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商鞅变法过程中,有个人值得一提:尸佼,后世尊为尸子。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名字,人怎么能以尸这么不吉利的字为姓呢。

尸在古代不是尸体的意思,尸反而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在祭祀等礼仪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尸佼以尸为姓也就没有什么了。

表示尸体的字是屍,不过简化字把这两个字合二为一了。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尸子和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并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且他的学说流派在当时应该非常盛行,以至于现在没有人知道了——我没说昏话,就是因为他的学说非常流行,到了汉朝到处都在宣讲他的学说,他的著作《尸子》竹简被各种传抄,人人皆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觉得完全不用介绍,涉及尸子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 楚有尸子、长卢(长卢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也就是说尸子,他的书这么畅销无人不知,就不用提了。

结果,到了后来,他的著作没了。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不过好在有班固,他在写《汉书》的时候,有一章叫《艺文志》,他在艺文志里简单记载了一下尸子的生平:

《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按照班固的记载,我们知道了尸子名叫佼,不过不是司马迁说的楚国人,而是鲁人,和孔子老乡,他的著作有二十篇。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班固《艺文志》的来源是刘歆的《七略》,刘歆的《七略》则是根据他爸爸刘向的著名目录学著作《别录》整理来的,刘向肯定读过《尸子》原著,因为他奉汉成帝的命令整理图书,这里面就有《尸子》,但可惜刘向的《别录》现在也没了。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不过南朝宋的裴骃在《史记注解》里引用过《别录》上关于尸子的记载。

上面说:

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逃亡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

刘向这个记载比他儿子刘歆和史学家班固记载要明晰得多,但这里有两点不一样:一是刘向的记载里尸子成了晋人,二是尸子是商鞅的门客而不是老师。

到底谁对谁错,我们现在就不得而知了。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按照两人的记载,大概可以梳理出,尸子的人生轨迹,他帮助商鞅在秦国改革,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后来商鞅被杀,尸子也逃命到了蜀国,在此著书立说,写下了《尸子》一书,该书六万多字,二十篇。

尸子这本书到了宋朝就销声匿迹了,没有这本书了。

明清的学者们开始从各种古籍里搜罗这本书的只言片语,集腋不成裘,编成了《尸子》辑佚本。不过到了清朝,有一部《群书治要》在日本被发现。

这是唐朝魏征主持编写的大型文摘类书,当年由遣唐使抄录带到日本。

这书里就有《尸子》十三篇。

那么《尸子》里到底写了什么呢?尸子这部书里涉及到了许多正名的说法,就是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那个正名,但他不是儒家,班固称其为杂家。正名之学在当时属于一门管理学,又叫刑名之学,商鞅就是靠这套理论改革的,难怪尸子对于商鞅来说亦师亦友。

尸子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涵盖空间和时间两大坐标轴。

他是商鞅的得力助手,学说太过流行,司马迁说不必记录也能流传

比较来说尸子还是幸运的,他的著作经过各种磨难还是流传了下来,而司马迁提到的那个长卢子算是彻底在历史上被抹去了,不过在《列子》那个杞人忧天的故事里提到过他,那个杞人整天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个聪明人劝诫了一番,杞人才知道天不会掉下来,放心了。长卢子却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天有可能掉下来,担忧很有必要。在里面讲了一番道理。

《韩非子》里也提到过他,说他的学问跟庄子一样一样都是鬼魅,变化无常,荒诞不经,没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