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各「洛」078

洛洛,◆水或其他液體流下貌。○《山海經‧西山經》:“爰有[淫水],其清洛洛。”○[郭璞]注:“洛洛,水留下之貌也。”○[郝懿行]箋疏:“[陶潛]《讀山海經》詩云:‘落落清[瑤]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瑤,皆假借聲類之字。”○[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三:“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瑤]流。”一本作“落落”。○《敦煌變文集‧韓朋賦》:“三鳥并飛,兩鳥相搏,一鳥頭破齒落,毛下紛紛,血流洛洛。”

作洛,◆語出《書‧多士》:“今朕作大邑於茲[洛]。”○[周]都於[鎬京],[周成王]時,[周公]又建[洛邑]為東都。後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文選‧張衡<東京賦>》:“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薛綜]注:“我,我[高祖]也。謂天下新造草創,不暇改作。”

中洛,◆中都[洛陽]。○《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成周]之隆,乃即中[洛]。”○[李賢]注:“[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陽]也。”

紙貴洛陽(纸贵洛阳),◆[晉][左思]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豪富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為之紙貴。事見《文選‧左思〈三都賦〉》[李善]題解引[臧榮緒]《晉書》及《晉書‧文苑傳‧左思》。後因以“紙貴洛陽”形容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阿英]《關於<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在當時確實是一時紙貴[洛陽],風行海內。”亦作“紙貴洛城”。○[唐][盧照鄰]《雙槿樹賦》序:“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城],[陸生]聞而罷笑。”亦省作“紙貴”。○《北齊書‧邢邵傳》:“自[孝明]之後,文雅大盛,[邵]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出,京師為之紙貴,讀誦俄遍遠近。”○[唐][劉禹錫]《和留守令狐相公》:“君來不用飛書報,萬戶先從紙貴知。”○[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一九:“作賦曾聞紙貴誇,誰令此紙遍京華?”◆补证条目■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豪富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事见《文选·左思〈三都赋〉》李善题解引臧荣绪《晋书》及《晋书·文苑传·左思》。后因以“紙貴洛陽”形容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明张岱《王谑菴先生传》:“房書出,一時紙貴洛陽,士林學究以至村塾頑童,無不口誦先生之文。”○清赵翼《醉时歌赠春农同年》:“時來紙貴洛陽城,運去牕糊酒家牖。”

紙貴洛城(纸贵洛城),◆見“紙貴洛陽”。

怨洛神,◆傳說[晉]人[劉伯玉]妻子[段氏]生性善妒,只因[劉]對她稱贊過[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她便心懷嫉妒,投水而死。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後以“怨洛神”為妒婦的典故。○《紅樓夢》第九二回:“若是那些艷的,[王嬙]、[西子]、[樊素]、[小蠻]、[絳仙]等;妒的是禿妾髮、怨[洛神]等類。”

有洛,◆1.古國名。為[商]所滅。有,詞頭。○《逸周書‧史記》:“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農失其時。”○[朱右曾]校釋:“其地在[山西][潞安府]。”○[晉][張華]《博物志》卷十:“昔[有洛氏]……人民困匱,[商]伐之,[有洛氏]以亡。”◆2.指[洛水]。有,詞頭。○《書‧五子之歌》:“﹝[太康]﹞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孔]傳:“[洛水]之表,水之南。”

伊洛之學(伊洛之学),◆指[宋][程顥]、[程頤]的理學。○[程]氏兄弟[洛陽]人,講學[伊][洛]之間,故稱。○《宋史‧隱逸傳下‧劉勉之》:“時[蔡京]用事,楚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明][宋濂]《贈林經歷赴武昌都衛任序》:“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實自[艾軒]始也。”亦省稱“伊洛”。○[宋][陳亮]《書伊洛遺禮後》:“[伊][洛]遺禮,其可見者惟婚與喪祭,僅存其一二,今以附諸《補亡》之後。”○[清][劉大櫆]《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狀》:“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訓,言動皆必之禮。稍長讀書,益悟浮華放浪之非,深究[伊][洛]之源流,蔚為儒者宗師。”

伊洛傳芳(伊洛传芳),◆牡丹的別稱。○[明][陶宗儀]《輟耕錄‧記宋宮殿》:“牡丹曰伊洛傳芳。”

伊洛,◆1.亦作“伊雒”。○[伊水]與[洛水]。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伊][洛]流域。○《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韋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嶺]。○[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唐][杜甫]《北征》詩:“[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歐陽修]《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伊][洛],當時意氣尤驕矜。”○[清][葉襄]《禹陵》詩:“泉源留儉德,[伊][洛]想神功。”◆2.指二[程]理學。參見“伊洛之學”。

咸洛,◆[咸陽]與[洛陽]的並稱。○《梁書‧侯景傳》:“豺狼肆毒,侵穴[伊][瀍],[獫狁]孔熾,巢栖[咸][洛]。”○[唐][李白]《送戴十五歸衡岳序》:“[戴]侯寓居[長沙],稟湖岳之氣;少長[咸][洛],窺霸王之圖。”參見“咸京”。

溫洛(温洛),◆1.古代傳說,謂王者如有盛德,則[洛水]先溫,故稱“溫洛”。○[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贊曰:榮[河]溫[洛],是孕圖緯。”○[范文瀾]注引《易乾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六日乃寒。”○[南朝][梁][任昉]《九日侍宴樂游苑》詩:“時來濁[河]變,瑞起溫[洛]清。”○《隋書‧天文志序》:“昔者榮[河]獻籙,溫[洛]呈圖。”◆2.借指[洛陽]。○[唐][王維]《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當賊逼溫[洛],兵接[河][潼],拜臣[陝州],催臣上道。”

鐵洛(铁洛),◆見“鐵落”。

蜀洛,◆[蜀]黨、[洛]黨的並稱。○[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一:“[蜀][洛]之黨,亦曰[許][洛]。蓋以[潁濱]晚居[許田],然[東坡]卜居[陽羨]而葬[郟],未嘗一日居[許]也。”參見“蜀黨”、“洛黨”。

商洛,◆亦作“商雒”。◆[商縣]和[上洛縣]之合稱,[漢]初“四皓”曾隱居於此。○《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晉][桓溫]《薦譙元彥表》:“雖[園][綺]之棲[商][洛],[管寧]之默[遼海],方之於[秀],殆無以過。”○[唐][李群玉]《自澧浦東游江表》詩:“高風動[商][洛],[綺]皓無馨香。”

陝洛(陕洛),◆[陝縣]和[洛陽]的並稱。○[宋][馬永卿]《嬾真子》卷二:“[溫公][熙寧][元豐]間嘗往來于[陝][洛]之間。”

三洛,◆謂腕。○《全唐詩》卷八七九載《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原注:“死其三洛,謂搔其腕;五峰,通呼五指也。”

熱洛河(热洛河),◆食物名。以鹿血和鹿腸合製而成。○《太平廣記》卷二三四引[唐][盧言]《盧氏雜說‧熱洛河》:“[玄宗]命射生官射鮮鹿,取血煎鹿腸食之,謂之熱洛河。賜[安祿山]及[哥舒翰]。”○[明][王世貞]《寄甘肅侯中丞儒宗》詩:“那能醉爾葡萄酒,射鹿還煎熱洛河。”亦作“熱洛何”。○《新唐書‧哥舒翰傳》:“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為熱洛何以賜之。”

熱洛何(热洛何),◆見“熱洛河”。

曲洛,◆見“曲諾”。

青洛,◆[江西][青原山]和[浙江][洛迦山](即[普陀])的並稱。○[青原山]為[唐]禪宗六祖[慧能]弟子[行思禪師]修行之處。○[洛迦山]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泛指佛教聖地。○[五代][齊己]《梓栗杖送人》詩:“禪家何物贈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尋。拄去客歸[青][洛]遠,採來僧入白雲深。”

普洛美修斯,◆見“普羅美修士”。

普洛,◆見“普羅列塔利亞特-普羅列塔利亞特”。

洛澤(洛泽),◆冰凍貌。○[唐][元稹]《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赫赫[韋]門,祁祁騫騫。蹙蓄峻峙,洛澤清源。”

洛英,◆[洛陽]耆英。○[宋][劉克莊]《賀新郎‧癸亥九日》詞:“鶴歸舊里空悲吒,歎原頭、纍纍高冢,[洛]英凋謝。”參見“洛陽耆英會-洛陽耆英會”。

洛陽紙貴(洛阳纸贵),◆[晉][左思]作《三都賦》,構思十年,賦成,不為時人所重。及[皇甫謐]為作序,[張載]、[劉逵]為作注,[張華]見之,嘆為“[班][張]之流也”,於是豪富之家爭相傳寫,[洛陽]紙價因之昂貴。見《晉書‧左思傳》。後以“洛陽紙貴”稱譽別人的著作受人歡迎,廣為流傳。○[清][蕊珠舊史]《京塵雜錄‧丁年玉筍志》:“於是傳寫《看花記》者,幾有[洛陽]紙貴之歎。”○[柯岩]《奇异的書簡‧我們這支隊伍》:“自古以來,詩人唱和,贈友明志,嘗有[洛陽]紙貴之說。”

洛陽田(洛阳田),◆[後魏][許洛陽]官拜[雁門]太守,其“家田三生嘉禾,皆異畝同穎”,時稱“洛陽田”。事見《北史‧許洛陽傳》。後用以指良田。○[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摺:“你便有[洛陽]田[平陽]果,鈔廣銀多,有時節典了莊科,准了綾羅,銅斗兒家私恰做了落葉辭柯。”

洛陽生(洛阳生),◆指[漢][賈誼]。○[清][陳夢雷]《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任同[莘野]相,志切[洛陽]生。”

洛陽社(洛阳社),◆[晉][葛洪]《抱朴子‧雜應》:“[洛陽]有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陳子敘]共守事之,從學道。”後稱退隱者所居為洛陽社。○[南朝][齊][謝朓]《落日悵望》詩:“既乏[瑯琊]政,方憩洛陽社。”○[唐][王維]《過李揖宅》詩:“一罷直城酌,還歸洛陽社。”

洛陽橋(洛阳桥),◆1.指[洛陽市][天津橋]。○[唐][李益]《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宋][岑象求]《吉凶影響錄》:“[韋丹]未第時,[洛陽橋]見漁者得一黿甚大,[丹]異之,買投於河。”○[明][張昱]《感事》詩:“[洛陽橋]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2.指[泉州]之[萬安橋]。在[福建省][泉州市]東北[洛陽江]上,故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橋。○[北宋][蔡襄]守[泉州]時建成,並題名為[萬安渡橋]。因造橋工程艱巨,故有海神協助修橋的神話。初成時長三百六十丈,廣一丈五尺,後屢有擴建。○[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夏得海》:“[泉州][洛陽橋]畔,有[夏將軍廟],俗傳[蔡忠惠]守[泉]時,因修橋,遣醉隸[夏得海]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時興工。儒者多斥其妄。按[洛陽橋]託始於[忠惠],醉隸事則係[蔡錫]。見《明史》本傳。後人因[蔡]姓而誤附於[忠惠]耳。”參閱[宋][程大昌]《演繁露‧洛陽橋》、[清][施鴻保]《閩雜記》。

洛陽花(洛阳花),◆1.牡丹的別稱。因[唐][宋]時[洛陽]牡丹最盛,故稱。○[唐][李商隱]《漫成》詩之一:“遠把[龍山]千里雪,將來擬並洛陽花。”◆2.即石竹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瞿麥》:“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餘,梢間開花……俗呼為洛陽花。”○[清][吳偉業]有《題畫‧洛陽花》詩。

洛陽才子(洛阳才子),◆原指[漢][賈誼],因其是[洛陽]人,少年有才,故稱。後泛稱[洛陽]有文學才華的人。語出[晉][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詩之三:“[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王琦]注:“﹝[洛陽]才子﹞,謂[賈誼]也。○[賈至]亦[河南][洛陽]人,故以[誼]比之。”○[前蜀][韋莊]《菩薩蠻》詞:“[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洛陽才(洛阳才),◆1.[洛陽]才子的簡稱。○[北周][庾信]《聘齊秋晚館中飲酒》詩:“欣茲[河朔]飲,對此[洛陽]才。”○[倪璠]注:“[東魏]本從[洛]遷都[鄴]地,[齊]受[魏]禪,故於[齊]之諸臣稱為[洛陽]才也。”○[明][何景明]《短歌行贈賈西谷》:“君不見[賈生]自負[洛陽]才,南遷且作[長沙]傅。”詳“洛陽才子”。2.[漢][洛陽][賈誼]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絳][灌]之屬盡害之,終遭貶謫為[長沙王]太傅。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後因以“洛陽才”比喻遭貶謫、流放之才人。○[唐][李白]《放後遇恩不沾》詩:“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

洛陽(洛阳),◆牡丹的別稱。因[唐][宋]時[洛陽]盛產牡丹,故稱。○[明]徐渭《牡丹賦》:“何名花之盛美,稱洛陽為無雙,東[青州]而南[越],曾不足以頡頏。”○[清][黃宗羲]《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陽、茉莉、真珠、煙蒲、石竹。”參見“洛陽花”。

洛宴,◆指[周公]卜都[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之事。○《文選‧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伊思[鎬]飲,每惟[洛]宴。”○[李善]注引[東陽無疑]《齊諧記》:“[束晰]對[武帝]曰:‘[周公]卜[洛邑],因流水以泛酒。’”

洛學(洛学),◆指[宋]儒[程顥]、[程頤]的學說。因其是[洛陽]人,故名。○[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淳熙]中尚[蘇]氏文多宏放,[紹熙]尚[程]氏曰洛學。”○[元][袁桷]《過揚州憶昔》詩之三:“高視[漢]庭無出右,清談洛學竟成真。”○[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宋儒議論之偏》:“[朱文公]意尊洛學,故於[蘇]氏門人,有意貶抑,此門戶之見,非是非之公也。”

洛下,◆1.指[洛陽]城。○[南朝][梁][劉令嫻]《祭夫徐悱文》:“調逸[許]中,聲高[洛]下。”○[宋][蘇軾]《次韻劉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山西]老將詩無敵,[洛]下書生語更妍。”○[明][王世貞]《明佐游梁無資作歌見援聊此奉復》詩:“吾家弱弟慚小落,[洛]下東西兩間屋。”◆2.複姓。○[漢]代有[洛下閎]。見《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

洛尾,◆指[安徽省][洛河]北至[懷遠縣]入[淮]處。○[宋][蘇軾]《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詩:“繫舟清[洛]尾,初見[淮南]山。”

洛水,◆1.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漢][揚雄]《羽獵賦》:“鞭[洛水]之[宓妃],餉[屈原]與[彭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唐][王維]《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2.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陝西省][北洛河]。○《山海經‧西山經》:“[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3.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諸源之一。◆4.古水名。一名[洛澗]。即今[安徽省][洛河]。

洛蜀,◆指[洛]黨和[蜀]黨。為[宋哲宗]時[元祐]三黨中的兩黨(另一黨叫[朔]黨)。○[明][葉襄]《感舊》詩:“[洛][蜀]紛爭日,君王宵旰時。”○[明][沈欽圻]《詠史》:“一堂爭[洛][蜀],四鎮角熊羆。”參見“洛黨-洛黨”、“蜀黨-蜀黨”。

洛書(洛书),◆儒家關於《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孔]傳:“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若乃河圖孕乎八封,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朱自清]《經典常談‧周易》:“那講五行的《洪範》,據說也是[大禹]治水時在[洛水]中從一隻神龜背上得着的,也出於天賜。所謂‘洛書’,便是那個。”按,《漢書‧五行志上》謂《洪範》文中由“初一曰五行”起至“畏用六極”共六十五字,乃《洛書》本文。參見“河圖洛書”。

洛食,◆原指[周公]營東都,先卜地,[洛]得吉兆。引申為定都。○《書‧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周秉鈞]易解:“食,謂吉兆。”○[漢][張衡]《東京賦》:“[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北周][庾信]《周使持節大將軍丘乃敦崇傳》:“[洛]食之始,上馬治國。”

洛師(洛师),◆[洛京]。師,京師。○《書‧洛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漢][阮瑀]《吊伯夷文》:“余以王事,遵彼[洛師]。”○[唐玄宗]《軒游宮十五夜》詩:“行邁離[秦國],巡方赴[洛師]。”

洛神珠,◆草本植物名。即酸漿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酸漿》:“醋漿、苦葴、苦耽、燈籠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小者名苦蘵。”

洛神,◆傳說中的[洛水]女神,即[宓妃]。後詩文中常用以指代美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道士,與[浮丘]同遊[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唐][溫庭筠]《蓮花》詩:“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八五:“九泉肯受狂生譽,藝是[鍼神]貌[洛神]。”○[清][俞蛟]《潮嘉風月記‧麗品》:“[柳南]賦詩二十首,歌以當哭,節錄其半……‘一枝冷艷誰堪似,妙手玲瓏寫[洛神]。’”

洛社,◆1.[宋][歐陽修][梅堯臣]等在[洛陽]時組織的詩社。○[宋][歐陽修]《酬孫延仲龍圖》詩:“洛社當年盛莫加,[洛陽]耆老至今誇。”○[清][趙翼]《新春招程霖岩湯蓉溪二丈暨莊學晦家緘齋小集》詩:“作詩傳他年,或可洛社繼。”◆2.即洛陽耆英會。○[宋][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葉敬常]《上巳日同哲夫寄芳微之毅白諸社友北郊修禊》詩:“雅集[蘭亭]洵樂事,相逢洛社有耆英。”參見“洛陽耆英會-洛陽耆英會”。3.洛陽社的簡稱。○[宋][劉克莊]《念奴嬌‧壽方德潤》詞:“洛社自佳,[鏡湖]雖好,莫問君王乞。”參見“洛陽社”。

洛如花,◆樹名。○[唐][馮贄]《雲仙雜記‧洛如花》:“[吳興]山中有一樹,類竹而有實,似莢狀。鄉人見之,以問[陸澄]。○[澄]曰:‘名洛如花。郡有文士則生。’”

洛橋(洛桥),◆指[洛陽市][天津橋]。橋在[洛水]上,故[唐][祖詠]《江南旅情》詩:“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洛派,◆[宋]儒[程顥][程頤]兄弟是[洛陽]人,後人便稱其學派為洛派。○[范文瀾]《唐代佛教‧禪宗》:“[宋]儒洛派大師[程顥]有一次游[定林寺],偶進僧堂,見到周旋步伐,威儀濟濟,伐鼓考鐘,內外靜肅,一坐一起,併合清規,嘆為三代禮樂盡在此中。”

洛女,◆指[洛水]女神。○《宣和遺事》前集:“悄似[嫦娥]離月殿,恍然[洛女]下瑤階。”○[清][曹寅]《瓶中月季花戲題》詩:“[智瓊]拍額未全黃,[洛女]凌波尚渺茫。”參見“洛神”。

洛靈(洛灵),◆洛神。○[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南朝][梁][江淹]《秦女贊》:“願使[洛]靈往,為我道奇芬。”參見“洛神”。

洛口倉(洛口仓),◆古糧倉名。又名[興洛倉]。○[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築。故址在今[河南省][鞏縣]東南。因地處舊[洛水]入[黃河]處而得名。周圍二十餘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糧食八千石。○[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攻克此倉,並增築[洛口城],周圍四十里。○[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復置[洛口倉]於此。○《通鑒考异‧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引《革命記》:“[密]說[讓]曰:‘[洛口倉]米逾巨億,請公發一札之令,使[密]奉之,告諸道英雄,就倉喫米,必當雲合響應,受命於公,然後稱帝號以定中原。’”

洛京,◆即[洛陽]。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稱。○《晉書‧王浚傳》:“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詩:“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新五代史‧職方考》:“[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洛荒,◆狂言亂語。

洛花,◆洛陽花的省稱。特指牡丹。○[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洛花以穀雨為開候。”○[宋][范成大]《次韻同年楊使君回自毘陵同泛石湖舟中見贈》:“洛花堆錦煖,[吳]藕鏤冰寒。”參見“洛陽花”。

洛龜(洛龟),◆指傳說中[大禹]治水時,自[洛水]而出、背負[洛書]的神龜。○[唐][黃滔]《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明][李贄]《方竹圖卷文》:“龍馬負圖,[洛]龜呈瑞。”參見“洛書”。

洛都,◆即[洛陽]。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稱。○[宋][張元幹]《滿庭芳‧壽富樞密》詞:“[韓國]殊勳,[洛都]西內,名園甲第相連。”○[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永嘉]之亂,[洛都]覆沒。”

洛黨(洛党),◆[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新法的朝臣三黨之一,以[程頤]為首,主要成員有[朱光庭]、[賈易]等。因[程頤]是[洛陽]人,故稱。○[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元祐三黨》:“[洛]黨:[程頤]為領袖,[朱光庭]、[賈易]等為羽翼;[蜀]黨;[蘇軾]為領袖,[呂陶]等為羽翼;朔黨:[劉摯]為領袖。”○[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洛蜀黨議》:“時[呂公著]獨當國,群賢咸在朝,不能不以類相從,遂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省][洛河]。○[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容與乎[陽林],流沔乎[洛川]。”○[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視[洛川]。”○[唐][武平一]《雜曲歌辭‧妾薄命》:“[洛川]昔云遇,[高唐]今尚違。”

洛成,◆梳篦的異名。○[清][厲荃]《事物异名錄‧器用‧梳》引《奚囊橘柚》:“[麗居],[孫亮]愛姬也,鬒髮香淨,一生不用洛成。”○[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篦梳一名落塵,又名洛成。見《奚囊橘柚》。”

洛叉,◆梵語。數詞。十萬。一說為萬。○[唐][唐求]《贈楚公》詩:“般若恆添持戒力,洛叉誰算念經功。”洛,一本作“落”。○《翻譯名義集‧數量》:“洛叉,或落沙,此云十萬。”○[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今《華嚴經‧阿僧秪品》,用中上數法,初數便云一百洛叉,洛叉此云萬。”

洛伯,◆[洛國]君長。○《竹書紀年》卷上:“[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上》:“《紀年》載[帝芬]十六年,[洛伯]與[河伯]鬥。夫[洛]與[河],國名也;伯,爵也;[用]與[馮夷],人名也。”

洛薄,◆落魄。窮困失意。洛,通“落”;薄,通“魄”。○《漢書‧王莽傳下》“[新都][哀侯]小被病,[功顯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如淳]曰:“言[莽]母洛薄嗜酒,淫逸得[莽]耳,非[王氏]子也。”

濂洛,◆[北宋]理學的兩個學派。“濂”指[濂溪][周敦頤];“洛”指[洛陽][程顥]、[程頤]。○[明]徐渭《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勝數,[濂][洛]所不敢輕,而[關][汾]所不能窺也。”○[清][顧炎武]《<儀禮鄭注句讀>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稱講師,門徒數百,自擬[濂][洛],而終身未讀此經一遍者。”參見“濂洛關閩”。

九洛,◆1.亦作“九雒”。即《九疇洛書》。○《莊子‧天運》:“九洛之事,治成德備。”○[陸德明]釋文:“其即謂[禹]所受之《洛書》九類乎!”[王先謙]集解引[楊慎]云:“九洛,《九疇洛書》。”○[章炳麟]《訄書‧爭教》:“自[禹]之衍九雒,始以聲味容色暨於人事。”參見“九疇”。2.猶九州。○[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變銅渾於九洛,鱗羽登歌;鳴玉鑾於四清,煙霞變色。”參見“九州”。

京洛塵(京洛尘),◆亦作“京雒塵”。◆[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一:“[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後以“京洛塵”比喻功名利祿等塵俗之事。○[唐][司空圖]《下方》詩:“三十年來往,中間[京洛]塵。”○[清][錢謙益]《客途有懷吳中故人‧李先輩長蘅》詩:“鎖院文章[京雒]塵,篝燈每共話酸辛。”亦省作“京塵”。○[唐][孟郊]《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詩:“江調難再得,京塵徒滿躬。”○[宋][蘇軾]《次韻孫巨源見寄五絕》之五:“不羡京塵騎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明][高明]《琵琶記‧官媒議婚》:“宦海沈身,京塵迷目,名韁利鎖難脫。”

京洛,◆亦作“京雒”。◆1.[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於此,故名。○[漢][班固]《東都賦》:“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2.泛指國都。○[唐][張說]《應制奉和》詩:“總為朝廷巡幸去,頓教[京洛]少光輝。”○[清][方文]《送王涓來應試北上寄陳吏部》詩:“[京雒]故人如借問,勿言[江][漢]有垂綸。”○[劉國鈞]《辛壬之間雜詩》之一:“故園南望渺鴻魚,[京洛]飄零感歲除。”

許洛(许洛),◆[許京]和[洛京](今[河南][許昌]和[洛陽])的並稱。○[晉][干寶]《<晉紀>總論》:“潛謀雖密,而在幾必兆;[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晉][王羲之]《與會稽王箋》:“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雖[秦政]之弊未至於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宋書‧劉康祖傳》:“其年秋,[蕭斌]、[王玄謨]、[沈慶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軍出[許][洛]。”

河圖洛書(河图洛书),◆亦作“河圖雒書”。◆古代儒家關於《周易》卦形來源及《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黃河]。○[洛],[洛水]。據[漢]儒[孔安國]、[劉歆]等解說:[伏羲]時有龍馬出於[黃河],馬背有旋毛如星點,稱作龍圖。○[伏羲]取法以畫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見《書‧顧命》、《洪範》之[孔]傳、《漢書‧五行志上》。古代認為出現“河圖洛書”是帝王聖者受命之祥瑞。○《漢書‧翟義傳》:“河圖雒書遠自[昆侖],出於[重野]……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裴松之]注引《獻帝傳》:“河圖洛書,天命瑞應。”○[清]代有的學者認為是圖經、地志。○[清][黃宗羲]《萬公擇墓志銘》:“河圖洛書,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為即今之圖經、地理志也。”按,今人[韓永賢]以為河圖洛書是上古游牧時期的氣象圖和方位圖。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

河洛,◆亦作“河雒”。◆1.[黃河]與[洛水]的並稱。○《史記‧鄭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閒,人便思之。”○[漢][班昭]《東征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明][方孝孺]《御賜訓辭記》:“雖[河][洛]之所出,龍龜之所負,何以過于此哉?”◆2.指[黃河]與[洛水]兩水之間的地區。○[南朝][梁][江淹]《北伐詔》:“驍雄競奮,火烈風掃,剋定中原,肅清[河][洛]。”○《南史‧宋紀上‧武帝》:“時帝將鎮[下邳],進兵[河][洛],及徵使至,即日班師。”○[王闓運]《皇中憲大夫侯官陳君墓志銘》:“誰謂弗彰?[河洛]是儀。”◆3.指[洛陽]。○《文選‧班固<西都賦>》:“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李善]注:“東都有[河]南[洛陽],故曰[河洛]也。”○[唐][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天下之大都有五,而[河洛]總其中。”◆4.指[洛水]。○[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清][顧炎武]《日知錄‧湘君》:“[江湘]之有夫人,猶[河雒]之有[虙妃]也。”◆5.河圖洛書的簡稱。○[三國][魏][曹丕]《以孫登為東中郎封侯策》:“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聖心。”○[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楊侃]稱‘緯書之類,謂之秘經,圖讖之類,謂之內學,河洛之書,謂之靈篇。’”◆6.亦作“河落”。○[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五‧熱洛河》:“今[齊][魯]間以蕎麥作麵食,名河洛。”○[趙樹理]《邪不壓正》一:“生客細客吃挂麵,熟客粗客吃河落。”參見“河漏”。◆补证条目■亦作“河雒”。■《河图》《洛书》的简称。○《太平经·作来善宅法》:“今天師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書善文之屬,及賢明口中訣事,以爲洞極之經,乃後天地開闢以來,災悉可除也,帝王長遊樂,垂拱無憂也。”○又《件古文名书诀》:“天知其不具足,故時出河雒文圖及他神書,亦復不同辭也。”

函洛,◆古代[長安]和[洛陽]的並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自[函][洛]不守,憲章中輟。”○[呂延濟]注:“[函],[函關],謂[長安]也。○[洛],[洛陽]也。言自[西晉]喪亂,不守二京之都,而憲章經籍皆中道而壞也。”○《南史‧梁元帝紀》:“舊邦凱復,[函][洛]已平。”○《新唐書‧第五琦傳》:“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寶貲,飛餉[函][洛],惟陛下命。”

海洛英,◆由嗎啡製成的有機化合物,白色晶體,有毒。醫學上用作鎮靜、麻醉劑。常用成癮。作為毒品時,叫白麵兒。○[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他趕快點燃一支香煙,從皮包裏拿出一小瓶海洛英,輕輕倒了一點白粉在紙煙上,立刻急急地貪婪地狂吸了幾口。”

郭洛帶(郭洛带),◆古代革帶名。

關洛(关洛),◆1.[關中]和[洛陽]一帶。泛指北方地區。○《晉書‧地理志上》:“[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靈版蕩,[關][洛]荒蕪。”○《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關][洛]動南望之懷,獯夷遽北歸之念。”○[呂延濟]注:“[關],[秦]也。○[洛],[洛陽]。南望,謂亂已平,[齊]都[江]南。”○《南史‧謝晦傳》:“帝深加愛賞,從征[關][洛],內外要任悉委之。”◆2.指[宋]代理學的兩個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關中][張載]和[洛陽]二[程]([程顥]、[程頤])。○[明][高啟]《追輓恭孝先生》詩之一:“[關][洛]遺風在,[河][汾]舊業傳。”

篤洛洛(笃洛洛),◆象聲詞。○[葉聖陶]《倪煥之》十九:“﹝[煥之]﹞只聽雨聲像無數的蟹在那裏吐泡沫,白鐵水落篤洛洛發出單調的音響。”

東洛(东洛),◆指[洛陽]。○[漢][唐]時以[洛陽]為東都,故稱。○[唐][韓愈]《縣齋有懷》詩:“求官去[東洛],犯雪過[西華]。”○[錢仲聯]集釋引[王元啟]曰:“公于[貞元]十六年冬及明年冬,自[洛]再往京師。”○[宋][唐庚]《有所嘆》詩之一:“近逃臺鼎居[東洛],聞道衣冠滿北軍。”參見“東都”。

拜洛受圖(拜洛受图),◆拜[洛水],受圖籙。帝王偽托君權神授的一種手段。○《新唐書‧則天皇后紀》:“﹝[垂拱]四年﹞五月庚申,得‘寶圖’於[洛水]……﹝十二月﹞己酉,拜[洛]受圖。”參見“拜洛”。

拜洛,◆禮拜[洛水]神。○《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後人把[河]圖[洛]書加以神化,歷朝多行拜[洛]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