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西安王曲城隍庙)

城隍庙,对每位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提起西安的城隍庙,人们一定会想起西大街那座久负盛名的“都城隍庙”。 这座号称天下四大城隍庙之一的庙宇,统辖着西北数省城隍,级别地位甚高。但是在陕西的众多城隍庙中,它只能位列第三。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西安都城隍庙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尽相同,但城隍却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城隍神

早在周代时,天子或者国君在年终时都要祭祀八位神仙,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称之为天子大蜡八。这其中的水墉原本指的是农田中的沟渠,而坊则是城墙及街坊,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古代的城市在修筑城墙时,都会在城墙外再修一圈壕沟,有水的壕沟称之为“池”,无水的壕沟称之为“隍”。修建城墙和城壕都是为起到防御作用,后来便用“城池”和“城隍”泛指一座城。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古人的原始崇拜认为,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的存在。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以及猛兽的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作为沟渠中的水墉神以及坊神,便升格成为了城隍神,成为一座城市的保护神。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城隍神原本是民间的神祇,随着城隍神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道教便把城隍神纳入了自己的神灵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道教吸纳了佛教的冥界思想,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宋代以后,城隍神开始从自然神逐渐发展到人格化。这些城隍神多以生前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信赖的英雄名臣担任。县官不如现管,城隍神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类似现在的方格化管理。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据《辞海》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在芜湖,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其实在陕西西安的南城王曲,有一座城隍庙据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庙要早四百余年。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被封为王曲城隍庙城隍神的有三位。第一位是西汉大将军纪信,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当年楚霸王项羽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城,在城内弹尽粮绝之际,纪信向刘邦献策:先送降书给项羽,说汉王刘邦晚上出东门投降,然后以纪信假扮刘邦出东门投降,刘邦从西门逃走,刘邦采纳了纪信的计策。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到了晚上,纪信乘坐刘邦的马车,以袖袍遮脸出了东门,此时的刘邦已从西门逃生。被骗的项羽愤怒不已,但见纪信如此忠勇,想招降他,但纪信誓死不从。最终,纪信被项羽烧死。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念及纪信的功劳,对其大加厚赏和追封,并赐黄袍加身,追封纪信为主持阴曹地府的“地皇”。还选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纪信生日这天进行祭祀,后遂成庙会。

文景之治时,地皇庙改为城隍庙,纪信由地皇神变为城隍神,主持阴曹地府和长安城事务。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城隍神纪信

这第二位被封为王曲城隍庙城隍神的是明代的邹应龙,他是明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授行人擢御史。正是他弹劾扳倒了大奸臣严嵩。明朝的皇帝封王曲城隍庙为正三品“忠烈侯”,鉴于邹应龙是长安人且为人刚正不阿,有弹劾严嵩之功,便封邹应龙为王曲城隍庙城隍神,也是统领全国十三省的总城隍神,以监督天下不法与奸邪之徒,予以惩罚。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邹应龙画像

第三位被封为王曲城隍庙城隍神的是清末的军机大臣赵舒翘。清末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清廷命赵舒翘和满族大臣刚毅调查此事。赵舒翘的观点认为义和团并不可靠,不能倚重,而刚毅的态度是可以利用义和团的势力打击异己。刚毅的观点和慈禧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慈禧采纳了刚毅的意见,从而酿成了庚子国变。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赵舒翘

当时洋人对祸首之事耿耿于怀,提出了一份必须惩办真正的祸首的名单,刚毅和赵舒翘都在列。然而刚毅病死在了随慈禧西逃的路上,赵舒翘虽然随慈禧逃到了西安,但洋人对赵舒翘不依不饶。慈禧最终屈从于洋人的淫威,答应其无理要求。把对赵舒翘的“革职留任”改为“交部严惩”,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慈禧

赵舒翘本是西安城内甜水井街人。处死赵舒翘的消息传出后,西安城内的绅士民众不干了,纷纷为其请命,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当时数万人集结在西安鼓楼,声言要劫法场,如果慈禧杀了赵舒翘,便请其回京。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民国时期西安鼓楼

面对汹涌民意,慈禧不敢公开处死赵舒翘,便把“斩立决”改为“赐死”,令其在西安的家中自尽,并派陕西巡抚岑春煊亲临监刑。当日,赵舒翘先是吞金自尽未死,后又服砒霜仍未死,在岑春煊一再催促下,家人被迫用纸糊其七窍,并在纸上灌以烧酒方才使其身亡,时年53岁。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赵舒翘死后,民间的不满继续发酵。为其鸣冤叫屈一时成为社会民情关注的焦点。1901年春,西安相传,城南长安王曲天空云彩中赵舒翘显了形,消息随即传到了还在西安城的慈禧耳中。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为慈禧挡了灾,做了替罪羊的赵舒翘,其心存对朝廷的忠义,让慈禧心感有愧。为了安抚平息民怨沸腾,最终口谕封赵舒翘为王曲城隍庙的总城隍。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民国时期王曲城隍庙

神因人而立,人因神而灵。凡是生前有功于社稷,有利于人民,正气千秋而不灭,人人必敬之者,皆为神。令人们代代祭祀。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里的神祇无论是谁,毕竟他们是人们心中的一代英雄和一代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畏强暴,不怕邪恶,奋发图强,勇于追求,是人们岁岁念之,年年传之的民族精英。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民国时期王曲城隍庙大门

王曲城隍庙位于西安城南神禾塬西畔,滈水岸边,南望终南群峰,背靠神禾塬。曾经的王曲城隍庙,建筑古雅宏伟,规模宏大,东西长460多米,南北宽320多米,占地221亩。庙前有一座雕花精美的避水神壁,民间相传内有避水神珠一颗,能阻挡滈河水冲进城隍庙。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

庙内松柏参天,大殿、廊房众多,可容数千人进行祭拜活动,在供奉总城隍神像周围的墙壁上,凿有十三座壁龛,里面供奉着明代十三省的城隍神像,信男善女们除了要拜总城隍神,还要拜他们自己所在省的城隍神,以祈福求安。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民国时期王曲城隍庙

整座庙宇给人一种幽静、肃穆、庄严的感觉。雕梁画栋,泥塑彩绘,引人赞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号称西安城南第一大庙。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的规格和地位要远高于西安城内西大街的都城隍庙,一个是统管全国各省的总城隍庙,一个是只管西北各省的都城隍庙。虽然一个地处城外的乡僻之地,一个坐落于西安城内的繁华闹市,但是历史上外省来陕游历的人士,去王曲城隍庙的人数要远大于去西安城内西大街的都城隍庙。而且王曲城隍庙一年四季香火旺盛,这也足以说明两者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香火旺盛

1936年,张学良带着他的东北军来到西安,他看中了王曲城隍庙这块地方,便在此地创办了西安军官训练团,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分别任正副团长。西安事变后,西安军官训练团停办。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张学良在王曲的公馆

1938年5月,胡宗南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总部从凤翔迁到王曲城隍庙。为了扩建学校,胡宗南下令拆了部分城隍庙的房舍,用拆下来的材料建设第七分校。当时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第七分校,不务正道。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声载道”。可见当年之轶事。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山门

1950年,西北军事政治大学以及后来的军干校又把王曲城隍庙作为校本部。此时城隍庙的建筑还有影壁、山门、戏楼、钟楼、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和两侧的配殿等主体建筑。直到1978年前后西安通讯学院大兴土木扩建时,王曲城隍庙才彻底被拆毁,不留一砖片瓦。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民国时期王曲城隍庙

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古庙虽已不存,但人们还是在其故址旁建起了三间大殿,如今的王曲城隍庙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庙内香火依然鼎盛,人们祭拜经久不衰。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会

王曲城隍庙虽然被毁,但是由其衍生的精神传承却没有断绝。每年一度的二月初八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庙会,可谓是盛况空前,周边各村群众都会自发敲锣打鼓到城隍庙祭祀进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外省信男善女前来祈福。庙会规模动辄数万乃至十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每年庙会的场面可谓是王曲乃至西安城南一大景观。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王曲城隍庙会

如今的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已经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久负盛名的户县游城隍、何家营鼓乐、皇甫村鼓乐等,都是围绕王曲城隍庙祭祀而衍生的。

王曲城隍庙,曾经的西安城南第一庙

如今的王曲城隍庙

王曲城隍庙,是人们将自然崇拜转变为人神崇拜的第一座祭祀庙堂,也是我国最早的总城隍。曾经宏伟的庙堂虽已不复存在,但其产生的文化价值,一直在民间广为传播,寄托着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