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初入玄门,道教常识一百八十问(31-60)(初入玄门)

31、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32、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根据《道德经》,全真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 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 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33、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道、儒、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因此,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就表现为对儒、释二家的思想影响。道教与儒、释的相互 关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这从东汉道教产生以来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所以,忽视道教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

34、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哲学?

  道教哲学是在道家哲学基础上融合儒、墨、法、阴阳、神仙等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讨、研习、证悟大道,从而达到参赞天地造化,体悟大道生化之机,修真悟道、与道合真、形神俱妙、积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学。

35、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道教的中心经典“五大经”,是道教学术思想的中心。

36、何为道教五大经?

  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经典。

37、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 “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 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38、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五行”与“五方”的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39、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40、子午时是什么时间?

  深夜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现代时制二小时为一个时辰)。

  

41、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为六十甲子。

42、十二黄道日歌内容?

  子午临申地,丑未戍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在寅,辰戍龙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

  此亦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黄道法。

     

43、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其具体名称?

  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类是: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籙、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三、道教宗派

44、道教有哪些教派?

在道教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传时间很长,有的很短,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介绍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教派。

  在东汉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即湮没无闻,五斗米道后来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在两晋南北朝时,又先后出现了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从陶弘景以后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两宋之 际,北方还出现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个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东华、净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称紫阳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渐并入正一派(由天师道发展而来),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于是全真道又分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个分派。但一般说来,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别是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的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45、道士分哪几类?

  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许婚娶、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

   另据资料,台湾的道士一般是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大类。

  

46、什么是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东汉时由张道陵创立。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亲授,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要求 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后人称张道陵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被称为“嗣师”和“系师”。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称作“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 个“治”,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祀的地方。仪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常仪式,静室思过,让病人或教徒在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第二种是请祷仪式,称“三官 手书”,即在纸上书写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种是祭神仪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义思想是:“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为五斗米道的尊神。并创立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史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47、什么是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 “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

  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后,预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识,故称“黄巾军”。后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48、什么是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别之一。金初,刘德仁所创立,后传至郦希诚,受到元宪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赏识与支持,被赐名为“真 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诚谦,去恶扬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不尚符箓,不提倡“飞升化炼,长 生久视”之术。六传至孙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又三传而至张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玄应真人”。 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落。

49、什么是太一教?

   太一教,是金代初叶由萧抱珍创立于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汲县),道教宗派之一。因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 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认为“做仙做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术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其教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 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因其以符箓济人,故与全真道、真大道教相异。四祖萧辅道,五祖李居寿(入道改姓萧)。因元朝重视,其教进入全盛时期。太 一教传至六、七祖后,逐渐融合于正一教派。

50、什么是正一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道陵祖师所创。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符籙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 教的两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 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画符 念咒,驱邪降妖,祈福禳灾。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

51、什么是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

   王重阳,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东宁海(今牟平),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 即为全真。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重阳仙迹记》载:“尝率 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组织,供奉太上老君、 释迦牟尼和孔子。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即表达了这个思想。

  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 也出现了一个主张内修的道派,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再传石泰,又传薛道光……元代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张伯端所传,统归全真道,追溯王传为北宗,张 传为南宗。南北宗的谱系是: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 道光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邱祖曾被元太 祖召见,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广泛传布,盛极一时。

  南北宗都有轻符籙、重炼养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南宗强 调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有详尽、系统的内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组织比较松散;北宗主张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强调 斩断情欲,立志苦行,绝对禁欲,道士出家居宫观,组织比较严密。

  

52、邱长春祖师是怎样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邱祖拜王重阳祖师为师,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携一蓑。随后赴陇州龙门山修道,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西元1191 年后,他以栖霞县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活动,受到金章宗重视。他广结高官显贵,又大力拯救民众苦难,获得极大声誉。于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应成吉 思汗之召,不远万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宫。他三次晋见成吉思汗,太祖问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 心寡欲,无为清静”为要。劝不可杀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太祖赏识。成吉思汗封他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赋税的特权,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 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邱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内道侣云集,全真教大兴。主张修道者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 欲,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四、道教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礼仪简介如下。

53、道士是什么?

   道教中,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 拜,奉戒颂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又称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旧时,对道士也称呼为黄冠,女道士(民间称为道姑)则称女 冠。这是因为道书上说,古时人的衣冠都出自黄帝所定的规制,所以称为黄冠。历代下来已有很大的变异,唯独道士衣冠没有改变。

54、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 经》、《玉皇经》、《玉皇宝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之经咒。等到有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小庙的师父便保荐其赴丛林受戒。戒期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 方丛林里过十分严格的宗教生活,听传戒律师宣讲戒律,求戒者要诵读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丛林的方丈,这时称为 “传戒律师”。律师之下,还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籙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 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云游参访,行动自由。

55、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道教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 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插入炉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 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案上,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仪。“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拜下时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56、道教怎样叩拜?作揖磕头是一回事吗?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伴随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 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 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 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 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 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 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 “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57、敬香怎样敬?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 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用左手点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 能用口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为三次上。分三次上时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 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超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 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由主持(方丈、 监院)或高功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 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 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三次投炉,直 立(先中、次左、后右)或卧于香炉均可。拈香时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 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58、诵经有些什么礼仪?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 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 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如《偈言》、《大赞》、《小赞韵》、《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必不 可少的内容。

   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 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诵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鼓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 接耳,思念不专。

59、献神供品有些什么礼仪?

神 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应当时时供养不怠。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 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 (青菜或干菜)。献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 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60、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传授是道家成仙证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 和行动,洗涤身心,烧香斋戒,并起宏誓、请师证盟,师方予以传授。二是赏善惩恶。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宫府统辖三界十方,故人类的善恶亦属神 明的监察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免难而增延福寿。三是斋戒。道教修斋设供,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 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 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箓,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诵师传的经法和佩持符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