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即为良医)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为何在元朝以后就行不通了?因为医户制度开了历史的倒车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范仲淹(989年-1052年),从他的履历来看,他无疑选择的前者,成为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能臣,也因此,世间或许少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宋朝莘莘学子中出了不少杏林中人,如被誉为中医幼科之鼻祖的钱乙(约1032年-1113年),集中医针灸之大成,并主持设计了针灸铜人(见注释1)的王惟一(987年-1067年),在中国医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到了宋末元初,书生既可以当官又可以从医的路变得行不通了,原来统治者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在全国推行世袭制度,这里不仅包括身份和地位,同时还包括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职业世袭的制度下,农民家庭被称农户,生下的孩子就要世世种地,屠夫家庭被称为屠户,下一代就要继续杀猪,而医生家庭便被称为医户,只有出身于医户家庭的孩子才有资格继续从医。

这种“一刀切”的管理制度无疑开了历史的倒车,在原本想步入杏林的书生面前,树立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朱元璋推翻元朝,却为何沿用了医户制度?一刀切的制度也有好处,但还是弊大于利

元朝统治中原不到百年,便被朱元璋(1328年-1398年)赶回了草原,出身农民的草根皇帝深知民间疾苦,并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但也拥有所在阶级的局限性。朱元璋虽然废除了很多前朝的等级制度,却依旧沿用了医户制度,还将其进一步推广到了其他行业,并产生了民户、军户、匠户等新的垄断职业群体。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医户制度,在王朝更迭百废待兴的时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中医疗人员的数量,同时也保证了中医医术的传承,但同时也变相形成了一个类似“铁饭碗”的制度。出身医户的人不管如何都注定会成为医生,这就造成了后代医生学习动力的主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人才的发展。

同时过于严苛的限制,比如禁绝医户子弟参加科举,就进一步加深了医户群体抵触情绪。明代医生的社会地位虽然并不高,但也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存在,所以为了缓解医户制度造成了矛盾,明朝中后期便为医户子弟增加了两条进入仕途的途径。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一条是在太医院增设了医学,挑选各地医户子弟中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不过人数很少,因此竞争十分激烈,入选后学成的学生就能够进入太医院任职。另一条是明代在各地也兴办医学,鼓励医户子弟入学深造,以备朝廷不时之需(海选地方官办医务人员)。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医户制度下的御医选拔,分为三条路:考试、推荐和捐钱

在古代做医生,除了在民间行医以外,还有一个更加显贵的去处,那便是太医院(又称太医署)。这一制度始于金代,唐宋得到进一步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太医院除了负责为皇亲国戚诊病,还兼具一定现如今卫生部的职能(但权限很低)。

所以太医院的御医往往都有了一层官员的身份,自然也就相当于走进了仕途,这对于想科举却不让考的医户子弟无疑是天大的福音,但也因此导致太医院的选拔很是激烈,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按照方式可以分为【考试】、【推荐】及【捐官】。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考试是进入太医院的主要方式,其对象主要分为太医院医士(相当于官府中的吏员)还有地方医官。

太医院会每隔一段时间,在全国医户子弟中招收一批学员,完成学业并且考试合格便可以成为太医院医士。即使考试不合格,还有一次补考机会。太医院医士的身份,有些类似官府中的吏员,主要职责是协助御医,但又与吏员制度不同,医士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御医,而吏员就只能当一辈子辅助角色,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便是吏员的代表,其最终不得不走了一条杀人放火为招安的惊天之路,才最终成为大宋的一名官员。

言归正传,除了医士,太医院还会通过对地方医官的考核,选拔出一些优秀者成为御医,但数量是无法和医士相比的,要少很多。医官考核与古代官员的考核有些类似,如果是太医院的直属单位考核期为3年,地方则需要工作满6年,且最终考核优异方可晋升为御医,后来因为竞争激烈,期限有进一步延长至6年和9年。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成为御医以后,晋升之路还没到头,在其之上还有院判、院使和提点(后空缺弃用),院使便为太医院最高管理者,由左右院判共同辅佐。想坐上这几个职位,就不仅要靠实力了,还要靠运气,因为只有当院判出现空缺时,才会启动晋升程序,因为古人也知道医生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所以压根就没有针对院判设置什么任期限制。

除了正规途径的考试选拔,【推荐】也是成为御医的一种方式,被推荐的人往往都是在地方小有名气的名医,甚至有些名医连帝王都会亲自过问。明朝初年令朱元璋不忍杀的戴思恭,以及为明成祖朱棣看过病的盛御,便都是因神医美名而被举荐进入太医院的。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

到了明朝末期,太医院还实行了【捐官】制度,这无疑滋生了社会不良风气,同时也拉低了太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一些在民间通过世袭家学潜心研究医术的人才就很难像明朝初期那样出人头地了。随着时间积累,明朝医户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在改革者的努力下,医户制度最终在明朝末年被废止。

历史证明,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故步自封,终将会被时代的浪潮拍入历史的沙尘之中。

注释1:针灸铜人由当时针灸专家王惟一主持下制作完成,当时共制作两具,后皆因战乱遗失。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结晶,是宋朝医学教学考核时的重要工具,考核时会将铜仁表面图蜡,考生只有用针刺对相应穴位才会通过考核。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搞错了一点,谁说医生不能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