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五)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五)

张万福先生

青岛武术界提起张万福名字,大都知道是一位螳螂拳知名拳师,尤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万福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他传授拳种多,学生广,训练方式灵活多样,且本身武术技能水平高超,因此,那个年代张万福老师颇受习武者的欢迎和尊重。

然而,由于性格和生活习惯原因,张万福老师长期饱受诟病,也不被历届“官方”(特指青岛市武术协会)所器重,晚年情景虽有所好转,但已近耄耋之年,雄心壮志已随江水东流。2013年3月29日张万福老师悄然离世,终年84岁。

尽管业内人士对张万福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张万福老师毕生执着传播中华武术,承前启后助推青岛武术发展,善于钻研、精于拳法,为普及和提高岛城传统武术水平做出很大贡献。冠以“著名武术拳师或武术大家”一点都不为过。

张万福(1929—2013),山东高密人,少年师承孙文宾习练少林拳、孙膑拳。入选青岛国术馆师从徐杰三习练查拳,后又师从郝洪坡、张平印习练螳螂拳和太和拳。

1946年,正值青年的张万福,在重新复教的青岛国术馆尽受国术熏陶,深得众多武术名师指导,尤得常简斋、徐杰三等前辈青睐,其武术技能在国术馆得以极大升华。

国术馆的系统训练,不仅练就了张万福一身武艺,而且拓宽了国术视野,为其一生传承武术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也成就了他在青岛武术界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五)

学以致用,技术精益求精

张万福(以下简称张先生)毕业于早期青岛商校,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机灵头脑,在武术学习和练功上自然要比同辈人占优。他有个习惯,从不公开向别人学练武术套路,哪怕再喜欢的套路他也不会向你讨教,而是以“偷拳”的方式将其拿来,在保持原型基础上,对动作劲路再加以琢磨研究,最后变成更引人注目的套路加以传播。

“偷拳”不完全是贬义,就是通过一看二记,将对方好的动作或套路偷偷学到手。一般人很难做到,只有那些武功基础好,聪明伶俐,悟性很高的人方能胜任。

张先生当属此类。

张先生的武术技术水平,在业内公认为上乘。笔者第一次见张先生演练还是在1962年。那时省武术队驻训青岛体育训练基地,一次全队观摩他表演“醉剑”,演练中不仅身械配合协调,而且身法灵活多变,一把长剑在其手中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尤其醉步中的剑法,不因左歪右晃看似身体几乎失重而模糊,反而剑法中的崩、点、撩、刺清晰可见,准确到位,博得我们不少掌声。

也正是这次表演,队里决定让于承惠跟随张先生学练醉剑。

由于教授于承惠醉剑,那段时间张先生经常来队观看训练,一来二去,在没见他学练我们套路的情况下,他竟偷偷掌握了当时刚刚开始推行的武术甲组规定套路。回去后就开始教授他那批大徒弟练习甲组规定拳术及刀术。可见张先生在武术上确实聪明过人。

张先生虽师出多门,但螳螂拳精于其中。他师从郝家螳螂拳第二代传人郝洪坡,青岛解放不久老师离去,但他仍坚持对螳螂拳传承传播,顿悟螳螂拳法拳理之精要,在长期授徒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拳法招数的实用教法,与周凤岭、腾培喜、陈书海、袁慧琴等武术名师成为郝洪坡在青岛地区名副其实的嫡传弟子。

其实,郝洪坡离开青岛后,张先生有一段时间曾跟随郝斌老师习武。但他对外称郝斌“代师授艺”,也就是郝斌代他五叔郝洪坡继续教张先生螳螂拳,所以后来他只称郝斌为师兄。

这段历史,郝家螳螂拳门内的一些老人有所了解。但张先生的螳螂拳法却别有天地,也是不争的事实。

坚持传承,授徒众多

据张先生本人介绍,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设场授徒,第一个拳场设在观象山,后来又在其他地方陆续设场授徒。与其他拳师不同,张先生教场不是很固定,他本人也难得在一处拳场长久待下去,一些拳场往往以他名义招揽学生,后让徒弟或学生在那儿代场,他本人则东跑西串,为此常遭非议。

张先生徒弟学生很多,较有影响的徒弟如张明荣、魏庆斋、王桂荣、王桂芳、陈世钦、李考智、于斌等。1975第三届全运会山东省击剑队在青岛组建,其中绝大部分队员为张万福的徒弟如魏庆斋、陈世钦、沈鸿培、刘洪顺、谭振忠、陈宝祥、张玉珍等等,他们为山东击剑走向全国立下不小功劳。其中谭振忠和魏庆斋还曾入选国家击剑队。

张先生在传承上不遗余力。1986年在崂山县李村镇惜创建东方武术馆,1993年在崂山惜福镇创建青岛崂山武馆,先后招收不少学员习练螳螂拳,为崂山地区螳螂拳的推广与普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其徒弟陈世钦开创螳螂拳源于崂山一说,也得到张先生不少支持和帮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张先生热衷传播螳螂拳最为痴迷时期,他的执着和热情影响和感染了整整两代武术人。

张先生不仅在螳螂拳极有功底,其他拳种如孙膑拳、形意拳、少林拳等拳种也都有较高造诣,那个年代,不少区县武术馆校、研究会都聘请其为拳种研究会顾问等职务。

晚年渐悟“谨言慎行”

张先生始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志未能得到发挥,郁闷中常以酒浇愁。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人推荐孙玉君老师和张先生去某省武术专业队做教练,双方已接触几次,但终因出身和历史等原因而被搁置。八十年代有人推荐张先生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也被掌权者一票否决。

其实,机遇也不是没有光顾过先生。八十年代初,有人推荐他出任在枣庄举行的山东省武术比赛裁判工作,在为一名演练水平较高的螳螂拳选手打分时,张先生竟然举出6.2分的最低分,整整低于其他裁判员两分多。当时全场哗然,裁判长和总裁判长以为他写错分数,等待他改写,他却仍高高举着那个“武术竞赛史上最悬殊的分数”四面显示。比赛结束,领队马文章老师问他为什么举出这个分?他的回答更是雷人“这个分也给他打高了,应该打零分”。原来他固执地认为,螳螂拳就应该是像他那样演练的传统套路,除此之外的练法就不是螳螂拳,真是匪夷所思。

从此,张先生永远失去出任裁判员的机会。

1986年—1993他曾先后两次获批成立武术馆,作为馆长本应励志前行,但都因为工作中不谨言慎行而遭到所在区体委有关领导批评和冷遇。

2006年,77岁的张先生终于被推荐进入青岛市武术协会顾问委员会这个只有少数德高望重武术人方能涉猎的“圈子”。他很高兴、很开心,不止一次地表达感激之情。其实像先生这么有资历,有专业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感恩什么人,感谢的倒是自己在经过漫长生活历练,开始读懂自己,尝到谨言慎行的益处,明白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

2009年的一天,先生来到青岛市武术协会白云路办公室,就即将编纂《青岛武林百年》画册一事,与笔者进行交流畅谈。此时,发现先生言谈举止已非昔日,不仅显得老成持重,还能耐心聆听他人意见,心境宽阔了许多。对过往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历届青岛市武术协会的人与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新时期青岛武术的发展充满期待。陡然,我对眼前这位耄耋老人肃然起敬,且有一丝酸楚的感觉涌上心头……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五)

2010年10月,青岛市武术协会纪念创会60周年大会在黄海饭店隆重举行,张先生身披彩带、神采奕奕地登上主席台,接受青岛市体育总会、青岛市武术协会授予他知名拳师光荣称号。他激动地表示“这是我武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