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平凉崆峒山自驾游攻略)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问道崆峒山

知道,不知道。众生芸芸,谁人?对这个“道”,一知或尽知。

懵懂年少时,不懂得悟道,酷爱武侠小说。脑海中便时常镌刻着金庸、梁羽生等武侠作家的名字,到崆峒看到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便时常镌刻着少林、武当、崆峒、峨嵋、昆仑、华山等中国武术流派,并异想自己就是其中某派的某位侠客,能时时仗剑江湖,快意人生,飘然于天地之间。

因了儿时的梦一直在心中鲜活跳跃着,也因为故乡庄浪与平凉近在咫尺的缘故罢,曾多次登临崆峒山,身临其境,也算是深谙世事,多少是悟出些“道”来了。

崆峒山,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智者,默默屹立在祖国版图的中央,俯视人间冷暖,静对世界沧桑,把刚毅、绿色、和谐的理念向宇宙倾诉,向人类抛洒。

它那样美丽,沉默不言,总是吸引人去到它跟前。看它,读它,体味它。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山有山的名称。

崆峒山名的由来,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就山的地形地貌来说,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它的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形成虎踞龙蟠之势。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从低处凝视崆峒,想象,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想象自己如果化成一座山,或者如一座山一样沉稳,宠辱不惊,那是什么境界。

空山无语,幽径独行。其实人在大地上所有的活动,终其一生,都在黑夜和白昼之间徘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由“道”这个方向看,人的所有欲望都是愚妄和徒劳的。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名山都有厚重的历史。

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和铭文。

有古代诗家笔迹为证:“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辟。峻极倚杳冥,峥嵘亘今昔。”(宋朝游师雄《崆峒山》);“西北崆峒山势雄,千年境界尚鸿蒙。”(明朝唐龙《登崆峒》);“木落层楼出,天高一鸟通。”(明代人陈讲的《崆峒》);“天门可阶升,引绳心惴惴,绝顶得攀跻,喘定神犹悸。”(清代人安维峻《游崆峒题》)。

这里显要的战略地位,恐怕更多的是请教治国之道、齐家之理、养生之术吧。司马迁、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纷纷被这里的胜境所感染,在此抒发情怀,留下大量诗词。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醉酒东台,留下了酣畅淋漓的“幽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诗句。但其中最有气势的估计要数清人谭嗣同《崆峒》七律了“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名人留在崆峒的墨宝,在时间奔泻不息的灰烬中,依旧闪着瑰丽、博大、深邃的亮光,并且以现实作为或只言片语流传于世,影响诸人。建言立说,传之久远,乃是所有人渴望的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奇迹。文字的力量大抵如此,从泥土和根部开始,渐渐成为大树,而且越来越茁壮、巍峨,荫庇的面积和深度越来越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创造。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崆峒的大致面貌是什么?

崆峒山路陡峭,树木蓊郁,荫天蔽日,车到达山上中台开阔地。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五台耸峙,危崖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沟壑纵横,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蔚然成奇绝天下的崆峒奇观。

在塔院,只见那古塔一颗松树,叫古塔托松。那棵松树高多少,无从估计,只奇怪那棵松扎根在这塔上,土在哪里,吸收的水又在哪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塔的所在地即为塔院,同时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资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塔院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崆峒的路不可捉摸,几乎是随脚而生。悬崖外筑有楼阁,而路又却穿过楼阁,在悬崖陡壁前,路又变成石凿台阶,直端端犹如云梯。有时梯向外凸,弓一样的惊险。有“黄帝问道处”连黄帝且不知道路该何处走了,人就更觉深不可测。

走在路上,几乎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百步之处,景色则有变化,让人觉得不知身在何处,有时又诧异自己从那里来,又要到那里去。顷刻之间,倒感觉路就此消失,好奇之余,便更感到人间仙境果有不同。

登临绝顶,眼界顿开,心旷神怡,各处胜景,尽收眼底。顿时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这时在回过头环顾四周,只见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说崆峒山是飘渺仙境一点也不为过啊。再向下愿望,只见泾河,弹筝湖交汇于望驾山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向西望去,只见云海翻腾,漂浮不定,连自己顿时有种在云里行走的感觉。带着某种祈念回首,但见天地相连,茫茫然不见一物。整个世界空空洞洞,洞洞空空。

崆峒山还是中国道教的创源地之一。最负盛名要数“三教洞”了。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怀古抚今,崆峒山的今天仍然无愧于英雄们的垂爱。它如今亦是个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王国。有“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以及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景致较前更奇,景点也较前更密。庙宇、道观、牌刻、铜鼎、石雕、泥塑、壁龛、古玩店,处处精彩,处处迷人。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造访一处胜地,听听故事传说会让人的心如坠深不见底的碧潭,柔润至极。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凄美的传说故事。据说当年黄帝崆峒问道时,带来的两只大象无法进山,只能默默地守候在这里,直至变成石头还一直忠实地守望着。如今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一座大山酷似一对大象,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细心的人也会发现到那石阶两旁,都是一尊尊大象守候着这里的安宁。

还有那灵性十足的玄鹤,传说是广成子大仙的仙童所化。当年广成子释道授秘,时有两只玄鹤,从中悟出道义,闻道即刻成仙。如今鹤已成为道教的吉祥物和文化符号,民间常有“松鹤延年”、“鹤敞羽衣”、“鹤发童颜”等说法,难怪有人在这里题写了“鹤飞龙翔”四个回文大字。

崆峒石峡壁峙,危岩夹耸,直插云霄。当年修建宫殿时的山羊,因为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便承担了驮送材料的任务,后来人们为了褒扬它的贡献,就在朝天门两侧塑造了四只石山羊以作纪念。

更多的故事,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悟吧。

而此刻,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万般描绘的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均化为无形,无影,无踪,疑似过于遥远的传说。而传说中的“道”又是什么?是崆峒呈现给我的大无世界吗?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问道活在世俗中,爱是最大的负累。

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

天梯半途,峭壁上的“黄帝问道处”巨幅石刻扑入眼帘,尽管山岚环绕,好在隐约可辨。驻足,无语,敬仰。——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碑正中竖写“轩辕黄帝问道处”;碑周围刻有古代人物的头像和舞姿像,刻画线条流畅,极富人物特征及动态美感;碑背面题刻黄帝问道事。

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黄帝战败蚩尤,解除了北方的强大威胁之后,便将主要精力用于治国爱民。斯时,早已修仙得道的广成子已经在崆峒山石室居住多年。黄帝上前行礼,求问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似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

其中道义,我等凡夫俗子,纵拜读万般,尚不知梦中的彼岸。知道者,必是个别;不知道者,必是多数。个别和少数,少数和多数,世界因此而有了层次和秩序,而我们这些多数中的一份子,觅得自己在凡尘中的坐标,竟是这般之难。觅与难,所谓人生,无不跌宕起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崆峒山,自然人文之天合,北雄南秀之典范,空空洞洞,洞洞空空。

我陡然一惊!崆峒与空洞,世界与无物;崆峒与无物,空洞与世界。这是我多次拜访崆峒的初衷和发现吗?这是有所知道,还是有所不知道?这是我的自觉醒悟?还是崆峒悄然给我的谜底?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

「平凉·崆峒山」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问道崆峒