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奇奇陪你学国学:解读《三字经》(下)

6. 周武王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读:周武王杀掉商纣王,其建立的周朝历经八百年,是所有王朝中历史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读:周王室迁都至洛阳后,国家纲纪制度开始遭到破坏,到处都在炫耀武力,崇尚口舌。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读:东周起始于春秋,结束于战国,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五霸争强和七雄并出的局面。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读: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秦朝仅传了两代就灭亡了。秦二世时,天下大乱,最终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读: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斗中取胜,建立了汉朝;汉朝至孝平帝时,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光武帝兴起建立东汉;汉朝历经四百年,在汉献帝时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读:魏蜀吴相互争夺汉朝天下,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到西晋和东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解读:晋朝之后是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朝,它们的首都都在金陵;当时在北方又有元魏政权,后来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的北周政权取而代之,东魏则被高洋的北齐所灭。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读:到了隋朝,天下再次统一,隋朝只传了一代,很快就失去了帝王世系。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读:唐高祖兴起义师,消除了隋朝大乱的局面,创建了唐王朝的基础。唐朝传二十代,历经三百年,后来灭于后梁,国家也改朝换代了。

奇奇陪你学国学:解读《三字经》(下)

7. 梁晋唐

梁晋唐,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更替,都各有缘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解读:炎宋兴起,是接受了后周的禅让,传了十八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后来辽、金两国,纷纷称帝。金灭辽时,宋朝还存在。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

解读:到元朝兴起,金统治结束,南宋也被一起消灭。蒙古人进入中原,同时兼并了四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元朝统治了九十年,国家就灭亡了。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解读:明太祖长期亲自率兵在外作战,他后来传位于建文。建文只坐了四年皇位。迁都北京后,永乐继承王位。明朝延续到崇祯自杀于煤山就灭亡了。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读:清太祖建立了后金国,国号为天命。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派兵进入了山海关,占领了原李自成占据的北京,定为国都,成了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以后,又相继平定了福王、晋王、唐王、桂王和南明小朝廷以及农民义军的抗清斗争,建立了空前巩固的多民族封建帝国。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读:顺治皇帝去世后,传位给康熙皇帝,接着是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由康熙到嘉庆,这四位皇帝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他们治国的绩效是值得赞许的。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读: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年间,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既有内乱——太平天国、捻匪及回民的叛乱,又有外患——列强的侵略。最早对中国展开侵略行动的是英国和法国,他们以武力为手段,进逼京师和边邑。

奇奇陪你学国学:解读《三字经》(下)

8. 同光后

同光后,宣统弱,十二传,满清殁。

解读:同治、光绪皇帝以后,由于清廷的腐败和内乱、外患的接连不断,君主威权已日益衰弱。到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即位时,情况更是严重。事实上,此时的清廷已是名存实亡,徒具虚名了。前后算来,清廷共传了十二位君主,于宣统三年(1911年)灭亡。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读:历代官修的各部正史,都记载了这些历史事件。在这整个历史体系里,它记载了历代治乱,让人知晓兴衰道理。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读:史书虽然很多,但是在研读时,不能杂乱无章随意取阅,必须排定一个先后顺序。在所有的史书中,首先要研读的,便是司马迁所作的《史记》。这是一部集史学及文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接下来要读的,便是班固、班彪、班昭合著的《汉书》。这一部书可说是《史记》续编,也是史学上的杰作。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读:读过《史记》及《汉书》之后,第三本应该研读的,就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而第四本应该研读的,便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研读这四本书的同时,还要求证于经书,并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读:研读历史,要注意多方收集历代实录资料,并加以考查,才能明了整个事实真相。理清了其中古往今来的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对历史事件有透彻的了解,有如身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历史过程一般。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读:口中咏诵,心里思考,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应如此。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读:从前孔子曾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读:赵普官至中书令,不时研读《论语》,他已经做官了,仍然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读:路温舒用蒲编抄录《尚书》,公孙弘用竹简抄录《春秋》,他们都没有书,却知道要努力。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读:晋朝时的孙敬怕自己念书时打瞌睡,耽误功课,便用绳子绑住头发,再将绳子系在屋梁上。这样每当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拉扯而痛得醒过来。战国时的苏秦,他为了持续不断地努力学习,每当读书困倦时,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迫使自己打起精神来。他们两位都没有师长的监督,却能自觉主动地勤学苦修。

奇奇陪你学国学:解读《三字经》(下)

9. 如囊萤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读:晋朝的车胤,夏天的夜里用装有萤火虫的丝袋借光读书;晋朝的孙康,冬天的夜里借着白雪反射的明光读书。他们虽然家贫没钱点灯,但仍想办法不至于夜晚中断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读:汉朝的朱买臣,家境贫困,靠砍柴维持生计。每当他挑柴下山时,就把书本挂在担子前,边走边读。隋朝的李密,从小替人放牛,他就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虽然处在劳苦的情况下,但仍随时苦心研读,竭尽心力,坚持自己的志向,完全不为困顿的环境所屈服。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读: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他年老的时候,还在后悔用功太迟。年轻一辈的学生,就更应该及早想清楚,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学习。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读:梁灏八十二岁参加廷试,在众多士人中一举夺魁,他获得了成功,大家都称赞其特别。年轻一辈的学生,应当早早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读:祖莹八岁,就能诵读《诗经》,李泌七岁,便能作出《棋赋》。他们聪明敏捷,大家都称赞其奇特。年轻的学子们,应当好好仿效他们。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读:蔡文姬能辨琴音,谢道韫能吟诗词,这些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儿,更当自警。

奇奇陪你学国学:解读《三字经》(下)

10. 唐刘晏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解读:唐朝刘晏才七岁,就考中神童科,做了正字的官员,他虽年幼,却做了官,你们这些读书的孩子,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这样。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读:狗可以守夜,鸡可以报晓,如果人不学习,又怎么为人呢?蚕会吐丝,蜂会酿蜜,人如果不学习,连动物都不如。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读:小时候发愤学习,成人后成就事业,上可以辅佐君主,下可以泽被百姓。既扬名于世,又显耀父母,光宗耀祖,造福子孙。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解读:

人家留给儿女的,可能是满箱满箱的金银财宝,我教导子女,仅仅是一部经书。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读:勤勉可以成功,嬉戏毫无益处。以此为戒啊!一定要好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