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这才是“提升阳气”的根本方法,事关修行的根本秘法!

“阴盛阳衰”的现状,不仅是指现代人男不男,女不女,男人不够担当,女人不够温柔,阴阳失衡,甚至阴阳错位,更是无意中显露出现代人的体质越来越呈现出阴气(寒湿之气)太重,而阳气太弱的不争之实。所以,近几年来,中医界“扶阳”的呼声越来越高,诚为明察之见。

但是,在身体“扶阳”的同时,我们少有思考,人的阳气何以越来越少?如果只知一味“扶阳”——开源,而不知道“杜漏”——杜绝阳气消耗之根源,也是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抛开饮食起居等一些表层的因素,我以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欲望太重而引起思虑深重而烦杂。

佛教有一个名词“五蕴”(色、受、想、行、识),又叫“五阴”,所谓“五阴”者,是指这五个因素,如乌云一般覆盖、遮障住了人的真心本性的光辉,使人不能以本具的智慧之光看清实相,所以才有永无休止的痛苦烦恼。正是这“五阴”障碍了人的觉悟与解脱。

而这“五阴”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想阴”。“想阴炽盛”既是我们这些凡夫实际的心理写照,又正是由凡入圣,修行解脱的关键。“五阴”如环,像锁链一般牢牢锁住了我们而不得自在,而“想阴”这一环又最为容易打破。

所以,从佛法修持的角度看,修行的秘法,就是从破“想阴”入手。“想阴”若破,“五阴”之锁链就应声而断,于是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憨山大师就说过:“了得生灭心寂灭,即了得生死”;“日用功夫,只消看得破妄念,不被他使,无别用心处”。

就像浓浓的乌云阻隔阳光,使万物不能承受温暖的普照,大地就越来越阴沉黑暗一样;无穷无尽的、炽盛的思虑使我们生命的光辉晦暗,于是就会阴气——寒湿之气越来越重。

真正最大地消耗生命阳气的,就是深重欲望带来的炽盛思虑。

阳气不足,不仅身体健康会出问题,更会直接导致我们心理的失衡,心灵的迷乱与苦难。种种心理学所描绘的负面心理状态——嫉妒、怨恨、忧郁、恐惧、自卑、傲慢、冷漠、刻薄、优柔、多疑等等,其实,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些负面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加重地消耗阳气,使阴气更深重。

相反,一个阳气充沛的人,也必定是阳光、正义、率真、豁达、乐观、积极、勇敢、坚定、从容的。“正气存在,邪不可干”,一个人阳气充盈,必定会使阴邪之气远离我们的生活。

扶阳,不仅需要药物的调养、补充,更要从心性的修养上加以重视。消除“想阴”,至少是减少思虑,尤其是负面思想对阳气的消耗,才是根本补阳的思路。若内心时时被妄念充塞,则心地必然阴沉、晦暗;如时时心境空灵,则自然慧日朗照,精力充沛,光彩耀人。

如何进行心灵的“扶阳”,其秘诀唯在“观照”二字。

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如阳光普照,则阴湿晦暗自然消除。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又曰“观念念即止,觉妄妄皆空”。常常如此,自然能达于一念不生,心空如洗之境,自然阳气日益充沛,阴湿之气自然荡然无存身之地也。

所有的心性修持,其核心不外乎观照,只是名称或入手偏重的不同罢了。而观照的修持过程中,大概有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照你的头脑——各种思绪、想法、情绪、观点等等。目的是从过往对头脑深深的执着与认同中分离,以此超越头脑的制约;因此,无论你是从初步观照念头的生灭,情绪的往来,或是进而观照前念己逝,后念未起的“空”相,甚至,光明、喜悦等瑞象,都不要执着于这些所观的对象,始终保持:如实观照——不分析,不评判、不认同、不压抑,像一个观众看着屏幕上无谓的剧情节目一样。

这其中有一个要点需要提示。所谓初学观心法门,基本上都是从观照当下念头开始。其实,如果是真实做观心功夫的人,根本“观照”不到念头的。因为,观照,意味着当下的、鲜活的、正在进行的活动,当我们一直处于当下的“观照”状态时,念头是不存在的,当下就是前念己逝,后念不起的(当然,这个“空相”究竟也是一念),即前贤所谓: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我们初步的观心,实际上不是观照,是在回忆。念头既然己经生起,你能观照到的念头是刚刚已经生起的念头,你只是在回忆刚才一瞬间前“已经”生起的念头而已。局于我们初期的定力尚浅,看不到这个事实,却误以为自己在观照,其实是回忆而已。

因此,真正的观照实在是需要相应的愿力和智慧的。不然就掉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游戏中而难以自觉。

更有甚者,如此的“观照”时间久了,反而容易形成对念头的一种执着和依赖,没有念头可“观照”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此阶段的“观照”本质上是回忆,所以当然更不用说这种“观照”中隐含着的细微的分别、判断、思量带来的紧张和疲惫感。

真有相应智慧、气魄的行者,一上手就直观当下,一切妄念当下冰消瓦解,就此安住于此前念无逝,后念未起的“相似空”的境界。如此,方堪称观照的伊始。

这种对“相似空”的观照对定力、慧力的提升是很有力且很必要的。对于色身的转化也是很有益的。

不过,这仍然是二元对立的观照,仍然会产生对这个“空”境的执着。

此时,若能在观空的定力基本养成后,心念一转,不再观照这个熟悉的“相似空”,而是安住于“观照”本身。在此所说的“观照”是动词,即不是观照者,也不是观照的对象(相似空)。

于此,我常常会告诉学生这样的“口诀”:安住于观照,而不要安住于对对象的观照。

但人的惯性是很强的,因为“观照”这个词总是隐含着一个对象,所以,往往道理上明白,实践上却又流于对对象(空境)的观照上去了。

倒不如到此阶段,换一个词来表达此阶段的修持更为妥当:知道。

“知道”有一个所谓的空境,好,保持“知道”就好了,不要再去管空或不空了。

“观照”容易执着于对象,而“知道”则偏于对主体的安住;

因为人的执着性太强,所以,换个名相来帮助学人逐步放下执着,其个修持的核心和方向并没有改变,只是教学的方便而已。

上根器的人,上手就是持在这个知道上,不为境界所动,正如禅宗所谓:龙衔宝珠,游鱼不顾。

知道念头来来去去吗?知道身体各种感觉吗?OK,不要管它们,只是保持“知道”!

这才堪称真正的观心法门。

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