时候,已是年过半百,真是人生幻灭。
03 出口和留白
当延绵的大山远去,一叶扁舟,你问:“前面可还有路?”他说:“有,有云气升腾的地方,就是出口”。
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又升起来了,你又看见了山……
好似低谷的人生中,你又看见了希望。

黄公望的前半生,被这个朝代兴亡、人世更替的时代压制着,毫无反抗的力量。
而当他放下所有,接受世事变幻就是如此的现实,他发现人生不过就是一个漫长的山水,他将人生画进水墨,将人生不同时期的感悟融入山水:
山水有情,年有四季,但它们始终如故,不因人的期盼而变化停留。

而画面最后是一片水沙,是一段最长的留白,就好像人生的一段省略号一样,未完待续。
总结
黄公望笔下富春山的一年四季,从开篇的宏大的起势,到春日烟雾人家的淡然,再到夏日群山的繁华,到秋日繁华落尽的最后绚烂,到冬日肃静苍茫的远山。横亘在画面深处的白沙,就好像在告诉你这一切并没有结束,随时可以从头开始。
对应他自己的一生:幸运——不幸——幻灭——重生。难怪意公子会说:“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
黄公望画下了富春山的一年四季,但我们却好像看尽了一个人的一生,从郁郁葱葱到肃静苍茫,就像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欣赏一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中国名长画,要远观,要近赏,要走着看,要停下来品,画如人生,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