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发起“松江老字号”征文活动。 今天起,“上海松江”微信公众号同步连载,敬请关注!

记忆中的松江市面(上)

文/钱明光

过去松江西门外的中山路一条街上,店面鳞次栉比,很是热闹。

最热闹的地方在哪里?你问任何一个老松江人,他们都会答:岳庙里。这个“里”,指中山中路拱形门洞里面的所有单位、设施,包括岳庙、杨侯庙、也是园茶室、稻香村点心店,面店、露天临时的“细粉头”摊,岳庙大堂前平台上的小人书摊、康乐球摊,稻香村点心店门前的衔牌算命摊、代客写书信摊、水塔等。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岳庙

那年月,松江农民春节上松江城,一般都要到岳庙里去吃一角一碗的“细粉头”或到稻香村点心店吃碗酒酿圆子,回去时再带点稻香村的赤豆糕、“鹅头颈”、双酿团;然后大姑娘新媳妇们心满意足地到布店去看看,男人们到五金商店或竹木门市部去逛逛;做了坏事的,到“杨老爷”处烧炷香祈求饶恕;家有病人的,进岳庙敬香祈求保佑。孩子们呢?租小人书一分两本,坐在长条凳上看得有滋有味,人多时常常没有空位;大一点的孩子打康乐球,四分一盘,输者付钱。也是园茶室门口常有芦粟扫帚、竹刺扫帚、草鞋、丝瓜筋丢在门口,想买的,喊一声即可;有时候门口放着一头扎有麻袋的竹扁担,那是老农茶歇后买糠用的;一头扎着担绳的木扁担,那是打短工的,短工在一边喝茶,听到有人喊,就会把茶壶盖翻放在桌上,然后跟着雇主走,翻茶壶盖,意思是不要清理,他稍后回来喝。

后来岳庙拆了,也是园拆了,建了图书馆和松江剧场。人们以为岳庙里从此会多了文气少了人气。谁知道,里面开设了小商品市场,更加熙熙攘攘了。卖电子表的,卖开司米的,卖温州皮鞋的,卖钥匙扣小剪刀塑料制品的……我记得10号摊位的何信如老人,她年轻时在上海县进过女红班学习顾绣,后来全靠给人绣枕套绣床沿维持生计。那时候刚有黑白电视机,不少人家爱惜,会给电视机罩个套子防尘,于是都会找她,那种开司米的套子,她绣得又快又好。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中山中路岳庙口

旧时的松江热闹在早市。茶馆凌晨两点开始生火了,茶客三点后陆陆续续地来了,寒冷的季节茶馆里是最有暖意的。四点后菜场热闹起来了,排队买肉的队伍总是长长的。五点过后,大饼油条摊生意红火起来。接下来,饮食店忙碌了,喜欢吃阳春面的就潇洒地上馆子了。

那时松江人晚上是不上馆子、不在外面吃饭的。所以,饮食店、点心店一般下午就关门打烊了。像生意红火的稻香村,下午一点就关门了;小广东饮食店的面是出名的,人多时位置都找不到,但下午两点也关门了。四点半后,除烟杂店外,中山路十里长街就冷冷清清了。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松江茶馆

张光欣作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松江中山路的老茶馆

唐西林摄

那时路灯也是昏暗的。后来,路灯由钨丝灯泡换成了汞灯,街上一下子亮了许多。长桥口开设了一家黎明日夜商店,初始营业到晚上八点,后延长至晚上十点,灯光照亮了街面,人也有趋光性,夜色中的一团亮色,让许多年轻人欣喜若狂。

这里是老松江最热闹的地方,你一定知道!

▲上世纪90年代中山中路黎明食品商店附近街景

唐西林摄

90年代,根据上海要与国际接轨开设夜市的要求,布置供销社在“云间商厦”试点开设夜市,刚开始时人气不足,后来夜市营业额占了一半。夜市从此改变了松江百姓的生活习惯。

内容:松江微历史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