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之老庄道家(中国传统文化脉络思维导图)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可以绕过老庄道家。道家以“道”为核心,核心是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著作分别有《道德经》和《庄子》(其中《逍遥游》最有名)。道家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以《天下篇》为代表的庄子后学批评诸子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皆为"不该不徧"之学,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

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西汉文帝和景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精神,创造了文景之治的辉煌。道家创造了玄学,在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道家更创造了道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连续的、深刻的。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主张通过以道治国、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之老庄道家

与老子的价值观相比,庄子更为理想,他向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张通过“任其性命之情”以实现这一理想。而庄子后学着重发挥无为政治的现实意涵,承认仁义礼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作用,主张对仁义礼法等治国之具进行改造,在批评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义观的同时,提出“至仁”“至礼”等观点。尽管庄子及其后学对如何实现理想社会做出了种种探讨,但他们更着力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之老庄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

当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无法实现自我的时候,道家有独到的发挥。老子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理论框架虽然是“自然”,但其着眼点却并没有离开过“人”。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只是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儒家重视人的社会性,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家讲入世有为而“成圣”,故有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等一套理论;道家讲避世无为而“归真”,想挣脱社会伦理的束缚,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